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劍南文學》《綿陽文藝界》報刊登
? ? ? ? 一個人成功總有他的理由,于是我們嘗試去讀他成功的秘密。(文靜)
[讀后有感]
總是這么勤奮,總是這么不遺余力地為綿陽作家鼓與乎,令人敬佩!——綿陽小說家胡正榮
文靜的文筆越來越貼近生活,貼近大眾了,讀來令人感到親切。
? ? ? ? ? ? ? ? ? ? ? ? ? ? ? ? ? ? ——作家枯藤
? "這是獻給我的故鄉,獻給我的親人的一本書,更是我對自己二十多年文學夢的一個交代……”在文情并茂的短文集《在堅實的寂寞之上眺望》自序里楊榮宏這樣表達自己筑夢文學的絮語情結。
? ? ? ?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在這里,我們看到“已輾轉了三個城市”的作者如是說,“一個孤獨的人需要用說話來撫慰自己……寫作就是說話。”簡單的話語道出了他此生為文樂此不疲的絕妙感受。全書百篇文字凝練、意義深邃珠璣之作就是作者廣博知識之花的結晶,可以是良師的啟迪,也可以是朋友的切磋,章節分別從《市井》、《故鄉》、《親情友情》、《教育》、《思考》、《雜談》和《體驗》七個方面進行了精心的分類,作者記下了他的思索,力求從不同的角度與讀者分享內心世界的情感交集,為我們描繪了屬于他的一段完整的心路歷程。
? ? ? ? 當時我看到這本書,第一個感覺就是,我更愿意將滿腹經綸、舉手投足一派文人風骨的楊榮宏定位在書蟲這個角色里面。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尋根溯源,顯而易見,從小出生在農村,感情積蓄到位,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的鄉土生活在作者的腦海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筆端將情感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自然成文,揮灑自如,而又耐人尋味,使人經久難忘。
? ? ? ? 在第一輯《市井》里《綿陽舊夢何處尋》寫道“我經常流連的地方,是外北街、是鐵牛街,是布殼街……”,“鐵牛街是川西北地區民間生活方式的一座活生生的博物館,是綿陽人回溯過去的一條通道。從這里,我們可以曲折地走進綿陽的歷史”。作者如實地選取了世俗民情社會典型意義中生活場景的人與事加以描寫。時代在變,類似鐵牛街這樣的舊城改造是城市建設換血系統里不可逆轉的重大舉措之一,為了試圖留住“我們的鐵牛街”;作者同時也為了緩解對這一凝聚城市風情的角落遭遇被拆遷境地而扼腕痛惜的心緒,“一個下午,終于忍不住了……用一臺M9000攝像機記錄了我眼睛里看到、觸動著我心靈的鐵牛街”,十集電視紀錄片《鐵牛街的故事》應運而生,為觀眾們真實呈現“街上居民數十余人……對這條街的依依惜別之情是那樣深沉”的真摯感情。《綿陽一擦》則寫出了“皮鞋,平常被我踩到腳下,賤得要命,在他的手里卻如至寶,那小心翼翼的樣子,如果鞋子有心,它會感動,如果有鼻子,它會發酸”。楊榮宏以獨特而生動的筆調透析現實生活社會的敏銳角度,恰如其分地反映出居住在城市邊緣普羅大眾的一般生活形態,既有代表性又具典型性,作品表現的所謂喧鬧中的“市井”其實就是人生萬花筒里的某一個折射的影像場景。一旦有了憂患意識作為寫作的背景,擴大了作品的境界,這樣的展示在《市井》逾三十多篇的內容里可謂俯拾皆是!加深了作品的思想容量,令人感慨與深思。
? ? ? 故鄉,這是永恒的命題。我曾經聽過這么一個說法:最后能創造出一番事業的人,往往來自鄉下,又永不忘家鄉的人,而不是最后迷失在城市五色霓虹燈下的人。第二輯《故鄉》字里行間縈繞著一股揮不去的鄉情,通過作者那充滿畫意的文筆描繪了故鄉的各種情致,幫助讀者在悟性的天地間翱翔,盡情地抒發了作者對“我的樟木坎,我的豹子溝,我老家屋前屋后茂密的翠竹”這片母親之土滿含深情的摯愛,使人的心靈得以舒展開來。當我讀到《我永生永世的母親》一文,不由自主地潸然淚下。四兄弟姐妹“我”排行第二,一開始作為“媽媽的二娃”的作者于甚為感人的回憶里,以“華燈初上之際”的大街上對“突然闖入視野”的一位貌似母親的大娘敘述角度,讓我們仿佛跟作者一樣看到這位“她這生很少為自己著想”的慈母形象——“從此難以磨滅地刻印在了我的心靈深處”。文章風格質樸,看不到過多的說理,也沒有多余的矯情。“母親是文盲”,但她努力學習的勁頭不比任何人差,“隊上辦的夜校,第一個報了名......寫自己的名字,走路要畫,把一片虛空當紙手指作筆;煮飯的時候也畫,還念念有詞......”這樣優秀的母親,這樣卓有成效、言傳身教育兒的方式,孩子能不茁壯成長嗎?孩子能不懂得感恩嗎?“上初中時,我已經懂得父母掙錢的辛苦”,住校生活一周回一次家里,“為了節約,我再次強忍饑餓.....仍然參加早讀——雖然已經沒有力氣發出一點聲音,但也不影響通過別人讀書來默記。”“母親扔下竹子就朝供銷社跑,買了餅子和糖果一鼓作氣沖到學校,一把抱起我,淚流滿面......”這是筆者看一次,就掉一次眼淚的文字,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我能感同身受,母愛的偉大還需要更多言語去說明嗎?結尾那句“愿您在九泉之下安息”不正是作者不懈努力前行最有力的動因嗎?
