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有5945字
略讀大概需要13分鐘
精讀大概需要20分鐘
現在回過頭來想四五年級看過的動畫片或者電視劇,那就得在加上“那些童年時的……”做前綴。而正是在那段時間,我接觸到了人生中第二部武俠題材的電視劇(第一部是83版射雕)——張紀中版的《笑傲江湖》,又由于自己四川人的緣故,對其中由川劇變臉大師彭登懷飾演的青城派掌門余滄海更是印象深刻,也是人生中第二次在央視上聽到并看到了一個四川人說著正宗的四川話(第一個當然是李伯清了)。在張紀中版的《笑傲江湖》中,余滄海好幾次咬牙切齒地罵著男主角:“令狐沖,你這個龜兒子……”正所謂是“好的學不會,壞的不用教”,直到今時今日,我對這句話任然是記憶猶新。以至于我翻開了《笑傲江湖》這部書,去找尋令狐沖究竟是怎樣一個“龜兒子”。
但是,說來遺憾,書看完了,反復尋找的“龜兒子”三個字始終沒有出現,張紀中鏡頭下的余滄海只不過是把這樣人物地域化、戲劇化了,賦予了這個人物以方言,從而能夠更好地展示豐滿的人物形象,但是,這并不是我關心的。對于“令狐沖,你這個龜兒子”產生的好奇,讓我只想把這個男主角的人物形象一探到底。
而在我探尋令狐沖人物形象的過程中,我發現他果真是個“龜兒子”。
1
歹人心中的“龜兒子”
小說當中寫人物的高明手段之一莫過于從旁人描述中聽得此人身高幾尺,容貌怎樣,性格哪般。在《笑傲江湖》中,等到令狐沖這個人真真正正的登場之前,通過旁人口述與傾聽,已經將讀者對令狐沖好奇給勾了出來。在旁人口述中,又莫過于儀琳口述令狐沖智斗田伯光一役最為精彩,而在這一役中的高潮便是酒樓比武。由于擔心大淫賊田伯光對琳心存不軌,令狐沖機智地想出了坐著打,誰屁股離開凳子誰便輸了的妙計。我們不妨來看看儀琳描述的打斗前智激田伯光這段對話:
“田伯光聽了這話后,斜眼向著令狐大哥問道:‘令狐兄,你當真有必勝的把握?’
“令狐大哥道:‘這個自然,站著打,我令狐沖在普天下武林之中,排名第八十九;坐著打,排名第二!’
“田伯光甚是好奇,問道:‘你第二?第一是誰?’
“令狐大哥道:‘那是魔教教主東方不敗!’”
……
“田伯光點點頭,道:‘你說東方教主第一,我沒異言,可是閣下自居排名第二,未免有些自吹自擂。難道你還勝得過尊師岳先生?’
“令狐大哥道:‘我是說坐著打啊。站著打,我師父排名第八,我是八十九,跟他老人家可差得遠了。’
“田伯光點頭道:‘原來如此!那么站著打,我排名第幾?這又是誰排的?’
