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猩猩》是安東妮·布朗在1983年出版的第七本圖畫書,這本圖畫書獲得了包括英國凱特·格林納威獎等諸多大獎的肯定,被先后譯成了十四種文字出版。英國《泰晤士報》是這樣評價《大猩猩》的——“這是一則經典兒童文學佳作,描述一個孤單的小女孩與一只和藹的大猩猩奇妙感人的夜游故事。”夜游有可能是真實的,也有可能是虛幻的,這正與他的“超現實”風格一致。
? ? ? ?關照弱勢兒童、階級關系和家庭問題,是安東尼·布朗自出道以來最熱衷于表現,也是最擅長表現的主題之一,甚至可以說是他鮮明的個人風格!例如《動物園》呈現了一個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冷漠與權威?!吨旒夜适隆穭t更是淋漓盡致地描寫了一個家庭的崩潰?!端淼馈窋⑹龅氖遣粔蚝椭C的兄妹之情。還有我最近正在看的《走進森林》講述的也是父母不和帶給孩子心靈的創傷。他試圖透過圖畫書,為那些心靈受過創傷的大人與孩子提供一片解脫的空間。
? ?《大猩猩》的背景是單親家庭,這本是一個沉重而又傷感的話題,但安東尼·布朗卻把它寫成了一個幻想性的故事,那只系著紅色白點領結、半夜突然造訪的大猩猩,完全可以看成是安娜幻想出來的父親的替身。
? ? ?作者在故事的尾聲并沒有明確指出這是一個夢,這也就是安東尼·布朗的魅力!安東尼·布朗作品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用圖來說話,來敘述故事,這也是我鐘情于他作品的原因?!洞笮尚伞愤@本書更多的細節與內涵是蘊含在圖畫里面的。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文字里只是說爸爸如何如何忙,從來沒有時間陪安娜,甚至連一個類似“孤單”這樣的字眼兒都沒有用到。但通過開始的三幅畫面(早餐安娜與面無表情的爸爸隔桌相坐;爸爸埋頭伏案,安娜在背后欲言又止地望著他,地上是一道長長的影子;漆黑的房間里,可憐的安娜一個人縮坐在墻角看電視)我們馬上就體會到安娜的孤獨感,而爸爸帶給安娜冷冰冷的感覺也從餐廳里冷色調的裝飾;餐桌上單調乏味的食物;爸爸上班走過的那堵冰冷的高墻;安娜找爸爸說話時局促的肢體語言和那隔開父女的高高的椅背。看到這里,你已經無法不同情安娜的遭遇,無法不被父親的冷漠與父女之間的疏離感而震撼了。尤其是安娜獨自在房間看電視的畫面,作者故意把安娜畫得很小,房間畫得很大很空,這么一比照,再遲鈍的讀者也會強烈地感受到安娜孤獨的內心。
? ? ?我們從畫面中還能發現更多的東西:比如眼神。從開始到最后,安娜的爸爸從來沒有與安娜對視過一眼。而大猩猩從站到安娜床頭的那一刻起,就流露出了一種溫情而慈愛的目光,后面更是不止一次地對視。
? ? ?再比如背景,安娜和爸爸面對面坐在餐桌上的那一頁,爸爸身后的櫥柜及腳下的地磚都呈現出一種僵硬、呆板的幾何形狀;而到了書的結尾部分,粗陋、毫無生氣的背景已經被令人欣慰的花墻圖案所代替了。
? ? ?兩人距離以及食物的變化。安娜和爸爸在餐桌上的要遠距離和她與大猩猩用餐時親密的距離形成對比,家里餐桌上那些食之無味的食物也和大猩猩餐桌上豐盛的甜點形成反差。
? ? ?顏色的變化。一開始清冷、黯淡的冷色調與主人公孤單的心境十分吻合;后面安娜從睡夢中醒來時,柔和明亮的暖色調,直到最后爸爸說“你想不想去動物園”時,整體色調宛如春天。
? ? ?這本書中還隱藏一些看似調侃,卻充滿深意的東西。掛在樓梯墻上的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的微笑》里的蒙娜麗莎預示著這個家庭缺少一位女性角色;門廳里懸掛的惠斯特的《畫家的母親》里的母親也表示安娜在缺失母愛的同時更渴望父愛的到來;而自由女神像的出現恰好反映了母親在女兒心中就是一個女神。
? ? ? ?安娜家門廳里的兩個門把手,一個金色一個銀色,似乎也在告訴讀者選擇不同的門把手可以進入到不同的世界,而緊接著下一頁我們就看到他們擰動了銀色的把手,而這正是大猩猩引領安娜走進的幻想世界。
? ? ?電影院外卓別林的海報,還有一個西部牛仔,電影中的超人,切·格瓦納的海報也被偷偷換成了大猩猩,作者也是想通過牛仔、超人和英雄的角色來告訴讀者,父親在女兒心中一直都像個英雄。而為何會出現卓別林也是最近女兒的一句話讓我明白了,女兒說我們家里最搞笑的就是爸爸,所以父親給女兒的另一面就是逗趣。
? ? ?安娜在回家時騎坐在大猩猩的肩頭,這是我們最??吹降母概嬅?,而缺失父愛的安娜也至此感受到了濃濃的愛意。大猩猩引領這安娜所跳的舞蹈也讓我想到了,在西方女兒的第一支成人舞是和爸爸一起跳的。
? ? ?最后安娜爸爸的牛仔褲的褲袋里插進了一根香蕉是任何讀者都不可能忽視的,也正是這根香蕉讓我們開始猜想大猩猩是不是父親假扮的。
? ? ?一本好的繪本作品是任何一頁都在講述故事,其實在封面便清楚點明安娜內心的渴求,她希望父親能像那只雙臂吊掛枝頭的大猩猩一樣,放低身段和心態,好好看看她、了解她,并且滿足她的需要。作者看似故事中僅僅反映小孩子的心情、困境與需求,其實也據實呈現大人的軟弱、局限和問題。一如安娜父親雖然有單親家長教養兒女和工作難以兼顧的無力感,以及不擅表達情感的性格,卻仍然以自己的方式默默關心和守候女兒(這也是后來猩猩玩偶重回安娜枕邊的原因),男性總是認為給孩子豐富的物質生活就是愛的體現,而往往忽略了其內心的精神渴求。而最終爸爸的心被安娜的愛感動,跨越了椅背橫隔攔阻,俯就姿態親吻女兒,了解并滿足她的需要,重新建立兩人的親密關系。
? ? ? ? 我喜歡《大猩猩》是因為它像一幅警示標語般時刻提醒著我,讓我明白在給予孩子物質生活的同時更應關注她內心的世界。這讓我想起王人平老師的一段話:“培養”就是“陪著養”。我們整日忙于找尋著培養孩子這種能力,那種品質的方法,可對孩子卻常常連陪伴的耐心都沒有,滋養的過程都想省略,只想用說教、打罵等簡單粗暴速效的方式教育好孩子,而無視良好家庭關系的構建。關系先于教育、包含教育,有了穩固的親子關系,教育會變得輕松、快樂、自然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