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培養學生用表現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導者,而不是將自己的理解告知學生的講述者。
逆向設計的三個階段:
1.確定預期結果
2.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
3.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
一、確定預期結果
學生應該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夠做什么,什么內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在階段一中主要思考教學目標,查看已經發布的內容標準,檢驗課程預期效果。
二、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
我們如何知道學生是否已經達到了預期效果?哪些證據能證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逆向設計告訴我們要根據收集的評估證據(用于證實預期學習是否已完成)來思考單元或課程,而不是簡單的根據要講的內容或是一系列學習活動來思考單元或課程。這種方法鼓勵教師在設計特定的單元和課程前,先要“像評估員一樣思考”,思考如何確定學生是否已經達到預期的理解。
三、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
在頭腦中有了清晰明確的結果和關于理解的核實證據后,就該全面考慮最適合的教學活動了。在逆向設計的第三階段,我們必須思考幾個關鍵問題。如果學生要有效地開展學習并獲得預期結果,他們需要哪些知識和技能?哪些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所需知識和技能?根據表現型目標,我們需要教哪些內容,指導學生做什么,以及如何用最恰當的方式開展教學?要完成這些目標,哪些資料和資源是最合適的?
只有在我們明確預期結果和評估證據,搞清楚他們意味著什么之后,才能真正做好教學計劃的細節,包括教學方法、教學順序以及資源材料的選擇。教學是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一個清晰的目標能夠幫助我們在設計時有所聚焦并能指導有目的的行為超預期結果。
換句話說,我們可以認為逆向設計是有目的的任務分析。給定一個值得完成的任務,我們如何使每位學生都獲得最佳裝備。或者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使用地圖去安排一個智慧之旅,給定一個目的地,最快且最有價值的路線是什么?。如之前所提到的,我們還可以把它想象成是指導計劃。學習者需掌握什么才能有效地執行任務?在教育領域中,哪些可以被看作是實際證據來證明學生已經真正掌握了學習內容并且做好了?運用理解知識和技能來獨立完成任務的準備。怎樣設計學習才能使學生通過應用和反饋來發展能力。
在教育領域中,當你嘗試從習慣和傳統教學的逆向式教學理解時,你就會發現這是非常合乎邏輯的。與常規教學實踐相比,這種視角的一個主要變化是——設計者在決定教什么和如何教之前,必須思考如何開展評估,而不是在一個單元學習即將結束時才構建評估。逆向設計要求我們在開始設計一個單元或課程的時候,就要通過評估證據將內容標準標準或學習目標具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