“一個人出于驕傲想要個兒子,但兒子太多了,他們把他毀了……”(福克納)? ? ? ? ? ? ? ? ? ? ? ? ? ? ? ? ? ? ? ? ? ?
創作背景:
在南北戰爭中失敗的南方,仿佛把失敗釘在恥辱柱上,一遍遍地舔舐傷口…傳統價值觀瞬間崩塌,需要重建的不僅是家園,還有潰不成軍的精神世界。
筆者福克納受南方傳統文化熏陶,傳承了來自祖先血液里的所有美德。他不想讓戰后的迷惘思潮蔓延,不想看到因種族歧視而缺失的人權。他想打開一扇窗,讓自由的陽光照進來。
福克納最初寫這本書時,命名為《黑房子》,之后覺得《押沙龍,押沙龍》更合適。據《圣經?舊約》,押沙龍是古代以色列國大衛王的兒子,他因同父異母的哥哥沾污他的親妹妹而殺了哥哥,并反叛大衛王最終失敗導致被殺。福克納借用這個名字暗示了書中兄弟仇殺,父子反目,兄妹亂倫的相似情節。
小說風格:
之前我讀過加繆的《 墮落》單人體對話小說,已經很大開眼界了。而福克納的《押沙龍,押沙龍》這種解釋體,足以讓我驚嘆!更加驚嘆的是書中的意識流與繁復的時間線,可無論怎樣繁復,主線都不會亂。我不禁想起“薩特指出,小說的時間是展開,記敘提供解釋。”真是別有洞天啊!
解釋體,也就是通過一個特定的人來講述。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層面或剖面。而看者的認識角度與主觀感情色彩又各不相同,可以說是同溫層,也可以稱為共鳴。筆者把一個悲劇故事演繹出了史詩般的深度,同時也為讀者刻畫出丑陋的社會丑陋人性與死亡為主題的伯克式崇高美學。
讀《押沙龍,押沙龍》的開頭時,有某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可又說不出是什么。繼而被沒有標點符號的經典大段驚愕到。哦,這就是傳說中的福克納,或許標點符號會影響意識流動的頻率吧。
當我讀到結尾時,終于找到那似曾相識的感覺,對,是《百年孤獨》那種感覺:故事里的人都死光了,房子也被一把火燒了,好像那些人從沒有出現過。
回顧一下《百年孤獨》的經典開頭:“多年以后,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對比一下《押沙龍,押沙龍》的經典開頭:“在那個漫長安靜炎熱令人困倦死氣沉沉的九月下午從兩點剛過一直到太陽快下山他們一直坐在科德菲爾德小姐仍然稱之為辦公室的那個房間里因為當初她父親就是那樣叫的——那是個昏暗炎熱不通風的房間四十三個夏季以來幾扇百葉窗都是關緊插上的因為她是小姑娘時有人說光照和流通的空氣會把熱氣帶進來幽暗卻總是比較涼快,而這房間里(隨著房間這一邊太陽越曬越厲害)顯現出一道道從百葉窗縫里漏進來的黃色光束其中充滿了微塵在昆丁看來這是年久干枯的油漆本身的碎屑是從起了鱗片的百葉窗上刮進來的就好像是風把它們吹進來似的。”
據悉,馬兒克斯很喜歡福克納的風格,通過借鑒,成就了《百年孤獨》的輝煌。對于旁觀者的我們,能讀到他們這么優秀的作品,也是一種幸福。
故事簡介
托馬斯·薩德本是故事主線人物,昆汀·康普森是薩德本朋友康普森將軍的孫子。故事的講述者就是昆丁。
薩德本1807年出生于西弗吉尼亞州山區的一個貧窮的白人家庭,14歲時離家出走前往海地。在那里他與種植園主的女兒尤拉莉亞·本結婚,并育有一子查爾斯。發現妻子的部分黑人血統后,薩德本離開了她和孩子。
兩年后(1833年)在密西西比州約克納帕塔法縣與一群未開化的海地黑人一起出現。他毫無疑問地從奇卡鋸印第安人那里獲得了100英畝的土地,建立了一個種植園,取名叫“薩德本百里”,并在上面建造了一座大房子作為他實現貴族地位的宏偉計劃的另一部分。薩德本與一個體面家庭的姑娘艾倫·科德菲爾德結婚,他們育有兩個孩子——亨利和朱迪思。
幾年后,在密西西比大學,亨利遇到并非常崇拜查爾斯·本,后者是薩德本在海地的兒子,在新奧爾良長大成人。當本和亨利回家過圣誕節時,他愛上了朱迪思,但薩德本禁止他們結婚。他向亨利透露了自己是本的父親(但隱瞞了黑人背景),亨利的反應是放棄了與生俱來的權利,與本一起離開,內戰爆發后,兩人奔赴戰場。
戰爭期間,艾倫死了,男人們活了下來。本明知他和朱迪思是兄妹但仍然想和她結婚。只有在薩德本承認他是“本,我的兒子”的情況下才愿意離開。亨利得知本的黑人血統后,殺了他以阻止結婚,然后自己消失了。
