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是種很有意思的東西,若真的要追本溯源的話,情商來源于感恩。
在遠古時代,由于生產力低下,人們只有靠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人們各盡所能、共同勞動、平均分配食物。為了生存與發展,他們必須選舉公正、賢能的人當首領,以帶領大家進行生產、抵御外來的侵擾。
首領給大家帶來巨大恩惠。人們也一定會力所能及地送一些東西給首領。古代,一個清官為百姓做了一些好事,百姓承受了清官的恩惠,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回饋這份恩情。送一些瓜果蔬菜一類東西。這是一個道理。
首領想,你們送我東西,我不能平白接受啊。于是 ,也進行了一定的回禮。這就是最初的禮尚往來。情商的雛形。
這個時候大家也沒有多想,只是純粹的感恩。首領也只是純粹地對這份感恩進行一定的回禮。但是,人都是有私心的。首領也不例外,他會維持公平,但這個公平是相對的。
一個是因為感恩經常給你送禮,你也進行了一定的回禮。另一個,從沒有給你送過禮,你也沒有回過禮。若這個人也沒有什么特別的本事。那么,首領最多也就知道這個存在于這個部落。
在沒有什么差別的情況下,首領有好事,一定會首先想到與自己熟悉的那些人。這就是情商最初的體現。
有句話叫做“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也許最初是純粹的感激之情。但是,終于變味的那一天。畢竟,人們推選你為首領,也只是因為你的能力,給大家帶來了巨大的好處。
人是一種很善于發現規律的動物。當有心之人,發現了這種規律,利用這種規律。于是開始更加主動,更加功利地與首領產生交流。由最初的懵懂,純粹的感激之情,漸漸地開始變質。
原本由首領帶著大家進行更好的生活(能夠為大家帶來更大的幫助,大家由心中的感激之情,給予一定的回饋)。后來,變成了,先給首領一定的回饋,在首領面前混個臉熟。然后,首領會根據需求,給予一定的反饋。
首領也是人,是人就會有私心。維持公平,也只是相對的公平。同等能力的情況下,沒有什么特殊的情況,都會選擇那個給你送禮,又讓你熟悉的那個人。沒有能力,又不懂送禮的,永遠都是邊緣人士。
然而,這種功利的行為,并不符合大家的道德標準。也就是見不得光的。所以,它就形成了一種潛在的規則。后人,將這種潛在的規則,稱之為情商。以是否懂得這種潛在的規則,來劃分“情商”的高與低。
中國的很多東西,都是用于服務這種潛在規則的。而這種規則最基本的運用,就是禮尚往來。過年的時候,人們都會帶著自家的孩子給親戚們送禮,然后親戚們也會帶著自家的孩子給予一定的回禮。
家長總是讓我們喊人。這其實,就是在博取親戚的好感,讓親戚知道你是個懂禮貌、懂事的好孩子,留下一個好印象。
過年是個很美好的事情。但是,這里可能要打破你的想象了。
過年就是團團圓圓,和和美美。這是大家共同的情感,也是大家的向往。但是,這只是,過年的其中一個目的。最終的目的雖然是聯絡感情。但不僅僅是聯絡家人的情感,更是與親戚、朋友們聯絡情感。
前面說了,中國很多東西,都是服務于那些潛在的規則的。也許過年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最終還是會產生變化。
古人為了能夠更好地生活,都是抱團行動。所以,就形成一個個以血緣親情為紐帶的團體。而這個團體,就是我們最初的人際交集圈。
如今,人人都知道人際交往的重要性。維持一個好的人際交往,是非常考驗情商的一件事情。
這里,就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他們真正厲害的地方,就是將“情商”這種東西,以規矩的形式,傳承了下來。
哪怕你不知道任何原因,為什么要這樣做,只要你做了,遵守了這樣的規矩。當你的未來有困難時,就會有一定的機會,得到身邊親戚的幫助。
過年,家人帶你走親戚,喊人的目的,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嗎?這些行為都是有著深層次的含義的。過年只是和和美美地聚一聚,就想得太簡單了。
帶你走親戚送禮,就是為了聯絡感情,大家在對方困難的時候,能夠得到對方的幫助。
帶上你,就是為了告訴這個親戚,這是我的崽,你認識一下,如果未來有需要你幫助的情況下,希望能夠看在我的面子上,給予一定的幫助。
叫你喊人,前面已經說了,是為了博取親戚的好感,讓親戚知道你是一個懂禮貌、懂事的孩子,給他們留下一個好印象。當你有一天需要他們幫助的時候,他們就會以你留給他們的印象,來決定是否給你幫助,以及給你多大的幫助。
這些規矩不是每個人都喜歡的,甚至認為這些規矩是無用、無聊的東西。那只是因為,你不懂這些規矩的根本意義。
當然,你若是足夠強大的話,就可以不用在意這些規矩。因為,那個時候,規矩是圍著你而轉的。(前提是,你強大到足以打破規矩。否則,不想受傷的話,還是老老實實遵守吧)
前面說過,老祖宗將“情商”這種東西,以規矩的形式,傳承了下來。
所以,這些所謂的潛在規矩就是情商的一種表現形式。情商的高低,就在于你是否知道這樣的規矩,能否靈活運用這些規矩。站得越高,往往越是注重、遵循這些規矩,你若懂得,你便能如魚得水。(只有極少一部分人可以不在意這些規矩)
我們的成長經歷中,一定聽過這樣的話。不懂事,不懂規矩,沒家教,沒教養(后面兩句比較少)。現在,看懂了嗎?知道那些長輩為什么這么說了嗎?
