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稱長安,是著名的十三朝古都,地處關中平原中部,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的"歷史文化名城"。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集權制的封建王朝,長安作為秦、西漢、隋唐的首都,見證了多少歷史的變遷。長安到了唐代更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各國商人、使者云集,"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1000多年過去了,大唐早已消失在歷史的塵埃里,傳說卻依然留在每一代人的記憶里。估計有很多人和我一樣,夢里幾度回長安,采擷灞河楊柳。
從識字開始,讀到各種描寫長安的古詩,"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柳道離別"、"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憶長安,九月時"。曾幾何時開始對西安有了神往,想去追尋詩人的腳步看看"溫泉自向東流去,不管飛紅出禁池"的華清池,"驅山晚照光明顯,雁塔晨鐘在城南"的大雁塔,"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灞河楊柳。可惜我去的時節(jié)是冬季,注定看不到楊柳依依。
西安初見
那年冬天裸辭,找了個間隙去了向往已久的西安。12月冬季已臨,從北京乘坐火車一晚到達,帶著向往和興奮,一晚上沒睡好,然后華麗麗地感冒了。帶著囔囔的鼻音,站到西安大地上的一瞬間,霧蒙蒙,歷史的天空注定看不到了。那幾天,霧霾一直很嚴重,沒有看到太陽,同時由于感冒我的心情也打折了,所以只去看了市內幾處重要的地方。
出了火車站,抬眼就能看到西安的古城墻。和其他城市不一樣,滿眼看到的房屋由于很多是古建筑的設計,給人一種穿越到古代的感覺。相同的是,和其他火車站一樣,人流熙熙攘攘。不像大城市那么華麗,西安的感覺很樸實。猝不及防,西安就以這樣的姿勢矗立在我眼前。
鐘鼓樓和回民街
到了西安才知道,大唐和長安只留在了歷史書里,西安現在幾乎沒有留存唐代的建筑,大明宮早已毀于唐末的戰(zhàn)亂中。白居易詩中“千百家似圍棋局,十二家如種菜畦”的長安城也早已只剩下蹤跡。聞名的西安鐘樓和鼓樓都是明代的建筑,是中國現存鐘鼓樓中形制最大的,鐘樓更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兩者相距200米,互相對應,都是磚木結構,重樓三層檐,四角攢頂的形式,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中國明代建筑的特點。據說明朝建立后,曾有在西安建都的打算,所以才會有規(guī)格明顯不符合西安府身份的鐘鼓樓,只可惜由于朱元璋年邁,太子朱標早逝最后不了了之。多年后朱棣將其侄子趕下位后將首都遷到北京,從此以后西安再也沒有機會成為一個帝國的首都了,沒有機會成為舉國的焦點。登上城樓,舉目遠眺,大半個西安城盡收眼底。
回民街是鐘鼓樓后多條回民街區(qū)的統稱,據說最早形成于西漢時期,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雖然是冬天,不是旅游旺季,但回民街上依然人流眾多。尤其是華燈初上,各種叫賣聲此起彼伏,大家挑著自己愛吃的購買品嘗。在西安我們逛了北廣濟街、北院門、西羊市、大皮院,吃了肉夾饃、羊肉泡、水盆羊肉、胡辣湯等,買了鍋盔、羊肉泡的饃、西安出產的紙皮核桃。
大雁塔和陜西歷史博物館
大雁塔位于南郊大慈恩寺內,現存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為了保存玄奘經絲綢之路帶回的天竺經書而修建的,因仿印度雁塔樣式故名雁塔。后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區(qū)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北側如今是雁塔廣場,設有大型音樂噴泉,不遠處是大唐芙蓉園。登上塔,西安的現代高樓和古代建筑錯落可見,今古在此相會。走在牡丹園里,想象古長安牡丹花開時色彩繽紛,仕女穿梭其中,暗香流動,"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
陜西歷史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座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外觀有濃重的盛唐風采,陳列了從遠古人類開始使用的簡單石器到清代的各種文物,按照年代和朝代的順序依次展覽,人類的足跡和朝代的更替盡在其中了。憑身份證換免費的門票,不過聽說有張數限制,可以免費參觀館內的大多數展覽。和其他博物館相比,陜博的陳列方式和表現形式較為單調,精品的展覽還要收費。館內關于唐朝的展出比較多,各種唐三彩,唐代的影像資料等,由此可見唐代在西安歷史中占據的重要地位。
明城墻
西安的古城墻修建于明朝洪武年間,距今有600多年的歷史了,是我國古代城垣建筑中保留至今最為完整的一處,也是世界上現存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城墻,輪廓呈封閉的長方形。多個地方可以登城墻,也可以租自行車騎行在城墻上。我們兩人分別租了一輛自行車,每到一邊看到的城墻外的風景都不一樣,有居民區(qū),有高樓,沿著城墻還有開辟的休閑區(qū)域。但自行車不是可以在任意地點還的,于是只好騎行了一圈,13.74公里。傍晚時分,城墻上幾乎沒有遇到幾個人。古老的城墻,暮靄下,飄展的旗子,兩個人,兩輛自行車,像是現代穿越到了古代,又像是從古代穿越到現代。
由于身體原因,秦始皇兵馬俑、華山都沒去,還有大明宮遺址公園、華清池等,很多隱藏在民間的美食也沒去尋覓。西安是個值得多次去的城市,走在城墻上,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