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幸去了一趟新西蘭,去了以后我就被震驚了,因為我由衷地覺得中國太強大了,新西蘭最大的都市奧克蘭就好像被中國元素包圍了似的,剛到機場,所有的指示牌都是中英雙語,機場里的一面很大廣告牌上用中文寫著“恭祝雞年吉祥”,機場的免稅店里服務員的面孔都是中國人,即使是外國人也會講中國話,剛下飛機給人的感覺就好像沒出國似的。
到了奧克蘭市里,這樣的感覺并沒有消失,街道上的商鋪有很多都是中國人開的,老外開的商店里柜員還是中國人,吃個夜宵,一個餐廳放眼望去,中國人占了一半…
我感覺我去了一個假的說英語的國家。
前幾日,和我們倫敦辦事處的同事聊天,提到過英國的華人,他就用了兩個字形容在英的華人數量,“恐怖”。之前也在美國波士頓交換過一學期,雖說華人學生數量沒有那么夸張,但是也確實不少。在國外,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不會講外語而被騙了,因為她開始擔心我出國學不到英語白出了。
不僅僅在國外,國內英語也退出了高考,英語在學生學習中的比重開始下降了。
全世界都開始在學中國話了。這是件好事,說明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了,而且我們也越來越對中國文化有自信。
但我問了身邊的一些人關于學英語,他們還是會說學英語很重要,有的人說英語學好了可以升職加薪,在單位里別人都羨慕你英語說得好時覺得特別有面子,有的人說學好英語在出國旅游的時候不用窘迫地上演啞劇,比劃半天想吃啥,可以和老外流利地聊天,更好地了解當地的生活習俗,還有的人說學好英語可以有機會成為鄧文迪阿姨,劉雯大表姐,走上人生巔峰…(說最后一條的童鞋好像想得有點多)
其實說到底,我覺得想學英語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想裝個逼。
高中的時候,我英語不差,有點謙虛了,應該是挺好的,我還獲過我們當地英語奧林匹克競賽初中組的獎項呢,連我都佩服我自己。可到了北京,上了大學,當我加入了校園廣播站英語節目組的時候,卻被其他人嘲笑。我的搭檔說著一口優雅的英音,還有的人說著洋氣的美音,而我說的就是找不著調的蹩腳語調英語。他們老是聊一些歐美流行歌曲,我呢基本都沒聽過,聊一些歐美時尚,我也聽不懂,聊一些歐美娛樂八卦聊得不亦樂乎,我基本就插不上嘴,反正我搭檔表示和我分到一組很不情愿,而且還從不掩飾對我的鄙夷,甚至公開地表示想把我趕出英語節目組,當時我的心真是像碾壓了一樣,這種落差實在太大了。
我搭檔這人吧,雖然這幅模樣,但是我還是很佩服他。他是一個逼格很高的人,當時蘋果手機還不普遍,比較流行和高端的手機就是諾基亞n97,而他不隨大流,用了一款夏普的手機,外觀很有設計感,屏幕也是所有手機里最好的,當時就覺得他很與眾不同,很有自己的想法,也很有美感。
除此之外,他的電子設備都很高大上,那時候我們都普遍用MP3,而他用的是蘋果的那款ipod classic(貌似我暴露了年齡),里面存了上萬首歐美經典歌曲和流行歌曲,而且歌曲都是以專輯區分,每個專輯他都附上專輯封面,每個專輯乃至每首歌他都會在歌曲詳情里寫上作曲者、作詞者還有歌曲風格,簡直就是一股清流,每天見他就是帶著個耳機(對了,他的耳機也很講究,都是比較高級的那種),走在校園里,感覺酷酷的。
還有他很注重自己的形象,定期都要去買買衣服,而且要精心搭配,牛仔襯衫里面要搭一件白T,褲子是卡其色的休閑褲,鞋子好像是一雙白鞋,而且頭發要收拾上去,沒有劉海,感覺是個很舒服也很陽光的男孩兒;他還很注重保養皮膚,看到我們皮膚不好,還要跟我們說女孩兒要用保養品,跟我們分享起痘痘了用什么護膚品比較好,臉上干要用哪種補水產品,每次見他都是那種干干凈凈的男生。
我覺得我們廣播站里好多女生喜歡他,而且我宿舍那幾個女同學在聽了我給她們放的他的錄音后,都從路轉粉,被他的聲音、英音腔調迷倒了,非要讓我拉著她們在我和他錄節目的時候去認識認識這位男同學,所以雖然他對我不感冒,但是我們分在一個組,我覺得挺幸運的。而且盡管我們一塊做節目的時候,我找的材料他基本都不滿意,覺得太low,也嫌棄我口音難聽,英語說得不流利,但是在他的影響下,我覺得我一定要學好英語,不為別的,就為了他能注意到我,而且也能像他那樣有逼格。
