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白話文]
秋,蜀漢衛將軍姜維進犯雍州,依傍著麴山,筑了兩座城池,派牙門將句安、李歆等鎮守,又將羌人、胡人家屬聚集在城中為人質,驅使他們侵略周邊郡縣。
曹魏征西將軍郭淮與雍州刺史陳泰進行抵御。陳泰說:“麴城雖然堅固,但離蜀國道路險遠,需要運糧。羌人被姜維勞役,未必肯依附于他。如今我們只需包圍,就可兵不血刃而拔其城。他們就算是派救兵來,山道阻險,他也施展不開。”
郭淮于是派陳泰率討蜀護軍徐質、南安太守鄧艾進兵包圍麴城,切斷了其糧道及城外水源。句安等人出城挑戰,魏軍拒不出戰。蜀軍將士困窘,將糧食仔細分配,僅靠分配的糧食和聚集起來的雪水度日。
姜維帶兵援救,姜維率兵前來救援,出了牛頭山就與陳泰的軍隊相遇。
陳泰說:“用兵之道貴在不戰而屈人之兵,我們只要搶占牛頭山,斷絕姜維退路,他就成為我們的俘虜了。”下令諸軍堅壁高壘,嚴守不戰,派使者告訴郭淮,讓郭淮占據牛頭山,截斷姜維退路。郭淮采納這個意見,進軍洮水。姜維害怕了,迅速撤兵,句安等人孤立無援,終于投降。郭淮于是向西進擊各個羌人部族。
鄧艾說:“敵人撤離不遠,或許還會再來,應該把各部軍隊分開駐守,以備不測。”于是留鄧艾屯駐白水北岸。
過了三天,姜維果然派遣將領廖化在白水南岸面向鄧艾的部隊結營扎寨。
鄧艾對各個將領說:“姜維如今突然返回,而我軍人少,按照兵法他應渡河來戰;但是他們卻不筑橋,這是姜維讓廖化牽制住我們,使我們不能返回,而姜維必定從東面襲取洮城。”
洮城在白水之北,離鄧艾駐地六十里,鄧艾當天夜里就秘密出兵直奔洮城;姜維果然渡河而來,但鄧艾先期到達占據了洮城,因此得以不敗。漢軍于是撤退。
[點評]
姜維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投降蜀國的,為諸葛亮十分賞識。諸葛亮死后他一直是蜀漢軍事上的第二號人物(一號人物先是蔣琬,蔣琬死后是費祎)。
以攻代守,積極北伐,以漢中為屏障,保衛成都的安全,這個戰略是諸葛亮在世時就定下的,姜維只是在延續諸葛亮的戰略。費祎對這一戰略并不支持,他認為諸葛亮那么有才,六出祁山都沒有成功,何況我輩?還不如休養生息,保境安民。所以,每次出兵,費祎也就給姜維萬把人馬,這也能算北伐,豈不是開玩笑,只能是騷擾吧?這次北伐失敗的根本原因還是姜維兵力不足,另外,軍糧供給依然是重要制約因素。
不過,通過這次魏蜀兩國對抗,可以發現一個大問題。在戰爭謀略上,魏國的新軍事將領與姜維相比,毫不遜色,甚至還高出一頭。這證明,除了老將郭淮,鐘會、鄧艾、陳泰這些魏國新一代人才已經成長起來,而蜀國人才凋零得非常厲害。蜀國后期,幾乎面臨無將可用的局面,所以有那句話:“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這涉及人才與人口的比率關系,人口多,人才就多,這是大概率。
當年劉備入川,他是率領了一大波南征北戰的全國性人才,再加上蜀地本地的優秀戰將,所以還是人才濟濟的。隨著第一代人才的相繼隕落,第二代人才就局限于川蜀了。
而曹魏則是人口大國,比吳蜀加起來還多,而且,那時華夏文明的重心一直在北方中原地區,文化傳承有先天優勢,所以人才輩出也在情理之中。
有人才,還得有利于人才成長的環境。拋開其他因素,人才的加速成長,與學習規模有很大關系。信息分享、思想交流碰撞得多,不斷接觸新生事物,人的聰明才智就會提升。現在的年輕人愿意去超大城市“北上廣”發展,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