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上了安東尼·布朗大叔

?緣起

? ? ? ? ? ?成長經驗中,第一次接觸到兒童文學是初中那會,媽媽給我買了一整套的童話故事,有《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365夜》什么的。沒有接觸過故事書的我,簡直被這套書迷住了,每晚都帶著“王子從此與公主過著幸福的生活”的美好結尾進入夢鄉。現在回想起這段記憶,似乎能找到對現在某些信仰的解釋。我相信愛情,相信愛是一段關系中的主旋律;我喜歡兒童繪本,扎進兒童文學的世界簡直樂不思蜀,仿佛覺得自己像個孩子,出門遇到天上下糖果,內心富足而安定。入職一周以來,很充實,每天會看到很多的繪本,被童書喂得飽飽的。前幾天,敖老師問我:你最喜歡的繪本創作者是誰?“安東尼·布朗”,我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因為這周看了很多他的作品,所以就特別想和盆友們談談這個有魅力的大叔——安東尼·布朗

好帥的安東尼·布朗

? ? ? ? ?熟悉他的人應該都有看過他的作品,比如《大猩猩》《我爸爸》、《朱家故事》、《動物園》、《穿越魔鏡》等等。由于最近在聽阿甲老師的關于繪本創作者的生平故事,每個創作者的作品中都貫徹了他的成長經歷,所以就很八卦的想知道什么樣的成長經驗會讓安東尼·布朗創作出這么棒的作品。

? 安東尼·布朗的成長經歷?

繪本《大猩猩》

? ? ? ? ?安東尼·布朗1946年出生于英格蘭的雪菲兒,很小的時候就喜歡畫畫和說故事。16歲的時候在美術館接觸到了英國的超現實主義畫家法蘭斯·培根的作品,我想這也是為什么安東尼·布朗超喜歡用超現實主義的風格去表現圖畫吧。像他在1976年出版的第一本圖畫書《穿越魔鏡》中就有著著名超現實畫家瑪格麗特作品的影子。但是他并非刻意復制,而是讓超現實主義少了更多的神秘和詭異,多了更多的童趣和幽默,就仿佛孩子們的世界,可以自由自在、天馬行空

安東尼·布朗《穿越魔鏡》
馬格利特《鏡子復制》

(PS:《穿越魔鏡》的封面表現借鑒了馬格利特的《鏡子復制》)

? ? ? ? 在他17歲的時候,父親意外去世,這給當時的他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所以我們看到他在很多作品中都有在刻畫“父親”的形象,特別是《我爸爸》中,他對父親形象的豐富刻畫。在《我爸爸》中,爸爸的黃褐色睡袍圖案無所不在,或許也意味著父親對他來說就是這樣一個無所不在的存在吧。據他的講述:“我爸爸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那件黃色睡衣是我們保留的爸爸的唯一遺物。”很欣賞這樣的人,他能把他人無法用語言言說的思緒用他的方式表現出來,并讓觀看的人從中找到共鳴和抒發的出口。在藝術學院畢業后,他參加了一個醫學繪畫課程,并在課程結束后從事了2年的人體解剖圖的繪制工作,他曾經說過:“原以為畫解剖圖與畫童書并沒有關聯性,但事后在畫解剖圖時,不同的解剖階段都有著不同的故事。而這也造就了我用圖畫說故事的能力,因此在創作中即使是很細微的東西也會很自然的畫出來。”所以這也是為什么安東尼·布朗的繪畫作品總是巨細無遺地描寫著人物、環境和動物吧。


安東尼·布朗《我爸爸》

?安東尼·布朗的魔法棒? ? ??

? ? ? ? 提到安東尼·布朗,就不能不提到他的超現實主義風格以及圖畫中隱藏著寶藏,讓每一個閱讀的人似乎都經歷著一場發現之旅。起初看安東尼的作品,百思不得其解,很難理解為什么他會把一些不相干的東西組合在一起。后來才明白那是一種風格,故意將物件錯置、比例顛倒、形體互換,從而給人耳目一新、出人意表的效果。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了給事物命名,看到小盆友畫的一幅畫,總試圖猜出他畫的是什么,總覺得將畫中的物體與現實中某個實體對應才能有安全感。其實不然,任何一個作品創作出來,它都是一個新的實體,而并非是復制現實。安東尼深諳孩子們奇妙的幻想世界,在他的作品中,他打碎人們的認知習慣,并重新建構,用圖畫去暗示人物情感的變化、故事情節的起伏,從而引發讀者去思考圖畫背后的意義,以新的眼光去面對藝術作品。而這個過程,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每個人不同的時間里理解的可能又不一樣。所以,看他的作品,很有趣,總能發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東西,也會不斷地認識自己。