為了生下一個繼承人并建立一個王朝,薩德本與他的小姨子羅莎·科德菲爾德訂婚,當他建議他們在結婚前嘗試生一個兒子時,她離開了他。
于是薩德本與沃什·瓊斯的孫女有了關系,沃什·瓊斯是薩德本“薩德本百里”的一個貧窮的白人棚戶區的小家碧玉。他拋棄了米莉·瓊斯和孩子,因為孩子是個女孩,沃什用鐮刀殺死了薩德本。
本與情婦查爾斯·艾蒂安·德·圣·瓦萊里·本的兒子,被他的一個奴隸帶到種植園。查爾斯·艾蒂安又娶了一個純血統的黑人,生了一個白癡兒子吉姆·邦德。朱迪思和查爾斯·艾蒂安死于黃熱病后,只有薩德本的黑人繼承人克萊蒂和吉姆·邦德留在破敗的種植園。1910年,就在她死前不久,羅莎在昆汀的幫助下找到了亨利,他年事已高,身無分文,回來后就一直躲在家里。
當羅莎叫救護車時,克萊蒂以為是警車來逮捕亨利的時候,她放火燒了房子,暴力地結束了薩德本在這片“充滿死亡、遭人詛咒”的土地上開創的自我毀滅性的事業。
惡魔薩德本及他八分之一黑人血統的兒子本
書中多次提到薩德本是個惡魔。但不得不承認他是個有本事有魄力的人。他白手起家,組織人馬,用過人的膽識與智慧建造起屬于自己的理想王國——薩德本百里地,確實是很勵志的一個人。
可是薩德本本性很殘暴,唯我獨尊,特別看不起黑人,甚至堅決不認他那個八分之一黑人血統的親兒子——本。本一步步接近薩德本家族,愛上亨利的妹妹朱迪思,其實別無他求,只是想單純地讓薩德本承認自己是他的兒子。是呀!他只想認回父親,看似多么簡單的要求恰恰踩到薩德本的雷區。本口口聲聲想和朱迪思結婚,而他本意并不在于此,他是想打破倫理觀來報復冷血的父親,而讓自己成為悲劇的殉葬品。
亨利殺了本以后跑了,消失得無影無蹤。薩德本想讓還未成婚的羅莎給他生一個兒子,羅莎離開了他。薩德本就和他的扈從瓊斯的孫女交配,懷孕后因為生了個女孩被他拋棄了。瓊斯得知后非常生氣,用鐮刀結果了薩德本這個惡魔。
真應了那句:現世報。
亨利與克萊蒂
他本來是個單純的大男孩,會成為一個好兒子,好哥哥,好弟弟。可是他骨子里的種族歧視戰勝了血脈親情,扭曲的倫理觀是他存在的最大敗筆。
或許,他用逃亡來掩飾眼角的慌張,只是陽光一直沒有眷顧他。他的余生是一個緘默的感嘆號,或省略號,被擋在厚厚的窗簾后面。
羸弱不是他日漸枯萎的軀體,而是精神世界崩塌后的癥結。是他曾經最看不起的黑人一直照顧他,用一個姐姐全部的愛保護著他。她就像一個天使,用自己寬廣的胸懷庇護了一個又一個需要救贖的靈魂。但是福克納沒有為克萊蒂塑造一個聰慧的頭腦,卻給了她決絕的果敢。她用錯誤的判斷使她與弟弟亨利還有他們薩德本家族的大宅一起葬身火海。那一刻,手舉火把的她,真像是一個英雄,更像一個終結者,徹底終結了這被死亡詛咒過的家族。
受害者朱迪思
朱迪思像個工具人。她以受害者的身份出現。她任勞任怨,忠于家庭,極具奉獻精神。寧愿頂著亂倫的非議也要嫁給哥哥本,似乎她生來就負擔了償還家族原罪的使命。可這一切違背人倫常理終究釀成了悲劇。她親手埋葬了即將成為自己丈夫的哥哥,并挑起了家中的大梁。種地,織布,默默地打理清貧的生活,昔日的大小姐變成了真正的農婦。她已經很努力了,可生活似乎一直在走下坡路。身邊的親人一個個死去,都被她埋葬了。后來她死于被家人傳染的熱病,為她受害者的身份劃上了句號。
邊緣人羅莎
羅莎,薩德本的小姨子,本該有個平淡美好的人生。可命運卻讓她”鬼魂”般的存在。她悲慘命運源于她身處的男權,父權社會,女人只是附屬品般存在。她掙扎過,用她瘦小的身軀,她也曾努力地追尋過,對生活充滿希冀。可是失去所有的社會身份后,被無情地邊緣化,成為深宅黑屋里的一聲嘆息。最后以自我毀滅結束自己涼薄的一生。筆者福克納或許是想通過羅莎這個悲催的小人物來揭示男權,父權社會對女人的剝削與壓迫,而發出的聲援。
“誰的頭腦和精神堅強,誰就是他們的主宰。誰膽大妄為,誰在他們心目中就是對的。誰藐視的東西越多,誰就是他們的立法者,誰膽大包天,誰就是最正確。從來如此,將來也永遠如此。——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節選)”那是不可能的,你總要為你犯下的罪惡埋單,“上帝的磨盤轉動得很慢,但卻磨得很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