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藝術既是共和國的藝術也是帝國的藝術,是一個小城成長為龐大帝國的藝術。它的創造者既有羅馬藝術家,也有希臘藝術家。
建筑:混凝土革命
羅馬建筑對西方建筑的影響比其他任何古代傳統都更為持久。這些建筑富有力量,力量通過堅固的形式以及人們由此得到的體驗傳達。羅馬建筑家繼承了希臘傳統,尤其是在多立克、愛奧尼亞和科林斯風格的運用上,但最終完成的建筑物卻是地道的羅馬風格。
羅馬東部亞平寧山脈山麓的帕萊斯特里納城坐落著一座混凝土結構的杰作。這座宏偉圣殿供奉著命運女神福爾圖娜(Fortuna Primigenia)。它是一個神諭中心,祭司在此占卜來解讀神意。
與蘇拉及其后的尤利烏斯·愷撒一樣,龐培(Pompey)也是憑借權術達到羅馬的權力頂峰,并且使用建筑來顯示自己不合憲法的權勢,并使其合法化。為紀念自己的戰功,他在城市北部的戰神廣場建了一座劇場,獻給他的保護女神征服者維納斯。
龐培劇場與其希臘原型相似,都有半圓形階梯狀排布的座位,底層的樂隊區域,以及一個布景景壁高起的舞臺。但在另一些重要方面,龐培劇場卻是全然不同的。它沒有利用天然的山坡,而靠建筑師用混凝土構建出一個人造斜坡,沿放射狀排布的筒拱上升,筒拱相互支撐,構成一個堅固的結構。
在劇場外,緊鄰舞臺建筑的后方,有一個門廊圍成的大花園,里面收羅了大批藝術珍品,包括雕塑、繪畫和掛毯,其中有許多來自希臘。這個公共花園是龐培送給羅馬民眾的禮物,是收買人心的手段。
雕塑
浮雕 與建筑一樣,雕塑經常用來紀念特定事件,正像它在古代近東的功能。羅馬人表現真實事件,形成了長期以來被稱為歷史浮雕的雕塑形式,盡管許多浮雕并不是完全與史實相符。
圓雕
羅馬人也將希臘雕塑用于其他用途。隨著公元前2世紀逐步征服希臘,希臘藝術品作為戰利品大量涌入羅馬,掀起了一股對希臘藝術的狂熱。
肖像雕塑
據歷史文獻記載,元老院和羅馬人民為了表示對功勛卓著的政治或軍事領袖的崇敬,將他們的雕像樹立在公共場所,通常是市中心的羅馬廣場。許多早期人像是銅質的,沒有保留下來,因為它們后來被熔化,用于鑄造錢幣或兵器。
圖示是一件莊嚴的青銅男性頭像,鑄于公元前4世紀晚期或公元前3世紀早期。青銅男性頭像發現于16世紀,古物研究者當時稱它為“布魯圖”,也就是共和國的奠基者和第一任執政官。這尊肖像比真人要大,其特點在于面貌棱角分明,顴骨突出,額頭光潔。
大部分共和國時期的肖像都制作于公元前2世紀末和公元前1世紀,以石料刻成。多數表現的都是老年男子。皺紋滿面,在臉頰和額頭刻下深深的痕跡。在圖示肖像中,這個男子的禿頭原先被遮住,表明他是一位祭司。
雕像看來十分寫實,學者們稱這種風格為寫真主義(veristic),源于拉丁語的“verus”一詞,意即“真實”。各個文化都有自己的理想化形象。羅馬人認為,責任和閱歷是隨著年齡增長積累起來的,大部分地方官職都有最低年齡限制。帶有歲月痕跡的形象傳達了贏得政治選票必備的資質。
雕塑刻畫逼真形象的動力源自古希臘的一個還愿習俗,在圣所設立運動員和其他重要人物的雕像。有一些羅馬雕像是采用希臘化風格。龐培的肖像有亞歷山大大帝一樣的亂發,及其標志性的額前翹起的一綹頭發,以顯示年輕領袖的個人魅力。
共和國時期
羅馬建筑師受惠于希臘先輩,尤其是在多立克、愛奧尼亞和科林斯柱式的應用上。羅馬建筑師采用了拱券結構等形式,使得其建筑極具羅馬特色。混凝土作為一種建筑材料為羅馬人充分利用,他們也因此構建出寬廣開闊的內部空間。政治領袖也利用建筑和雕塑來顯示和維護自己的權力,也用它來紀念特定事件。
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