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想法和注意
- 頂欄命令中,編輯是對圖層形狀區塊進行操作,選擇是對選區。
- 每當想要在選區填充顏色的時候,查看是否是在一個新的圖層。
漸隱
的通常不是漸變工具,而是羽化
再刪除。- 畫邊框,可以先畫外框再畫內框然后減去,也可以用編輯-描邊,也可以選擇-修改-邊界(會有羽化感)。
- 在ps中,所有的調整對話框,按住Alt鍵,“取消”鍵變成“復位”鍵
- 很多功能下,沒有選區時對整個圖層執行命令,有選區時對選區執行命令。
- 使用濾鏡時,選區邊緣效果生硬,可以先羽化。
- ps畫圓錐體時,通常是先畫矩形上漸變色后,自由變換透視將頂部合在一起。底部再加上一個橢圓,上色還是從最左到最右。
- 不要輕易合并圖層,之后就不能修改了。而且合并之后畫布外的圖像就沒有了,不適合調整。
- 選框工具下,既可以正常樣式自己畫,也可以固定大小樣式畫事先確定的。
一些快捷方式
- Ctrl+shift+n新建圖層并命名,Ctrl+shift+Alt+n新建圖層不命名;
- Alt+delete前景色填充,Ctrl+delete背景色填充;
- Ctrl+J拷貝圖層,一切都在原位;如果有選區,則拷貝選區內的內容
- 移動工具下,按住shift垂直水平移動,沒有選區的時候按住Alt復制并生成新圖層,有選區的時候只復制不產生新圖層;
- Ctrl+圖層縮略圖,調出圖層選區,如進行選區變換則選區變化圖像不變,如進行自由變換則選區圖像都變化。
- Ctrl+U,色相/飽和度。
- 圖層順序:Ctrl+{向下一層,Ctrl+}向上一層。Ctrl+shift+{最底層,Ctrl+shift+}最頂層。
- Ctrl+H隱藏額外內容(在視圖中也可更改),額外內容包括
參考線
、選區
、圖像邊緣
。(可在查看效果的時候隱藏) - Ctrl+T自由變換,按住Ctrl+邊點可斜切調整,Ctrl+角點扭曲。右鍵還有更多。注意選中多個圖層時也可以自由變換,但是右鍵“變形”只能在同一個圖層中,故此時需先合并圖層。
- Ctrl+shift+T再次,執行上次自由變換應用的全部操作。Ctrl+shift+Alt+T 再次變換并復制在新圖層(Alt一般是復制)
- shift+F6羽化。
- Ctrl+Alt+F,執行上次濾鏡打開窗口。
- Ctrl+shift+Alt+V,貼入。將復制的圖像粘貼進
指定的選區
中。即簡化的圖層蒙版,注意要“鏈接”二者。 - Ctrl+E向下合并圖層,一次合并一個。
- ctrl+shift+alt+E蓋印可見圖層,可將當前可見圖像復制在新建圖層。在自由變換再次變換時很管用。因為再次變換不能新建組,因此蓋印圖層之后可新建圖層了。
知識
- 通過剪切的圖層。Ctrl+圖層縮略圖調出選區,在選框工具下(注意不是移動工具),拖動可移動選區而不動圖像。此時通過剪切的圖層shift+Ctrl+J可將二者剪切,并新建圖層。
- 已填充色的形狀,修改色的時候,邊緣總是會留存原色。所以在填充新色之前,在圖層面板選擇鎖定透明像素*。→→如果雜邊已經存在,則執行圖層,修邊,去邊命令。
- 選擇工具下,可進行選區計算,具體是Ctrl、shift以及Ctrl+shift。選區羽化、選區的調整,都在選擇、修改命令下。
- 幾個圖層可以分成一個組 Ctrl+G,復制組只要拖動該組到新建組即可。注意以后改顏色還要到組內選中圖層,并鎖定透明像素。
-
套索工具一般用來模擬自然邊緣,如紙撕開的邊緣;多邊形套索通常用來摳輪廓簡單的圖形,完成后通常再
收縮選區
