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二字說來貌似高深莫測,但卻又普遍出現在我們生活日常之中,與世間大小事、喜怒哀樂息息相關。正所謂,文學來自于生活且高于生活。
不可否認文學是神圣的,而文學工作者應該是虔誠的。一個真正相信文學的人,始終會以平和的態度去面對所謂的功名利祿。真正相信文學的人會在其中得到重生,也有可能毀滅于其中。無論重生或是毀滅,虔誠是一種態度,文字是一種態度。
我想起了臺灣作家林奕含,一個好的作家一定是深度剖析自己,以前不敢說的,都以寫的方式表達了出來。真正相信文學的人,文字是治愈,無論是一時的痛快亦或者是得到重生。
作家以上帝的視覺塑造人物,最主要的是什么?絕非是你寫作的技巧手法有多高超,而是作者用情有多深,說到情,當然是真情,作者的人格是這一切的基礎。
說起文學和夢,似乎都是很虛幻縹緲的東西,甚至不能說是東西,因為所謂東西是可以花錢買來的。而文學不能,夢想也不能,這二者都是神圣的東西,你得有一顆虔誠的心去對待文學和夢想。
已經說過文學離我們很近,可是有時候也是很遠。比如中國人均普遍閱讀量處于低下水平,再比如我不能隨心所欲的買書。
以前也不知道為何,在初中的時候可能是不知哪條神經搭錯線竟然異想天開想去寫小說。確實也拿著個手機呆呆的碼字,不過后來沒有結果,到現在也沒有結果。
那天真的初中時代就算它是夢的懵懂,文學的發芽吧。
張愛玲說過出名要趁早,可能那時候我也想的是能不能拿點稿費賺點小錢買個辣條吃。結果呢,現在還是沒吃著辣條。不過我還想要稿費,這樣就可以隨心所欲買書了。
至于為什么到現在還沒拿到一分錢稿費,我想是我還不能承受這份心靈的饋贈,我還沒有準備好說獲獎感言。因為我相信努力可以改變很多東西,信什么會來什么。
文學就是這樣一種精神,一種信仰。很多初出茅廬的作家一舉成名后就再沒有什么驚世駭俗的大作了,就是內心不夠強大,已經被功名利祿牽著鼻子走,失去了文學的神圣,失去了虔誠的心。
路遙一直是我很喜歡的作家,《平凡的世界》是他嘔心瀝血之作,看完熱血沸騰。那是他用一生心血凝聚而成,寫完他整個人就垮了。若沒有那份虔誠的信念,他堅持不下去的,他不會將這部巨著寫完。
真正好的作品不是迎合一時潮流,而是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韓寒若不是半道做賽車手又做導演進軍娛樂圈的話,我想他會是一個好作家。
很多時候,只要做好一件事就足夠了。在寫的這道路上堅持走下去,以虔誠的心以神圣警醒自己,剖開那世俗的面紗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