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包括兩部分:
1、按照永澄老師的話表述對直面現實、承擔責任這兩個概念的理解。
2、結合自己的一次經歷,記錄掉坑和爬坑的過程和收獲。
第一部分
1、直面現實
概念說明:
現實:就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直面:坦誠面對,這里的坦誠包括對人事物的客觀認識,特別是對自己的客觀認識。
直面現實包含了情緒+問題。兩者分開寫,不然很容易陷入到情緒的裹縛作用里面。分開寫,你就很容易利用分身術的知識:任何負面看到情緒背后的積極意義。就很容易把情緒處理掉,你的問題就會很容易解決了。
(注:下面這幾條內容借鑒了海平線從永澄老師日更文章中收集概念的信息)
直面現實是坦誠、不偏不倚,客觀的認識自己的不足。
不足的表現有:
1.世界變化之快,無論你怎么跟,都跟不上!
2.事情失敗了。
3.我到底有多少能力、多少資源去實現自己的目標呢?
4.輸了就是輸了,不要停留在情緒中,而是去找到問題的原因。
5.參加一個活動,到底能夠收獲多少,本來就是因人而異的。
6.我是誰?我喜歡做什么?我能做什么?
關于 直面現實 推薦擴展閱讀永澄老師的幾篇文章:
1、永澄:改變是永恒存在的,所以,更需要溫柔對待
2、永澄:幸福進化俱樂部應該的樣子
3、永澄:看,我是如何制定五月月目標的?
4、永澄:怎么辦,我已經焦慮地什么都做不了了!
2、承擔責任
概念說明:
承擔責任:承擔的是自己的責任,成為更好自己的責任。
責任的核心要素:身份+標準+行動。身份要澄清;標準要設定;行動要落實。
(1)身份的關鍵是澄清:每個人都有若干的身份構成。隨著你的長大,做到事情越來越多,你的身份可能就越多。沒有澄清很可能是是沒有推遲滿足感,沒有直面現實造成的。
(2)標準:你設定的標準決定著你的人生。有責任心時做同樣事你要設定高標準,而不是低標準。標準是由視野范圍和視野高度決定的。
(3)行為:描述方式是動詞+主要內容+關鍵資源。
動詞:激發動機,
主要內容:知道你要做什么。
關鍵資源:很多人差在關鍵資源這塊。只要關注這塊,事情就會不一樣。
承擔責任中身份、標準、行動三者缺一不可行,缺一個就是不負責任,不負責任就沒法自律了。
(1)在什么樣的身份下,采取什么樣的標準去做事情,就就叫責任。你要為自己在任何一個身份下的成長和發展承擔責任并采取行動。
(2)承擔責任,是直面情緒綁縛作用的最佳手段,它對自己的身份、標準、行為都有具體的要求,承擔責任絕不是口號。
(3)你的身份,標準后面是有行動的。說清楚要做什么才能實現這個改變。實現這個改變,才能讓身份、標準得以落實。
關于 承擔責任 推薦閱讀永澄老師的幾篇文章:
1、永澄:積極主動,一切成長的第一保障
2、如果掉入負價值階段怎么辦?
3、真自由訓練營03講
第二部分
1、問題背景及我們原來的策略
關鍵詞:二寶、房子、工作、照顧雙方家庭
- 1、背景
(1)我目前在南方一個2.5線城市工作,二寶剛出生幾個月,老婆暫時沒有工作,在老家照顧二個寶寶。需要我一個人養家。
(2)在現在工作的城市沒有買房,在中西部二線城市買了一套房子。并且現在工作的城市房價在最近1年多時間瘋漲了一輪,直接導致的結果是:首付提升,也被限購了。目前沒有能力在這邊買房。
(3)我和老婆都是農村出來的,老家還需要我們接濟。
(4)希望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成長環境。
- 2、面臨的問題
關于城市選擇的問題,這個又涉及到工作、房子的一系列問題:在好幾年時間里一直糾結著沒有確定下來。這里面有自己的不甘心,也有對一個完全陌生環境的一個恐懼,更主要的是沒有坦誠地直面現實。
- 3、我們原來選擇的策略
(1)梳理了兩個城市的花銷成本
(2)要擁有一個自己的房子,給孩子一個安穩的環境
(3)離老家父母距離的遠近
(4)工作是否好找
按照這幾個因素,做了決定:離開現在的城市,回去。然后對回去的時間節點,工作切換也做好了對應的規劃。
事情本來到這里應該就是結束了,但是在遇到幸福進化俱樂部這個組織之后出現了變化。
2、導師的建議
(省略交流細節,只說下結論)
1、永澄老師的建議
背景沒有變化的情況下,和永澄老師聊過之后,一個核心點是:按照RSQC分析:R想要的太多,S又想立刻得到,Q也要求很高,而C卻很少,基礎并不好。如果不調整的話是不可能實現的。對此永澄老師給出了兩個建議:
如果把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放首位,那么就選擇回去。
如果優先考慮其他幾個因素(發展機會,孩子教育等),那么留下是高概率正確的事情。
(永澄老師更傾向留下來的方案)
2、秀燕姐讓我認識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承擔責任
(1)坦誠
坦誠面對父母,妻子,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是你自己。
坦誠并不僅僅是我能做到什么,我不能做到什么。另外需要做的是:你已經跟你的妻子,父母坦誠溝通之后,他們做的任何決定你都能夠接受。如果不能接受,你就會陷入不停的循環中:我怎么樣去滿足他們的需求。那樣你又會陷入原來糾結的怪圈中。
當你做完決定時,你必須要學會承擔任何的結果,承擔責任。這里的任何結果包括你要考慮最差的結果是什么,你能不能接受!