、羽化
(羽化像素一般小于收縮像素)撤銷上一個點使用delete或者backspace。磁性套索用來摳顏色變化劇烈的圖像,通常完成后還需調整細節,換用多邊形套索按住alt進行減選。最后收縮、羽化還是必須的。魔棒工具使用在背景或圖像顏色單一的情況下,可直接選取,或選取背景后反選。(看想要區分的是形狀
還是顏色
) -
魔棒
與色彩范圍:后者只能在全圖選取與所吸取顏色容差范圍內的區域,(也可用來摳圖,白色為選中區域)。魔棒可以設置是否連續來確定是否選取全圖范圍的,而且容差最大值也更大些。 -
字體工具:更換移動工具即可確認收入,再想修改大小可以自由變換,也可再回到字體工具修改。
字間距修改
:在字符條板調整,或者用alt+箭頭調整。 - 跨文件拖動:在原圖上做好選區,用移動工具直接拖動到新圖上,按住shift則拖動到新圖中央。
- 圖層蒙版:選好選區,然后點擊新建圖層蒙版,白色的顯示黑色的不顯示。
- 圖層選擇:移動工具下在圖像上右鍵,顯示出包含所在點的所有圖層,可在其中選擇。通常不勾選“自動選擇”(Ctrl+點擊)
-
畫筆工具:{}兩個括號來改變筆刷大小(注意要在英文輸入法下),硬度0%是柔腳筆刷,100%是尖角筆刷。自己創建畫筆時,直接使用全圖或者選擇選區,然后使用編輯-定義畫筆預設命令,白色背景在畫筆中將變為透明。使用畫筆時,按住shift可連接上一點。
畫筆面板
十分重要,可以修改間距、顏色抖動等。(最后,還能Ctrl+U調整色相飽和度。) -
仿制圖章工具:Alt鍵拾取原圖,可跨文件仿制,注意在新圖層上,便于拖動編輯。
修復畫筆工具
:使用方法一樣,保留被拾取原圖的紋理,但使用新位置的配色看起來無違和感。(比污點修復畫筆要好,因為后者是全自動的不能自己調整)。修補工具
,大范圍的修復畫筆工具,選擇要修改的部分,拖到滿意的部分。 - 減淡工具:用于提亮圖片亮部,一般使用較小曝光度多次調整。加深工具相反。海綿工具用于加大或降低圖片飽和度。
-
橡皮擦:擦除背景層時露出背景色(與前景色對應的色),若將背景層變為普通層再擦,就擦出透明。
背景橡皮擦工具
直接擦出透明,并把背景層變為普通層。魔術橡皮擦
類似魔棒,顏色范圍內刪除。 - 歷史記錄畫筆工具:使用時,將圖像擦成,當前歷史記錄面板中所選快照(前面有個畫筆代表當前選中)的樣子。
- 定義圖案與填充:定義時會將當前顯示的整個圖像定義下來,包含未選中的圖層,想要不包括,可直接點擊眼睛取消顯示。填充shift+F5。
- 漸變工具:頂部條板中,幾種漸變樣式可選,漸變類型如線性、徑向可選。單擊漸變樣式顏色條,調出樣式編輯器。
特別項目
- 磨皮:
方法1. 復制背景層,改用濾色(提亮整個圖像),降低透明度否則太亮。然后對背景副本執行濾鏡-高斯模糊,皮膚就好看了。然后用橡皮擦(改透明度)擦掉眼睛之類的地方,露出背景層的明亮的眼睛。
方法2. 直接對圖像高斯模糊,打開歷史記錄面板記錄快照,回到原圖后使用歷史記錄畫筆工具,把高斯模糊后的皮膚擦出來。
方法3. 柯達四大濾鏡之一,安裝后使用即可。
關鍵做法
- 選出選區,羽化,新建圖層,填充顏色,想要修改顏色就鎖定透明像素。
- 想要重復操作使用
再次變換
Ctrl+shift+T。之前可以在自由變換下旋轉、移等等。 - 隱藏背景層,合并可見圖層。
- 通過剪切的圖層。ctrl+shift+J
- 蓋印可見圖層。ctrl+shift+alt+E
- 想要使用圖案時,可以編輯-填充,也可以雙擊圖層在圖層樣式中,使用圖案疊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