“令狐大哥道:‘這是一個大秘密,田兄,我跟你言語投機,說便跟你說了,可千萬不能泄漏出去,否則定要惹起武林中老大一場風波。三個月之前,我五岳劍派五位掌門師尊在華山聚會,談論當今武林名手的高下。五位師尊一時高興,便將普天下眾高手排了一排。田兄,不瞞你說,五位尊師對你的人品罵得一錢不值,說到你的武功,大家認為還真不含糊,站著打,天下可以排到第十四。’”
……
“田伯光也有些將信將疑,但道:‘五岳劍派掌門人都是武林中了不起的高人。居然將田伯光排名第十四,那是過獎了……’”
令狐沖當時雖是華山派大弟子,但劍術一般,難以與田伯光的快刀一比高下。當時情急,他又想著搭救儀琳,故而設計誘騙田伯光不離開凳子,好使得儀琳逃脫。說來田伯光也是單純,要是他也有“不問是非,拔刀便殺”的想法,恐怕令狐沖早已葬身于快刀之下,無奈田伯光只是個淫賊,殺人的勾當干得少。此時令狐沖還講到自己坐著打天下第二的劍法叫做茅廁劍法,是出恭時刺蒼蠅研究出來的,言外之意是拿田伯光比作蒼蠅了。令狐沖此處不可謂不機智,即捧著田伯光,深怕他一時情急真的掄起刀來便是砍殺,又在捧之余見縫插針地摔了幾下,意在激怒田伯光答應坐著比武的約定,而這種激怒正是基于捧,是捧的延續。假想你是田伯光,站著打天下十四的排名對陣一個排名八十九的毛頭小子,何況在此之前雙方已經互有打斗,心中已經知曉對方實力,即便令狐沖再怎么吹噓自己坐著打天下第二,誰信?仗著自己十四對陣八十九,坐著打打便知真假,趕緊打完收工,好帶著儀琳春宵一刻值千金。終不料,中了令狐沖的計謀,在以為坐著打敗令狐沖之際,興奮過頭站了起來。
說來也是道義使然,田伯光愿賭服輸,令狐沖與儀琳僥幸活命。此時金庸寫道:
“眾人聽到這里,忍不住拍手大笑,連聲叫好。
“只余滄海哼了一聲,道:‘這無賴小子,跟田伯光這淫賊去耍流氓手段,豈不丟了名門正派的臉面?’”
余滄海一語道破令狐沖對待歹人的態度——你若是流氓,我便用流氓的招式來對待你,這叫做“以彼之道,還施彼身”。這樣的例子還多,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屁股向后平沙落雁式”。
令狐沖對待歹人的機智正是由于他的“油頭滑腦”,能很好的揣摩對手的心理,敏捷的思維使他先讓自己在形勢上輸一層,趁著對方還在洋洋得意之時,靈光的腦子已想出對敵之策,就好比是給一顆糖,然后再給一耳光;沒有一顆糖不能解決的問題,如果有,那就再給顆糖,順勢再來一記耳光。此時,你不得不感嘆的是:不是賊笨,而是這個套路藏得深。那在上當之余或兵敗之時,試問,哪個賊子不會大呼:“令狐沖,你這個龜兒子。”
2
師傅眼中的“龜兒子”
書中寫道,令狐沖自幼孤兒,幸得華山派掌門岳不群及其夫人寧中則好心收留撫養長大,還教授其劍法,使得令狐沖成為了華山派大弟子。都知道素有“君子劍”之稱的岳不群實乃偽君子一個,但書的前半部并未詳述其偽善的一面,只做了少許鋪墊。
看過書之后,我認為不論結局怎樣,岳不群都有除掉令狐沖之心。
令狐沖自幼受到岳不群和寧中則撫養,如令狐沖所言師傅師娘猶如親生父母,但奇怪的是令狐沖性格上一點也不像其所謂的“再生父母”,甚至和岳不群的謙謙君子之風完全背道而馳,這不免令人心生疑惑。這一點,金庸先生并未寫上一絲一毫的原因。我大膽猜想,岳不群包藏禍心已久。
反觀林平之,不談其家境如何,其父母對他的教育,雖有驕縱之嫌,但大體還在管束之內,使得林平之落落大方,知曉禮節禮儀。再看令狐沖,整個一社會上不羈的青年痞子,岳不群和寧中則只要稍加管束,令狐沖便不會形成這樣的性格。令狐沖曾言,當官磕頭的事情,他是絕對不會做的;面對日月神教山呼海嘯般的“一統江湖”,令狐沖更是嗤之以鼻,由此可知他既不貪圖權貴,也不愛慕虛名,更無爭天下第一的野心,如果要形成這樣的性格,岳不群又究竟是如何教導他的?
