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早上看了一則新聞,來自貴州某山區的一對夫妻,為要個兒子在短短12年的時間里連生了8個女兒。
孩子越添越多,生活開銷自然越來越大。
本來生活就一貧如洗,一家十口擠在一間不到15平米的房子里,除了不缺人,其他的估計啥都缺。
在這種狀況下,大男子主義的丈夫還不讓妻子出去工作,就連出門撿個垃圾都會阻止。
有多大本事就使多大力,不然,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這不,還沒生出兒子,丈夫就因迫于生計疲勞工作,在一次涉電事故中失去了左前臂和右手的2-5指,導致終身殘疾。
這下可好,一家人頓時失去了唯一的經濟來源,家里上學的幾個女兒也不得不退學,才8個月的小女兒連奶粉都吃不起,只能喂一些菜湯米飯。
按說都窮苦成這樣了,就別繼續作了,然而說起未來的打算,夫妻二人還是堅持要生個兒子。
為什么非要生兒子?
丈夫王某理直氣壯地回答:“養兒防老啊,這是古話。”
妻子夏某的回答比丈夫更直接:“想生兒子有錯嗎?誰不想生兒子!”
艾瑪,你窮你弱你還有理了?
本來還對夫妻兩人的遭遇有些同情,聽到他們的回答,我就只剩下“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了,真應了魯迅那句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啊。
都什么年代了,還死抱著“養兒防老”這樣的老思想不放,活該你們受窮!
你們受窮也就罷了,還把好好的女兒們變成了家庭負累,難道就沒有考慮過她們的感受嗎?!
她們會因此感到自己是多余的,是不受歡迎的。帶著這種心理長大的女孩,會更容易輕賤自己,認為自己配不上更好的生活,從而重復著家庭窮苦命運的輪回。
而這悲劇的一切,都源于父母“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
(二)
之前熱播的《歡樂頌》中的樊勝美,就生在一個典型的重男輕女的家庭里。
并且,在重男輕女的問題上,樊父樊母的做法也真是沒誰了。
作為妹妹的樊勝美,不但需要向家里按時交生活費贍養父母,還得攢錢替哥哥買房還債。
而作為長子的哥哥呢,心安理得地壓榨著妹妹不說,還好吃懶做,四處惹是生非。
家里有事缺錢了,樊母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女兒;
而像買房結婚這樣的好事,樊母卻總是把兒子放在第一位。
就連最后樊父因重病不得不做手術時,樊母還是偏袒她那個不爭氣的兒子,而將巨額的手術費都推到女兒身上。
在人命關天的時刻,樊母又哭又鬧又下跪,簡直是要把女兒往死里逼。
其實,樊家明明有一套房子可以賣掉救急的,但樊母卻死活不肯賣,只是因為房子是兒子的,盡管有一半都是女兒出資。
樊母的邏輯就是:凡是女兒的,一切都可以犧牲;凡是兒子的,拼了命也要守護。
這樣的強盜邏輯,也真是讓人醉了。
生在這樣的家庭,何愁有存款沒人花?
(三)
在我們鎮上,經常有些退休老人開著自己的老年觀光車,沿路捎上幾個人,賺些外塊。
其中一個老爺爺,由于我每次回去都是坐他的車,一來二往也就熟了。
老爺子今年七十來歲,比較健談,每次都跟我聊很多他的事,但只要提到他兒子,老人的語氣里就滿是怨懟。
他說這輩子最后悔的就是太偏心這個兒子,而忽略了兩個女兒的感受。
從小到大,只要是兒子提出的要求,他都毫無底線地滿足,而對于女兒,那就是給別人家養的。
直到后來兒女們都成人了,他才發現自己是真的錯了。
當初女兒們出嫁,他一分錢的嫁妝都沒出,卻把自己這輩子掙下的所有家產,全部給了兒子。
結果呢?
成家后的兒子,只顧自己的小日子,對他和老伴不管不問;倒是兩個女兒,對他還算孝順。
有一次他受了風寒,一直咳嗽不好,他的兒子卻從沒過問,甚至連一句關心的話都沒有,盡管他們生活在一個院子里,整天抬頭不見低頭見。
最后,還是他大女兒帶他去的醫院。
最讓他心寒的那次,是媳婦因一件小事把他趕出家門的時候,兒子竟然一句話都沒說。
都說養老防老,在他看來不過是一種心理安慰罷了。
(四)
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神州11號都發射了,蘋果iPhone8 都問世了,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思想還是停留在封建社會,認為兒子才是血脈的延續,女兒就是斷了香火?
知乎上一個網友,是這么回答的:
兒子的多少,不僅代表的是勞動力的強弱,還是家庭實力的代表。
很多家族重要飯局,女人是不能上桌的,更不能祭祖。
在農村,只有男人才有投票選舉權。
當然,這些現象在一些落后的地區,確實還存在,但隨著社會觀念的進步,已經開始不斷弱化。
現在,女人照樣可以撐起一片天;很多城市的獨生女,一樣承擔著贍養父母的義務。
如果你還是死守著“重男輕女”的陳腐思想,就等于給自己上了一個無形的枷鎖。
把一個家庭的幸福與否跟有沒有生兒子捆綁在一起,難道不是一種悲哀嗎?
無論生兒子還是女兒,既生之,則養之,這是作為父母的責任和義務。
在“生娃不難養娃難”的現實問題下,愿每個父母都能給孩子一個沒有遺憾的成長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