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和書籍背景介紹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讓我們以后簡稱七個習慣,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本書,然后再給大家一個練習的片段,最后我再做一些引導。
七個習慣的作者史蒂芬柯維是美國的管理學和咨詢學的大師,創建了國際知名的咨詢公司叫富蘭克林柯維公司,他也有楊百翰大學博士學位和哈佛大學的MBA學位。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在過去的28年中一直是高居暢銷書榜??磿@本書像是一本談時間管理的書,但實際上它是一本關于自我管理的書,也包括一部分時間管理的內容。本書倡導的原則是變化的世界中總有不變的原則,我們應該由內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如果你也有興趣參加這么好玩又讓人成長的格書活動,請聯系微信 Emmacheng555
格書片段
習慣二:以終為始
任何事物都需要兩次創造
“以終為始”的一個原則基礎是“任何事都是兩次創造而成”。
我們做任何事都是先在頭腦中構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創造( Mental/First Creation),然后付諸實踐,即體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創造( Physical/Second Creation)。
以建筑為例,在拿起工具建造之前,必須先有詳盡的設計圖;而繪出設計圖之前,須先在腦海中構思每一細節。有了設計圖,然后有施工計劃,這樣按部就班,才能完成建筑。假使設計稍有缺失,彌補起來,可能就事倍功半。設計藍圖代表愿景,整個建筑過程均以它為準繩,因此寧可事先追求盡善盡美,以免亡羊補牢。
創辦企業也是如此,要想成功,必須先明確目標,根據目標來確定企業的產品或服務,然后整合資金、研發、生產、行銷、人事、廠房、設備等各方面的資源,朝既定目標奮力前行?!耙越K為始”往往是企業的成功關鍵,許多企業都敗在第一次創造——事先缺乏明確目標,以致資金不足,規劃不周或對市場情況的解讀有誤。
教育子女也要先定目標,才可能培養出既自律又有責任感的子女,在日常相處中牢記這個目標,不要做出任何有損他們自律或自尊的舉動。
以終為始的原則適用范圍極廣。明白了兩次創造的道理,把制定目標看得與實踐本身同樣重要,影響圈就會日益擴大,反之就會日益縮小。
各種生活中心
不論你是否意識得到,人人都有生活中心,它們對生活各方面的強烈影響毋庸置疑。
下面幾種生活中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它們是如何影響上述四個因素和我們的生活的。
如果以原則為生活中心,智慧和人生方向的來源就是正確的地圖,反映事物的真實歷史和現狀。正確的地圖讓我們能夠清晰了解自己的目標以及實現途徑,能夠基于正確的資料做出更有意義,更易執行的決策。
格書導語
以終為始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人生態度,不同的中心態度向我們展示了不同類的人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你可能是某幾種的混合,可以試著去分析自己或者分析他人。
史蒂芬柯維推崇的是以原則為中心,其實不用看原文的常常的描述,從這個表格內容也可以看出來為什么他會推崇這種價值導向。如果你希望自己成長為或者一直堅持以價值為中心,試著分析自己哪些做得好,那些做的不好。
原書還提到一個方法,嘗試想象自己去參加自己的葬禮,想想你希望別人用什么語言來懷念你,那么就從現在開始這么做吧。
格書導師拋磚引玉
@Emma
做任何項目包括工作上的,或者家里的,都是兩次創造,我們列出計劃、分解任務,這是第一次,真正執行是第二次,無論是哪一次創造,第一次比第二次更重要,越是早期的錯誤到后面越是難以彌補,代價越高,人們天天在喊執行力,其實第一次創造更重要,第一次想得越具體分解任務越合理,第二次的創造就越順利。我經歷過的家庭房屋裝修、公司系統上線這些項目無一例外。
格書小伙伴作業精華
@楓丹白露-蘇眉魚
我們做任何事都是先在頭腦中構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創造,然后付諸實踐,即體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創造。而在全面質量管理里面,我們也常常用到這個"習慣",這就是PDCA循環。P (計劃 PLAN) :明確問題并對可能的原因及解決方案進行假設。D (實施 DO) :實施行動計劃。C (檢查 CHECK) :評估結果。