那么現在問題來了,岳不群教導令狐沖了嗎?教了什么?怎么教的?
第一個問題,教肯定是教了的。
第二個問題,恐怕只教了練劍。做人方面,只是告訴令狐沖從小是個孤兒,我們收留了你,你要懂得感恩,然后恐怕便沒有然后了。此外,隱隱約約記得,岳不群在某個片段中說過武林人士向來不與官場來往,可能在對令狐沖的教導中,還有這一點吧。
第三個問題,恕我想不出來。
正是由于對令狐沖采取的是一種放養的教育方式,讓令狐沖在華山上下來來回回蹦跶,除了明白別人對我好,我便要回報別人的道理之外,可能再無所獲。
看過書的都知道,令狐沖在得到風清揚真傳之前的華山劍法是很稀松平常的,以至于惹得風清揚怒罵岳不群怎得教出這樣的徒弟,可見岳不群劍法之深是得到了風清揚的肯定,而令狐沖劍法之爛也是顯而易見。以此不難看出,岳不群在教導令狐沖之時是留了一手的,他很忌諱令狐沖之后超越了自己。這一點在之后應驗了很多次。比如,雨夜刺瞎十五個黑衣人之后,岳不群陰陽怪氣地稱呼令狐沖為令狐大俠。又如,在少林寺比武中,岳不群敗于令狐沖,岳不群鐵青著臉甩手而去。由此幾例,足以見得岳不群是容不得令狐沖在他眼前呼風喚雨、大施拳腳的。
岳不群實乃偽君子,這不假。令狐沖學武悟性極高,這也不假。二者觸碰到一起,恐怕是岳不群發覺令狐沖從小便是塊練武的好料,如加以正確引導,他日必成大器。然而,岳不群的野心卻是自己獨霸武林,豈容得下令狐沖的崛起。岳不群見不得任何人的武功比他高強,令狐沖自然算這任何人中的之一。倘若令狐沖能為岳不群所用,還得必須比岳不群武功差,然而故事陰差陽錯地并沒有這樣發展。如果故事正常發展,沒有波瀾,在岳不群心里,令狐沖恐怕是能用則用,不用便棄之的棋子,所以這就能解釋岳不群對令狐沖的教導,你若聽我的,我便教你“高深”武功。
歷史不能假如,同樣,寫成的小說故事也不能再假設。從書中透露的文字來看,表面上,令狐沖不羈的性格,認識江湖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是岳不群認定其“龜兒子”的所打的招牌;但從深層次來講,岳不群不允許令狐沖在他眼前晃來晃去,令狐沖是岳不群獨霸武林過程中必須除掉的眼中釘。
3
配角折磨的“龜兒子”
說起這個折磨,令狐沖無疑是繼狄云(《連城訣》的男主角)之后,最受冤枉的主人公了。令狐沖受的折磨,得從令狐沖誤認為自己殺了“六猴”陸大有的前因后果講起走,而“誤殺六猴”也成了令狐沖一生中重要的轉折。
華山派劍宗受嵩山派挑唆重上華山,以尋求重得掌門的機會,從而協助嵩山派加快統一“五岳劍派”一事。不料,令狐沖在這番尋釁滋事之中受了傷,其實受傷不要緊,憑借岳不群的水平可以輕松醫治,但不巧的是令狐沖卻先后被桃谷六仙、不戒和尚胡亂醫治,以致內力盡失,命不長久。事已至此,又加上深以為自己殺了華山上最親的小伙伴,令狐沖已有輕生的想法,支撐著他活下去的信念只是找到師傅丟失的《紫霞秘籍》,之后便自刎于小伙伴墳前。