(2)風險預防
環境改變,行為模式必然隨之改變,做好風險預防。
環境變化了,你的行為模式都需要做對應的調整,提醒一點:現在最大的變化是二寶的出生,那如果現在工作環境,城市都發生了變化,那你是否能同時面對這些變化?
3、結合導師們的建議重新調整策略
3.1 導師交流后我的收獲
在相同事實下,每個人對“直面”的理解相差卻很大,在交流過程中這個感觸特別深刻:
(1)我一直自以為已經做到了直面現實,有多大能力干多少事,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但這個現象背后深層次原因可能是我格局太小,在受窮人思維(have to be)的影響,在用存量思維去預測未來,進而做出判斷和決策。
(2)當秀燕姐用場景假設的方式,在語言上模擬最壞情況出現時,我卻不能去接受他,因為我內心都沒有想過會出現那么壞的情況。
我內心會說:現實如果出現最壞情況,我是會去面對的。但這里面又會掉入另一個深坑:
面對這份責任,你是主動承擔還是被動接受呢?
同樣的場景出現時:被動接受說明你毫無準備,那么你就會因此而出錯,并且你的狀態會相對消極。主動承擔,做好一切風險預防,那么在問題來臨時才能從容面對,這時候你的狀態是積極的。主動承擔責任,即使遇到最壞的情況,我們也能扛過去。
秀燕姐點醒了我:對任何結果都要做到坦誠面對,包括最壞的結果,也包括別人的決定。
我希望大家能警惕這個大坑。
(3)永澄老師的思路很值得回味學習:同樣的幾項事實,如何抓關鍵點?那些期待可以緩一緩再解決?不同的側重點將直接影響了你的決策。提出拉長時間周期從均值模型和系統的熵增的角度去直面現實,做出決策。這個過程充分體會了自己的經驗系統和永澄老師的認知系統的差距,最終導致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決策結果。
3.2 坦誠地直面現實
交流之后再次梳理了現實情況
兩個孩子
家是農村的,需要接濟
希望給孩子提供好的生活
擁有自己的房子
二寶馬上出生,外部環境必然會發生變化
世界的本質是變化,是不確定性的
要坦誠面對自己,面對所有的可能結果
主動承擔責任,而不是被動接受
說實話:直面現實的過程,真的很難,很痛苦,向痛苦的宣戰也很痛苦 。絕對不像我們說的那么輕松。
3.3 承擔責任
1、身份的多種性,每個人都由若干身份構成的。
在當下的場景中我有丈夫,家里經濟來源;爸爸;兒子;渴望進步的成長者這么多身份。
每個身份對應的標準還是有差別的:
作為丈夫,家里經濟來源:照顧好身邊重要的人,承擔家里的經濟來源。
作為爸爸:為孩子提供好的成長環境,包括物質和精神。
作為兒子:改善老家的家境,能夠有多一些的時間陪伴父母,讓辛苦半輩子的父母能安度晚年。
作為成長者:掌握永澄老師的模型和方法,提升決策系統。構建自己的個人管理系統,提升職業技能,最終能從容去擁抱未來不確定的世界。
看著這些標準,從經濟收入和發展空間的可能性來說,沿海城市相對內地城市的機會點和不確定都要大一些,當然壓力也會更大些。在這些身份的交錯下,城市選擇的砝碼已經傾向留下來。
采取的行動只有一條:說服自己,轉變信念,為留下來做各種準備。
留下來的這個決定,是一個遠超我目前壓力閾值的決定,如果閾值最大是10分的話,我現在承受的有15分,完全否定了這幾年為了回去做的所有準備,但和導師們交流之后,理性上認同留下來的大概率正確性。
真面現實真的很痛,最終決定留下來之后,真實的感受就是整個人的能力都被抽光了,兩種聲音在腦海中又相互制衡打架,用了將近一個月才恢復能量。
(現在再回頭看,已經沒有那么痛。人的調整、適用能力還是很強的)
4、回顧掉的坑
4.1 坦誠面對,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內心
這個事情讓我看到了自己深層次的不足:
窮人思維:have to be的思維邏輯太嚴重,這個也是目標制定時的大坑。當時考慮的因素僅僅是能否能付得起首付。這個思維對我們決策影響很大,現在都在現在知道就是窮人思維導致的。
限定性信念:把房子和家等價;把作為家里長子就要承擔家里大部分事情等價;希望馬上能給孩子提供一個相對好的物質條件。