不是他們死板、固執、擺架子,而是你的家人真的沒有教好你。“養不教,父之過”,無論你是因為什么原因沒有學好這些潛在規矩,長輩只會怪你家人沒有教好你。
也許,有的家長是真的沒有教好自己的孩子。畢竟,他們也不知道,這些東西所蘊含的真正意義。只是遵循著,從古流傳至今的一種習慣。覺得,不遵循,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也就漸漸不在意這些規矩了。
有句話叫做“先做人,后做事”,老祖宗所定下的規矩,就是在教你怎樣做人,教你怎樣成為一個高情商的人。做人的方式,往往就體現了,一個人情商的高低。
這樣說,大家可能體會不深。有一個地方,將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體現的淋漓盡致。“餐桌”
餐桌文化。講到這種文化就會說道人情世故,人際交往這些東西。但是,所謂的人情世故,人際交往,有一個統稱,叫做“情商”。
中國的用餐,是很講“規矩”的。很多人都不屑一顧吧。如果,這是長輩對小輩的一個考驗呢?
前面已經講得很清楚了,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不是束縛,而是讓你學會怎樣做人。一個人的用餐禮儀,往往體現了一個人的做人修養。
長輩對你不滿意,說明你某個地方沒有處理好。也就是情商不到位。長輩會對你言傳身教,告訴你為什么這樣做,怎樣做才是高情商的體現。
長輩說你,指導你,教你怎樣做人,你不屑一顧。當社會教你做人時,可就不會那么的溫和了。畢竟,社會不會愛你。
小時候不懂,沒關系。長大后不懂,也沒關系。社會,會讓你知道,什么叫做情商的差距與打擊。
當你面對長輩的挑剔時,能夠應對自如。就代表你可以正式出師了。(是那些真正教你“規矩”的長輩,而不是那種所謂“為你好”的長輩)。
餐桌文化,大家的第一反應,應該就是酒桌文化了。中國人最喜歡干的事情就是,酒桌談事情、談生意。你若不懂規矩,無論是事情還是生意,絕對是沒戲。因為這種潛在的規矩,就是你情商的一種體現。
雖然這些規矩當中蘊含著情商的體現,做人的道理。但我并不推崇這些東西,甚至我本人比較討厭這些所謂的潛在規矩。但我討厭的不是這些規矩,而是由這些規矩所衍生的一群人。
中國有兩種很不好的思想,論資排輩與尊卑有別。這兩種思想加上那些潛在的規矩,誕生出一個倚老賣老的詞。
他們不會講究這些規矩蘊藏了怎樣的含義,只會為了規矩而規矩,并以這些規矩來束縛你。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捍衛自己的權名利(權威、名聲、利益)。
波旬恐怕能夠笑死,老祖宗的智慧結晶,做人的康莊大道,活生生的被扭曲成,世人討厭的樣子。
一開始就已經說過,情商最初的原點是感恩。后來逐漸變味了,才演變成所謂的情商。這是因為利益產生的必然發展,沒有辦法的事情。
那么,情商究竟是什么?從本質上來說,“服務”。“論資排輩,尊卑有別”大家有沒有想到什么?弱者對于強者的服務,就是情商的一種體現形式。但是,一切都是相對而言。弱者服務強者,強者也必然要服務弱者。
只要是服務,就會有好壞之分。也就是情商的高低之分。
弱者對于強者的服務:無論你是做什么,你得讓強者爽、舒服、有足夠的利益。這樣,強者才會給予你一定的反饋。若是服務不到位,一切都沒戲。
強者對于弱者的服務: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個人哪怕是有再強的能力,哪怕是累死,干的事情終究是有限的。古代的社會,大家是沒有多少選擇。如今的社會,是太多的選擇,不知道選哪個。
強者如果不能讓弱者爽、舒服、有足夠的利益。弱者立馬拍拍屁股閃人。沒有了弱者的支撐,強者本身,什么也不是。這也是低情商的一種表現。
同等層次的服務:同等的層次,所以擁有同等的對話權。自然是誰的服務更好,就會選擇與誰合作。
說到底,情商體現在兩個方面,選擇權與被選擇權,然后才是服務。
最后說幾句。
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你的強大,能否夠打破這種規矩的束縛???要知道,情商本身就是一種能力。
任何人都是從不懂規矩,到學會規矩,到掌握規矩,到制定規矩(掀翻規矩)。這是一個由弱變強的過程。除非你能一步到位,獲得強大的力量,直接到達最后一步,制定規則(掀翻規則)。有一種人,天生就可以達到最后一步,不是什么人都能擁有那么好的命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