屋漏偏逢連夜雨,在此之際,華山派一行來到洛陽金刀王家(林平之母親的娘家)。王家上上下下都冤枉令狐沖偷了林家的《辟邪劍譜》,認為他偷學之后才使得劍法大進。再加上令狐沖此時看著自己心愛的小師妹岳靈珊整日與林平之眉來眼去,一同出入,更是心如死灰,在洛陽城中喝酒賭錢,卻被當地的地痞流氓打得落花流水也不還手。
之后的之后,令狐沖恰巧來到福建林家老宅之中,巧合之間獲得了威震武林的林家家傳之物《辟邪劍譜》,令狐沖正想返回告訴大家,不料卻被埋伏好的岳不群打暈在地,劍譜被岳不群奪走。等到令狐沖醒來之際,他發現不僅僅是劍譜不在了這么簡單,師父、師娘、小師妹、林師弟絲毫不掩飾他們對自己的冤枉,認定他偷了林家的劍譜。甚至有岳林姍追出數百里路追問令狐沖討要《辟邪劍譜》的橋段,自此岳林姍與令狐沖單方面決裂。
至于向問天未能事前申明救任我行的計策,使得令狐沖身陷梅莊而不知原因,在陰森潮濕的牢底度日如年,這樣的情節,我個人覺得還好,畢竟這個片段最后令狐沖因禍得福,學的“吸星大法”,內傷得愈。
之后還有個令人哭笑不得的橋段,啞婆婆逼令狐沖和儀琳成親,硬要給令狐沖剃光頭,要是真剃了光頭,做了和尚,這樣的折磨到真成了對令狐沖不羈性格的最好折磨了。
由此看來,田伯光、桃谷六仙、不戒和尚、岳林姍、林平之,乃至向問天、啞婆婆等等人物,或多或少、前前后后既拿令狐沖當一回事,又沒拿他當一回事,令狐沖飽受他們或是好意、或是歹意的“折磨”,有的人和令狐沖終成伙伴、成為摯友,有的人終了才明白他的好意,而有的人至死也不領情。這里說令狐沖是個“龜兒子”,實有牽強附會之意,但我們換個角度、換個身份來想,假如你是那些配角呢?
醫得了就醫,醫不了就算了。
就是他,就是他偷走了劍譜。
我要救的是我主子,犧牲一個人不要緊的。
……
4
愛人所愛的“龜兒子”
在這里,我本想擬小標題為“盈盈所愛的龜兒子”,但考慮片刻便作罷了,因為愛令狐沖的不止一人,還包括他的師娘和儀琳。這三個人是《笑傲江湖》這部書中,真真正正愛著令狐沖的三個人。
師娘寧中則不必多說了,連任我行都佩服她三分,稱她為“寧女俠”,她沒有岳不群的虛偽,而是一種真性情。寧中則對令狐沖,真算得上是母親對兒子,但令狐沖實在是調皮,把“龜兒子”換成“小兔崽子”,或許更符合他在師娘面前的形象。
儀琳,因受令狐沖救命之恩,愛上了她。但受制于自己佛門弟子身份,儀琳對令狐沖只是一種少女般的單相思。值此相思,終無結果。
再來說任盈盈,令狐沖誤認為是婆婆一段暫且不說,就說兩人第一次真正相互看到對方面容時的片段。“婆婆”隨著令狐沖摔入山澗,使得所用遮蔽頭部的衣帽盡皆掉落,露出真容。令狐沖心中一驚,但仍不改其油腔滑調的性格:
令狐沖:
“你為什么裝成個老婆婆來騙我?冒充前輩,害得我……害得我……
“害得我婆婆長、婆婆短的一路叫你。哼,真不害羞,你做我妹子也還嫌小,偏想做人家婆婆!
“你說話聲音這樣好聽,世上哪有八十歲的婆婆,花生是這般清脆嬌嫩?