A (處理 ACT) :如果對結果不滿意就返回到計劃階段,或者如果結果滿意就對解決方案進行標準化。以公司里的每個項目為例,在每個項目實施前,首先需要對項目進行設計、安排;我們常常會通過召開項目啟動會對項目進行任務劃分,明確任務的負責人員和各項進度控制。在項目結束后,我們也會對項目做總結,標準化或者是重新計劃。無論是標準化,或者是重新計劃,這都是貫穿了"以終為始"這個原則。當然,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在整個循環里,計劃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對整個項目的結果起決定性的作用。計劃安排得當,每個人只要按照計劃去做,整個項目就會進行得比較順利;反之,則很大程度上以失敗告終。以一個公司的供應鏈部門為例,如果生產計劃按一個隨機大概的猜想做出來,后面真正生產的時候,就可能出現缺料、停工待料等各種問題,甚至影響到發貨安排,公司賬款等問題,這就是計劃沒有做好所導致的結果。如果計劃做好了,生產相對來說就比較順利,但是,一個月的生產排完了,公司運作就結束了嗎?肯定不是的!我們需要不斷的重復,不斷的檢討,不斷的去改進,這就是PDCA 里最核心的思想。在時間管理里面,計劃也同樣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們在公司上班,每個人都有很多的任務需要去完成,如果自己不對自己的工作清單進行計劃,就很可能一直被緊急事項打斷而遺漏了重要的事項。以終為始,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也可以是對自我的一個約束的心理,人生永遠沒有最晚的開始,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因為每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所以我們不需要把過去、年齡當做不再前進的借口。
@小花Fenny
之前公司的一個原則或者說價值觀就是以終為始。我以前一直的理解就是,以最終要達成的結果和目標來指導我們的行動和方針。今天看了嫚嫚的拆書,對我之前的理解進行了重新的修正。是分兩步走,一是明確目標,即智力上的創作,二是制定任務并分解執行,即行動上的創作。
這可以用于我們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例如,我們要培養一個習慣,我們先明確目標,為什么要培養這個習慣,最終的目標是什么?例如,拿早起做例子,生活作息更規律,自由時間更多,最終的目標是使我們變成一個更自律的人。那在行動上,我們可以考慮哪些因素會影響或阻礙這個習慣的養成呢?惰性,精神狀態差,自控力差,沒有動力等等,那我們可以晚上早點睡,鬧鐘調好時間,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晚上想好準備好,要不要找一個早起群用于鼓勵和監督,建立一個懲罰機制,循序漸進的早起計劃,早起后的時間安排等等等等。
@小坑
關于以始為終這個習慣,我總結了我想到的三個點,供參考:
1.這讓我想到了學習的本質,學習本質上是一個不斷改變我們假設的過程,因為我們的所有決策都是在自己的假期下做出的,學習就是不斷調整改變我們的假設,讓我們在正確的假設下做出合理的判斷和決策。
2.復盤,復盤每一天的決策,想一想當初做這件事的假設是什么,又產生了什么后果,要追問問題的果然,而不僅僅是自己事后解釋為什么。只有這樣做,我們才能夠知道自己的過去的假設是否正確,并考慮應該如何改進,以便在未來以更正確的假設指導自己的決策和行為。
3.第一性原則:不管做什么選擇,都以事物最根本的原則為參照點,不斷用那個參照點為自己糾偏,有一個簡單的公式,成就=核心算法×大量重復動作2,核心算法就是第一性原則。最后說一點心得小體會,以始為終,感覺它不僅僅是一個做事的原則,更像一個不斷鞭策你,不讓你偏離軌道的一個方向標。希望大家的每一個行為都是為自己負責,為未來的自己,為自己的生活,生活的每一步都要以始為終。
老板用以始為終給員工定目標的小案例:在應聘的時候就會問應聘者,你打算在5年后做成什么樣子,那個員工說我想成為一個店長,然后說,那我就要給你布置比一般人多的任務,為了讓你在5年后成為一個合格的店長,,,抱著這樣的心態,員工就會想,這是我自己選的要當店長,而且老板也很看中我,我要加倍努力不讓老板失望。
@yonge
以終為始其實是社會進步的本質,做完一件事后總結經驗,下一次才能做的更好,經過無數次各種各樣的以終為始的積累,人類文明才得以進步!咱們國家某些官員有時會在一些問題上(如環境,霧霾)以發達國家以前也有過這些問題為借口推諉責任,為什么不總結人家的經驗避免這些問題的發生或者改善解決問題呢?不知道談論這種話題是否合適,如果不合適,請提醒,謝謝!生活中心的問題說點我自己生活中的體會,我一直是以原則為中心,但有時一些小事太堅持原則會惹老婆孩子不高興,所以大事以原則為中心,小事還是以家庭為中心吧!