于是我就從那時起,開始練習英語,每天早上風雨無阻,都在8點半上課前在操場或是人少的室外空地大聲朗讀英語,跟著MP3錄音里的英語課文練英語腔調,練習1個小時。我也開始關注英語歌曲,和他錄節目的時候,偷偷看看他的ipod里都有哪些專輯,關注歐美音樂排行榜上的新歌,看他們聊的美劇。
練習了一年之后,當新學期伊始,我和我搭檔錄音的時候,他們都有些驚訝,我搭檔說你英語流利多了,他們說的那些英文歌,我終于也知道了許多,聊的天我也能聽懂了,他也開始和我開開玩笑了,也開始給我講講一些有趣的事情,而且我自己也能單獨地選材、錄音以及后期剪輯,做一期完整的節目了。我搭檔給我點了個贊,那個時候我就覺得超有成就感,覺得能在我搭檔這么有逼格的人面前英語得到他的贊,很牛逼。
后來,英語課上老師經常給我們放兩會上的英語口譯,翻譯張璐一直是膜拜的女神,但是因為離女神的差距太遠了,所以也沒有什么特別的動力覺得能趕上女神。可后來我發現我們班的幾個女生口譯太厲害了,她們東奔西跑,每天都穿梭在不同的城市去考英語口譯的考試,像上海中高級口譯,歐盟口譯司考試,全國翻譯專業考試catti,而且我們每次上口譯課的時候,這幾個女生都是很快地就能翻出來,很流利,意思也比較到位,那時我突然覺得能這樣口譯的人實在是太帥了。
于是,我又想裝裝口譯的逼,然后就發現裝這個逼簡直是件太辛苦的事情,這些口譯考試就沒有哪次一次性通過過。我報名參加了catti口譯考試,最開始報的是三級口譯,就是最低水平的考試,第一次沒考過,就再參考教材,每天嘰里呱啦地聽寫,復述,翻譯,第二次才過。可那幾個很厲害的女生,口譯二級也過了,我又報了二級口譯,考了三次,才考過。雖然考得很艱辛,但是心理還是滿滿的小傲嬌。當再次看女神張璐在兩會上翻譯時,發現自己竟然也能對其中的一些詞句很敏感,心里很是自豪和滿足。
而后來,在不斷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我發現除了炫耀得瑟以外,語言還承載著更深的美感。就拿最近比較火的節目《朗讀者》上來的嘉賓、翻譯界泰斗許淵沖老先生的例子來說。他將中國的唐詩宋詞用另一種語言展示出來的時候,我體會到,語言更是一個打開不同世界大門的鑰匙。
比如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唐詩《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低頭思故鄉“
許老先生翻做
“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他將月光比作水,將我的鄉愁也比做水,我對故鄉的思念將我整個人淹沒。多么形象,也很有中國詩詞的意境之美,兩種語言就這樣完美地切換了,而這種切換恰恰是因為許老先生對兩種文化的深度理解。
又比如許老先生在翻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的《麥克白》時,其中有一句寫的是一個看門人半夜聽見有人敲門,發現是個英國裁縫,看門人說“你生前偷工減料,死了還到我這來干什么?”隨后又對裁縫說:“Here you may roast your goose”。
對于這一句的翻譯,許老先生翻的是“你生前偷工減料,死了還來偷雞摸狗啊”。他對這一句翻譯很較真,這一句字面的意思時“烤鵝”,但是英文有一個意思是“偷情、打情罵俏”,許老先生就取這個意思,想來想去,在“偷香竊玉”和“偷雞摸狗”之間猶豫,但是“偷香竊玉”似乎對于一個看門人的身份來說有點太文縐縐的了,于是這句英文的意思就因為一個小小的詞被幽默地表現了出來。別小看這一個小小的詞,它正是區分一個好的譯本和普通譯本的標志,也是對一個人語言功力和文化功力的考驗和體現。
”bigger than bigger”的:“比有逼格更有逼格”;
“whatcha lookin at?”,他翻譯的是”你瞅啥“,“keep calm and carry on”,谷大白話的韻味是”瞎JB毛,走著瞧“……
他的翻譯不僅僅是簡單的字面對應,而是將具有美國地方特色的文化和中國的地方特色文化相對應,他不僅對西方文化很了解,而且對中國文化也很懂。
除了這些翻譯的例子之外,他在與歐美男星交流的時候更能展現出他對英語文化的了解。比如在最新的《奇葩大會》上,他曾分享在短短8分鐘的采訪時間里,怎么能用一兩句話就能打開對方的心扉,讓場面high起來,能夠聊下去。
