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心是一種擔當,一種約束,一種動力,也是一種魅力。他是能力發展的催化劑。也是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不可或缺的基礎。現代家庭大都只有一個孩子,“四二一” 式的家庭結構,使孩子時刻都能享受到六名成年人全方位的呵護。家長過多的包辦和代替使孩子失去了承擔責任的機會和能力。這樣就形成了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導致孩子自私、沒有愛心、缺少責任感,而且犯錯誤時習慣性的先給自己找個理由推脫,把責任都推給別人,學習馬虎,上課隨便說話,東西用品隨意亂丟,做事不計后果等都是孩子缺少責任心的直接表現。
場景一:
“明天要上學了,快去睡覺吧,書包我來給你收。”媽媽對小學一年級的兒子說道。
場景二:
“今天輪到小明和小紅做值日,放學后記得打掃衛生。”“我要回家看動畫片,你幫我做一下值日吧。”小明對小紅說。
場景三:
“幫我把我的校服拿出來,我明天要穿。還有昨天穿的那件,幫我洗了吧。六年級的女兒晚上臨睡前對媽媽說道。
場景四:
“最近你的孩子作業問題很多啊。”“唉,老師,真是不好意思。最近我在出差,沒有幫孩子及時檢查作業。”爸爸回答老師的來電說道。
場景五:
“孩子,怎么這些玩具都到處亂放呢,快去把它們收起來。”不是我拿出來的,那是妹妹的玩具。”兒子一邊玩自己的玩具一邊說道。
這些孩子常常讓人操心,做事馬馬虎虎,學習自覺性差,沒有耐心,動手能力差。其實這都是沒有責任心的緣故。
孩子為什么會沒有責任心呢?家長的教養方式是最大的造成因素。
1.溺愛型教養方式
望子成龍心切的父母,心甘情愿、盡其所有、盡其所能地替孩子做一切事情,滿足孩子物質上的一切需要,把孩子的責任擔到自己肩上。結果卻使孩子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并且缺乏奮發向上的愿望、缺乏責任心。
2.放任型教養方式
家長不負責任,教出來的孩子也會不負責任。家長的漠視,同樣也會使得孩子變得沒有責任心。
3.專制型教養方式
父母一味地專制教育,會讓孩子變得愛撒謊,沒勇氣去承擔責任。因為害怕在遭到懲罰,所以不作為,所以缺乏責任心。
4.不一致性教養方式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如果父母以及其他長輩不能達成一致,會讓孩子趕到無所適從,不知道應該聽從誰的教育。逾時變得漠視他人及集體,甚至自己的承諾,其責任心自然得不到發展。
那么作為家長,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以下原則是必須遵守的:
1.言傳身教。教育家陶行知說:“我要兒子自立立人,我自己就得自立立人。我要兒子自助助人,我自己就得自助助人。”同樣,要培養子女的責任感、事業心,家長首先就要敬業愛崗,有強烈的責任感、事業心,因為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啟蒙教師。然而,現在有些父母把很小的孩子寄養在親戚或老師家,等孩子大了或出現問題了才接回家管教。在這些孩子的眼中,父母就是沒有責任感的人,那么這些孩子又怎會聽進父母的勸呢。
2、讓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父母的包辦行為會使孩子失去責任心,要培養孩子的責任心,父母就要鍛煉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爸爸媽媽要逐步教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之前提出要求,鼓勵孩子認真完成。如果孩子遇到困難,家長可在語言上給予指導,但是一定不要包辦代替,給孩子機會把事情獨立做完。兩次諾貝爾獎獲得者居里夫人曾對自己的女兒說:“你們長大以后,要自己去謀業。我只留給你們精神財富,決不給你們留下金法郎。”在居里夫人的影響下,后來女兒成了著名科學家。
3、鼓勵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終,承擔責任。孩子好奇心強,什么都想去摸摸、去試試,但是隨意性很強,做事總是虎頭蛇尾或有頭無尾。所以交給孩子做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爸爸媽媽也要有檢查、督促以及對結果的評價,以便培養孩子持之以恒,認真負責的好習慣。例如,當孩子要養些花草動物時,家長在答應孩子的要求前,可以讓孩子承諾定時澆水或給小動物喂養等。當然孩子在照顧的過程中,難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時候家長應該進行監督,并告訴孩子疏于照顧的后果,讓孩子負起責任來。
4、培養孩子的耐心。心理學家提出了用“等一下再享受”的原則來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例如輪流玩的兒童游戲,小孩如果讓玩伴先玩,自己等到最后,一定能享受到沒有人催促的樂趣;放學回家后要先完成作業再看電視或玩耍;讓孩子學會忍耐,先面對痛苦解決問題,事后享受的快樂才會更大。否則盡管他們智力不比人差,成績卻因不肯用功而落后。
5、讓孩子體驗成功。孩子通過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時,家長要給予積極肯定。家長的表揚與肯定會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樹立自信心,增強其成功感和自豪感,使孩子明白自己能做很多的事、自己應該做很多事并且能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