@King
首先先要認清自己,認清自己的追求,并對這個追求做出詳盡的規劃。簡而言之就是建房子,要建什么樣的房子,平房、樓房還是別墅,當然無論是建造什么樣的房子一定都要先打好地基,以保證你以后建造過程的順利。這點是重中之重。正所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樹仔
以終為始其實是不是也是結果導向,選擇大于努力的一種說法呢?先思考最終想要的結果,然后再推倒到開始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人往往不能很好地堅持去做一件事情,是因為一開始就沒有弄清楚自己的最終目標和需求,沒有做出更有益結果的選擇。
@常敏(Jenny)
以目標為導向,倒推式思考,但真正實施卻是從底層開始,后面每一步都是在前一步的基礎上。比如一個目標,我們定10天完成,就在心里設想9天完成程度,8天,7天......,每天完成多少,將會遇到什么困難,怎么解決,提前想一遍,再開始做。
@江水北城
首先要清楚自己的目標,只有目標明確了,行動才有方向。我們在生活中很容易忘記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所以要時刻警醒自己的最終目標。自己的情緒中有不好的感覺,要想清楚為什么會有那種情緒?情緒的產生一般和自己想要的東西是有聯系的。想清楚了自己的目標,很多無謂的情緒就會消失了,做事情也就不會糾結了。
對于企業,就是馬云在湖畔大學開學典禮上講的,上三路是終點,即目標,就是使命、愿景和價值觀;下三路是開始,即行動,就是人才、組織和kpi。對于我自己,上三路包括:成為什樣的人,包括感性素質和理性素質;自己對社會的價值,很多時候會由社會給我提供的報酬體現;個人品質,自律、內省、助人等;下三路包括:時間(注意力)管理;情緒(反思目標)管理;認知管理。
@仗劍走天涯
以終為始,說明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認清方向。就像我們創業一樣,首先要列出我們創業的愿景與目標,有了這個大的目標,再倒推我們的方式方法,這樣思考問題就不會模糊,讓我們做事更有方向感。以終為始的一個原則基礎是,任何事都是兩次創造,我們做任何事都是先在頭腦中構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創造,然后付諸實踐,及體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創造。我認為還應該加一項,隨時改進。這點很重要,因為我們不可能保證我們的兩次創造是完全正確的,要隨著不斷的實踐反饋來完善,這就需要不斷的復盤、改進、完善。以終為始的另一個原則基礎是自我領導?!邦I導是做正確的事兒,管理是正確的做事”,這句話道出了做正確的選擇題比正確的做解答題要重要的多,還是推出了這個習慣最關鍵的要素:正確的方向!
@汪春杰-白云邊
我理解的以終為始,應該是把結果作為導向,然后去推導出一步一步的實施計劃.我們都認為行動很重要,但其實規劃更重要,只有明確好目標,做好規劃,我們的行動才能一步一步的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任何事情的完成都包括兩次創造,第一次智力上的創造一定不能偷懶,要把各個細節都想好,追求完美,才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第二次體力上的創造才能按照既定規劃去實踐.。
@陋室明
以終為始,兩次創造,第二次讀到這一段,相比去年第一次看的時候,又有不一樣的感觸。分享一個最近新學到的工具,關于三十分鐘讀完一本書:先提出一個問題,然后寫下提出這個問題背后的動機,在一張a4紙上,畫十六個方格,用類似谷歌搜索的方法迅速翻閱書籍,在方格內寫下關鍵字或關鍵段路。最后提煉出1到5個要點,和一個總結,然后找個人復述給他聽。背后的認知原理:1,提出一個問題,就比如說我們要找到蘋果,那么我們看書的效率就會大大提高,我們的眼里就只有蘋果蘋果蘋果蘋果。往往,我們看書的時候,經常會丟了芝麻撿西瓜,丟了蘋果撿了香蕉。2,同時,看一本書的時候,大腦記憶力最多只能儲存五個知識點,即五個方格的內容,這時候我們借助十六個方格,可以大大延伸我們大腦的儲存空間。3,眼腦合并吸收知識的效率會更高。
@陽光
第一先想清楚對于你來說最重要的事是什么?然后一步步去完成它,并且要以始為終的去完成它。為什么非要去做這件事?是為了通過它體現自己的價值,這就夠了,也才會自始至終的全力以赴。
@豪健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匆匆在路上行走卻忘記了當初為何要出發。我有時經常的會自尋煩惱,明明不是很喜歡自己現在所做的事情,卻又缺乏改變的勇氣,常常又在抱怨自己的為何做不好,給自己暗示自己不喜歡的內心,在死循環中不斷的掙扎,卻又走不出第一步,以始為終固然很好,但沒有勇氣行動,豪無意義,我們的腦??偸窍氲暮芏?,但在某些時候,又發現大家的行動卻差不多,因為想和說有不用負責人嘛!
如果你也有興趣參加這么好玩又讓人成長的格書活動,請聯系微信511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