他提到,在采訪《漢尼拔》的主演Mads Mikkelsen時,他是這樣開場的,“一般外國人到中國來,都會被問兩個問題,一個時‘what do you think of Chinese people?’,一個是’what do you think of Chinese food?’,但對您來說,這兩個問題應該是一個。他解釋道因為漢尼拔他是吃人肉的。”,Mads Mikkelsen立馬被他的問題挑起了樂趣,然后他倆開始了愉快的訪談和聊天。
想用谷大白話的話總結一下我們為什么要學英語。
很多人問我怎么學英語,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我為什么學英語,因為有了語言,你才能夠打開文化的大門,有了文化的了解,你才能夠加深對語言的認識。早年佛經上有這么一句話‘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是說佛經就如一個工具,它指的是月亮,你應當看見的是佛經指示的月亮,而不是佛經本身。英語也是如此,它是一個工具,你應當看到它所指的那個‘月亮’”。
在有了學習英語的動力之后,可能我們又會苦于怎么學習英語,有什么好的方法嗎。平時我們在學英語的時候,一個感覺就是學了很久都看不到什么效果,得不到一些滿足感,也不知道怎么用,也就沒有了持續學習下去的動力了。
這個問題我也有,學習的路真的很枯燥,常常恍惚,不知道身在何處,前路在何方,什么時候才能“學好”呢?
后來我發現了一個方法,就是報名參加考試,可能有的人會說考試并不能反映一個人的語言水平,但在我參加了專四、專八、雅思、托福、口譯、筆譯等考試之后,我不這么認為,因為沒有這些考試的督促的話我是不可能有毅力將英語學習進行到底的。
報名參加一個英語考試,首先目的性強了很多,知道為什么要學英語了。而且圍繞一門考試有了學習范圍,比如考雅思,詞匯書就有新東方的《雅思詞匯》書,真題有《劍橋雅思考試全真試題1-9》,每套試題書里面有幾套真題考試樣卷,里面的聽力、閱讀、詞匯、范文都是學習的范圍,網上的學習資料有TPO模擬題,又是可以練習和學習的地方。比如考口譯,就會有相應的教材,《三級英語口譯實務》,《三級英語口譯綜合能力》,教材里會有口譯課文,口譯聽力,跟著教材,可以讓我們有很清晰的方向學什么,不會因為不知道學什么而摸不著頭腦,抓不住方向,空焦慮。
此外,報名參加一門考試會給我們設定一個時間節點,讓我們有緊迫性。學校里的時候,什么時候學習效率最高,就是在快要到deadline的時候,工作后,每一項工作都會有完成時限,這會讓我們有緊迫感,知道要在那個時間節點前完成一件事情。學英語也是同理,漫無目的的學英語總是會少點鞭策,看不到盡頭,每天多學一點少學一點也沒什么所謂,僅僅靠個人去養成每天聽聽力、背單詞、做閱讀的習慣真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但是有這個時間節點之后,它會催促著我們,督促我們去養成習慣。
報名參加一門考試,是有成本的,是要花money的,而且有些還很貴。比如參加國外的英語考試,諸如托福、雅思、GRE費用都比較高,平均每個考試的報名費是1500大洋左右,口譯考試大概是500多塊,壕們可以自動忽略這些小錢,但是支不住你考一次考不過啊,說不定的考個兩三次,三四次的,這就大概四五千,五六千了,這也是筆費用啊。不為別的,光沖著白花花的銀子,做做樣子也要學學英語,錢不能白花啊。就我來說,我雅思考了兩次,托福考了兩次,GRE考了一次,口譯三級考了兩次,口譯二級考了三次,筆譯三級考了一次,筆譯二級考了一次,這些考試,光報名費用加起來大概就一萬多,還不包括買各種教材、輔導資料、報班的費用。當時靠這些考試本來是想出國的,但是一直沒定,考完就到期了,又得重考,所以不斷地參加考試,也督促我不斷學習英語。
最后,報名參加考試,最終是可以看到結果的,這會讓我們學英語得到反饋,分數可以告訴我們這一階段我學得怎么樣,哪些地方分數低,今后要努力的地方在哪。
報名參加的考試,可以從簡單的考試先開始,四級、六級,再到雅思、托福,或是專業領域的英語考試。
語言的學習是一個慢活,沒有什么捷徑,需要大量的詞匯、閱讀量、聽力的輸入,這都需要花時間花精力,需要積累,需要去把方法貫徹執行,沒有什么快捷鍵、一蹴而就,而報考一門官方考試將給我們提供學習的日程表,給我們源源不斷的動力去克服學習過程中的重重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