沉沒成本:內地的房子買了之后是有賠錢了,但是遲遲沒有處理掉,因為覺得賠錢了等不賠錢了再考慮,而恰恰是這個房子,牽絆了自己的決策。不愿意去面對沉默成本帶來的損失,而沉沒成本根本就不是成本,“投資是投資未來,而不是過去”。要將眼界放在未來而不是過去,根據均值模型,要讓自己的平均收益高,必須把未來過好。這個是這件事情自己掉了深坑。
經驗系統:自己的決策大部分還是依賴過往的經驗來做的,而不是更高效的認知系統。這個地方坑很深:一直跟著老大日更文章在學習,更新認知。很多文章看似看懂了,而這個事情很好打臉了。要學著用認知系統而不是經驗系統來解釋遇到的問題和想法。在做決策時,用理性決策,而不是小我決策。
標準:標準是由視野范圍和視野高度決定的。這里面找導師,前輩,專業人士指導是一個高概率正確的事情,不然在自己的格局里找到的大概率是一個普通的解決方案。
信念是否足夠堅定:雖然我口口聲聲說我是為了家人能過的更好而努力,但我卻沒有勇氣去想象最壞情況出現時,我是否能坦誠面對,主動承擔這一切。這次課程中在真自由01講里面,最后部分也有提到你的信念是否堅定。你心中是否也住著一個有一點相信,懷疑的賊呢?
在舒適區、學習區的前半段,都能應付的時候相信問題是成長的基石和契機這個信念,而到了學習區的后半部分,以及恐慌區之后,捫心自問,你還會有這樣的信念了嗎?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被情緒困擾,忽略了這個信念。導致你到恐慌區之后,整個人崩潰了。
坦誠:坦誠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但我們可以慢慢訓練。遇到問題時問問自己:是否積極主動去準備了?對自己而言是否能接受任何結果?對別人的決定是否能做到坦誠的面對?
主動承擔or被動接受:你是否真的做到主動承擔責任了。
想到一個評判標準:你是否為可能出現的風險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
舉一個例子:如果我失業了,我是否還能積極的去面對這一切?是否還能按照前面提到的哪些多種身份的標準去采取行動呢?
主動和被動的最大差別是:整個人的精神狀態是完全不一樣的。盡然結果可能都是一樣:最終問題都得到解決,都扛過去了。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遇到的這個問題坦白講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問題,里面有各種因素相互影響:信念,情緒,認知,語言的構建作用等。這一次重新學習了分身術和真自由之后,結合這個例子自己的收獲又多了一些。
4.2 分享在梳理過程中覺察到的一個點
上面的案例不一樣有共性,但下面這個點一定能產生共鳴的。
先問大家有沒有下面這種體驗:
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時,我們會一個人先去摸索著找解決方案,比如:高考選專業,工作時選公司等重大事情,大部分可能都是拍腦袋決定的。
在遇到這些難題一個人想不清楚時,迷茫時,內心有沒有特別渴望此時能有一個年長的朋友或者長輩、高人給我們交流、提點下呢?
對我而言,原來幾乎所有的決定都是我自己摸索出來了,所以這種感受很深。
在這次城市選擇問題上:和老大交流了兩次,還有秀燕姐的長談,以及V先生提供的建議。
當大家已經給出了很好的建議、以及建議背后的假設和理由時,我為什么還不能堅定的接受他們的建議呢?為什么腦袋里有這么多的沖突點呢?側面也說明了我的限定性信念和對沉沒成本放不下的執念太深了。
但重點是當我突然在那一瞬間意識到這個問題時,真的是很吃驚的,腦袋一下子就清醒了。然后馬上就做了留下來的決定。因為這些明明都是自己苦苦尋求的,為什么真的到來了,自己卻又各種的無法接受呢?只因和自己原來的決策不一致嗎?放下自己的無知和固執把!先把決定確定下來,然后再考慮小我的情緒。
這個也是這次感觸很深的一次覺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少掉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