? ? ? 《親情友情》之《醉書——我的讀書生活》便是驗證了我對楊榮宏“書蟲”美譽的出處由來。醉酒、醉茶相信我們不會陌生,最起碼也似曾相識,然而,見到“醉書”標題,令作者“一醉方休”的書究竟魅力何在?于是饒有興趣翻看了起來,“在我眼里只有書,沒有廢書與舊書”;“我們的古是真‘厚’,我們不去真誠的厚,那就是我們不知天高地厚。”我不得不佩服他做到了“中國是詩的國度......但老實說,凡是能找到的古代詩歌我幾乎都讀過,歷代的詩話差不多我都瀏覽過,我覺得古人遠比我所想像的博大精深啊!”從根子上來講,讀書早已經成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令人心曠神怡的部分。“書蟲”楊榮宏在他的書的世界里,獲得了更多關于這個世界的精義、神髓與真諦,信手拈來即可作為他思考的起點和寫作的素材。對于手不釋卷的人而言,書是真的香!
? ? ? 作者在《教育》之《好老師,壞老師》里談到“大學時代的老師中,一位從來沒有給我上過課的老師王米渠對我的人生影響最大”這樣一件事,掩卷沉思,這個故事,使我們悟出了一個簡單的做人道理,為人師表一言一行給學生的影響可以說是極其深遠的,如果處理不當,則對學生而言極易造成心理的陰影區。伯樂能成就一匹千里馬,也能使名副其實的千里馬變成駑馬,這一位外人看來道貌岸然的王老師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始作俑者,是他慧眼“發現”作者,讓其能夠在大學期間就直接參與著書立說,一起寫心理學著作《凡人與創造》;也是他在利益面前,不惜毀譽在前,撕破自己偽善者面具,竟然也不能免俗地擅自刪掉了合作方楊榮宏的名字,“我撰稿8萬余字,他寫7萬余字”,“待書出來,我連第二作者也不是”。我在想文中所存在困惑的答案,建議可以轉換為“感謝折磨你的人”。我在大膽假設,這段不堪回首的記憶,會不會是作者從此之后“對許多人與事都不認同,都采取嘲諷和調侃的態度。”的根源之一呢?
? ? ? ? 在閱讀第五輯《思考》的《王蒙來了》這一篇文章的時候,作者給讀者帶來了深度的思考。綿陽行的王蒙老先生當時七十二歲,“他告訴我們的秘籍只有一個字‘寫’,作者則援引“隔靴搔癢贊何益,入木三分罵亦精”。摘錄一段我覺得特別精彩的描述:“我以為,要表達對一個作家的尊重,其方式就是讀他的作品;如果還有更好的方式,那就是讀懂他的作品”。一個說“寫”;一個說“讀懂”,真理往往都不復雜,輕易地詮釋了作家與讀者之間唇齒相依的緊密關系。讓讀者通過這樣的筆觸從而更能深刻地領會其獨到的見解。
? ? ? 經過人生的錘煉,作者體驗了各種人生況味之后,所思所悟也就變得深刻犀利,他在《俗到底》一文中談到“敢寫老實文章而坐牢的人,有血性也……針對社會時弊,從來不轉彎抹角,王顧左右而言他。”悟性與理性相融合的評點,這是真正寫作者追求的文風,或許這也是作者本人堅守在雜文立場上的觀點。
? ? ? ? 旅途,延展作者人生的課堂,將社會真相一頁一頁翻過,游西藏所帶回來的旅行感受真實而深刻,道破一部分功利心重的導游從業人員的職業操守問題的《導游就是導購》,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讀者便可看出文中所蘊含著的善意的諷刺與批評。
? ? ? ? 回顧生活歷程的文章之所以能吸引讀者,我想正是因為它與人生緊密相關,使人在閱讀與欣賞中得到啟示。作者的感受、觀點直接地訴諸文字而不需掩飾與變形,信馬由疆,直訴衷腸。我們天天都在讀很多的文字,一本書其實就是世界上一顆心靈所綻放出的思維花朵,我被他這種求知的態度深深地吸引住了,楊榮宏對自己過往生活與所閱讀、所思考的問題進行了難能可貴的梳理,為讀者奉獻出飽蘸深情的《在堅實的寂寞之上眺望》。
? ? ? ? 每一個人的一生,都是一次遠行。讀書知味,所以凡是好書都應該經常學習,直至“讀懂”為止。
? ? ? ? ? ? ? 于羊城溫泉之都流溪河畔夜筆
作者簡介:
? ? ? ? 楊榮宏(曾用筆名:蒲人),綿陽市文聯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1965年10月生于四川安岳,畢業于成都中醫學院中醫專業,學醫從醫8年,當記者搞宣傳16年。
? ? ? ? 大學期間與老師合作出版創造心理學專著《凡人與創造》(15萬字,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八十年代中期至今在《詩歌報》、《當代文壇》等報刊發表文學作品及文藝理論評論文章;多次獲得四川省新聞獎,印行過新聞作品集《親近這片熱土》,著有短文集《在堅實的寂寞之上眺望》和《故事思想 談鋒——西蜀文藝名家訪談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