《我爸爸》內頁

? ? ? ? 另外,在安東尼的作品中,常常是現實與想象傻傻分不清楚。很多懂孩子的創作者都很喜歡利用“夢”“幻想世界”這樣的媒介去表達孩子潛意識中的渴望。突然想到了桑達克的一句話:“兒童為了對抗嚴苛的現實,有必要借由想象力,去展開嬉戲,而所謂的現實,指的是他們總是受到各種情感的威脅,例如恐懼、憤怒、憎恨、欲望、不滿等等。這些情感普遍存在于兒童的日常生活中,他們只能面對這股龐大的危險力量,此外便別無他法。但為了戰勝這股力量,孩子們進入了想象。在想象的世界里,他們所苦惱的那些情感會慢慢得到紓解,并使他們得到滿足。”原來,小朋友的世界絕對沒有成人所想的那般美好,而想象就是他們紓解各種負面情感的一個出口。接下來就以他的《大猩猩》來談一談那些零碎的感想吧。


《大猩猩》內頁

? ? ? ? 《大猩猩》中,作者試圖在和我們探討成人與孩子之間的關系。故事的小主人公安娜特別喜歡大猩猩,她渴望爸爸的陪伴,可爸爸似乎總是很忙很忙,她很孤單,繪本的圖畫比文字更加觸動人心。在安娜生日那天,爸爸送給她一只玩具大猩猩。就在這個夜晚,奇跡發生了,大猩猩變成了真正的大猩猩,并帶著安娜去了她最想去的動物園,滿足了她的愿望。而更加神奇的是,第二天爸爸好像換了一個人,變成了像大猩猩那樣的爸爸,褲子里還塞著一根香蕉呢。

《大猩猩》內頁
《大猩猩》內頁
《大猩猩》內頁

? ? ? ? 有人說,安娜可能做了一個夢,在這個夢里,她獲得了情感的滿足,大猩猩變成了爸爸。而最后爸爸口袋里的那根香蕉似乎又暗示著這好像不僅僅只是一個夢,它有可能真實發生過。也有可能那個大猩猩就是爸爸,爸爸或許意識到了大猩猩對于安娜的意義,并希望自己成為成為一個像大猩猩那樣的爸爸。雖然文字并沒有交代,但是背景的畫面似乎暗示這一切。畫面墻上的那副照片中:大猩猩的形象很高大,大大超過房子的比例,大猩猩牽著安娜,安娜看著大猩猩。這似乎暗示著我們在這個家庭中父親的形象是大于天的。同樣在這一年,他也當了爸爸,《大猩猩》中最后爸爸的形象似乎也是安東尼·布朗在現實中的宣言吧

? ? ? 好了,關于安東尼·布朗還有很多想說,但是腦袋有點累了,改天繼續。(未完,待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今天跟大家分享安東尼·布朗的家庭三部曲 每個小朋友都愛自己的爸爸、媽媽和家人。每一個看過繪本的大朋友、小朋友,也都...
    曾亞玲閱讀 2,970評論 0 1
  • 《大猩猩》是安東妮·布朗在1983年出版的第七本圖畫書,這本圖畫書獲得了包括英國凱特·格林納威獎等諸多大獎的肯定...
    胭脂劉閱讀 930評論 1 2
  • 周日在單位值班,一整天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干到凌晨本不想再寫東西,一是保持好狀態進行周一的工作,一是認為自己沒有到...
    田園成長閱讀 1,340評論 2 3
  • 不要吝嗇你的點贊,也許,你隨手的點擊,成就了別人,感動了自己。 昨天,在斯蒂芬·金的《寫作這回事——創作生涯回憶錄...
    逆旅飛揚閱讀 1,224評論 57 76
  • 人們都有對自己對于外部世界的看法,具有自己的價值觀,所以尊重、認同他人的價值觀非常重要。雖然“道不同不與之謀”,但...
    新仔走天涯閱讀 144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