“你的聲音像烏鴉?唉,時世大不同了,今日世上的烏鴉,原來叫聲比黃鶯兒還好聽。
“你是婆婆,我是公公,咱兩個公公婆婆,豈不是……
“盈盈,這名字好聽得很哪。我要是早知道你叫作盈盈,便決不會叫你婆婆了。
“盈盈兒子,明明是個小姑娘的名字,自然不是老婆婆
“你不會成為老婆婆的,你這樣美麗,到了八十歲,仍然是個美得不得了的小姑娘。”
我在這里只單方面截選了令狐沖的對話,已經足以見得這位浪子的油腔滑調,其實原文中,金庸先生已借任盈盈之口講出了令狐沖的油嘴滑舌:
盈盈自然知道原意,說道:“你這人既不正經,也不老實,三句話中,倒有兩句顛三倒四。我……我不會強要人家怎么樣,人家愛聽我的話就聽,不愛聽呢,也由得他。”令狐沖笑道:“我愛聽你的話。”這句話中也帶有三分調笑之意。盈盈秀眉一蹙,似要發作,但隨即滿臉暈紅,轉過了頭。
有人說,如果金庸寫言情小說,那就沒有瓊瑤什么事了。此話未免夸張,但金庸筆下的這段令狐沖與任盈盈初見,寫出了兩人相互間的愛意,狠狠地灑了一把狗糧。任盈盈這邊,第一次露真容時的靦腆、含羞,與情郎對話時的欲遮還休,既想顧忌自己女兒家的身份,又想多看情郎幾眼的矛盾心理,把一個少女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再看令狐沖,口無遮攔,言行輕佻,一個女生第一次與這樣的男生見面,恐怕只會被甩以“流氓”二字吧,但好在金庸先生的鋪墊做得足夠。至今記憶深刻的還有一個片段,他二人說起日后生孩子的事情,令狐沖更是以“桃谷六仙”為例,惹得任盈盈“恨不得”令狐沖立刻消失。這樣一個“既不正經,也不老實,三句話中,倒有兩句顛三倒四”的“龜兒子”,可任盈盈偏偏就愛上了他。
說起任盈盈為什么會愛上令狐沖這樣的一個人,我實在難以想明白,只能從他們的身世上、經歷上去想。令狐沖孤兒,任盈盈小時候任我行便被東方不敗設計陷害,也是從小沒有父母庇佑;令狐沖被冤枉,深感孤獨,來到綠竹巷向“婆婆”敞開心扉訴說心事,而任盈盈自小身邊可信之人少之又少,此刻見一少年誠懇地向她訴說心事,難免動了心。再者,可能也是最重要的原因——《笑傲江湖》曲譜,《笑傲江湖》曲譜既是書中的明線,也是書中的暗線,成就了音癡令狐沖的轉型,正是由于這段曲子,他才與任盈盈相識、相知、相守,終成眷屬,成了高山流水、琴簫合奏的命中知己。
結語
由上述幾點看來,令狐沖的的確確是個“龜兒子”,然而令狐沖這個人物,就我個人而言,卻認為他是金庸武俠小說里最不像金庸筆下主人公的主人公,他始終帶著一股痞子氣,卻像是古龍筆下的人物,正是帶著這樣的好奇,我繼續探究這令狐沖這個人物的形象,在此便請諸君靜候下一遍——令狐沖的人物分析。
PS:
①龜兒:(名)王八蛋(罵人語):你信他~鬼吹!又說“龜兒子”。
——《四川方言詞典》
②龜兒子:方言。詈詞。川劇彈戲《喬老爺奇遇》第四場:“店媽:是哪一個背時砍腦殼的,在門外叫喊得這樣兇?把老娘門都打爛了,是要你龜兒子賠的啊!” 楊朔 《鐵騎兵》:“嘴里罵道:‘龜兒子!咱們闖到什么地方了?’”亦省作“ 龜兒 ”。
沙汀 《丁跛公》:“但不多久,從團總到搖單雙寶的老八,都氣罵他道:‘這龜兒,就是中了頭獎,甚么人還想沾你一文錢么?’”
——百度詞典
----THE ?END----
申明:本文已發于個人公眾號,版權所有,抄襲必究。
記得掃描二維碼,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