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思考事物根本屬性的時候,一共有兩種作出假設的方法:求同求異法和先歸納后抽象法。
方法一:求同求異法
不知你是否曾經想過“什么是愛情”這個問題。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伯特·斯滕伯格是這樣思考的:
他提出了愛情三角理論,即愛情是激情、親密和承諾的結合。其中,激情是愛情中的性欲成分,指情緒上的著迷;親密指在愛情關系中的溫暖體驗;承諾指對維持關系的決定。
實際上,愛情中的“激情”,正是愛情與親情、友情的不同之處;愛情中的親密,正是愛情與友情的相似之處;而愛情中的承諾,則是愛情與親情的相似之處。
可以說,斯滕伯格對于愛情根本屬性的定義,正是基于他對愛情、親情、友情三者不同之處與相似之處進行的比較。
于是,愛情就被分為了七種類型。 比如,“喜歡式愛情”說的是只有親密的愛情,兩人在一起雖然感覺很舒服,但總覺得缺少激情,也不一定愿意廝守終生,因為缺少了激情和承諾,正如友情;再比如,“空洞的愛”說的是只有承諾的愛情,它缺少了親密關系和激情,此類愛情看上去似乎豐滿,卻缺少必要的內容;而完美的愛情就是激情、親密關系和承諾的結合,它融合了愛情獨有的激情以及與友情、親情相似的親密關系與承諾。
可以看到,斯滕伯格的整個思考過程正是運用了求同求異法——將愛情和與之相似的友情、親情進行比較,比較其相似之處與不同之處,然后得出“愛情是什么”的結論。 可是,為什么運用求同求異法就能洞悉事物的根本屬性呢? 其實,求同求異法與亞里士多德“下定義”的方法是相通的。
亞里士多德說:什么是定義?定義就是屬加上種差。屬是什么?屬就是這個事物與其他同類事物的相似之處。 種差是什么?種差就是這個事物與其他事物的不同之處。 所以,從本質上來說,前者說的是“求同”,后者說的正是“求異”。
亞里士多德對“人”下的一個經典定義就是“理性的動物”。在這個定義里,“動物”是人的“屬”,這一思考過程就是“求同”。而“人”與其他動物相比,又有著不同的特性,最根本的特性就是“理性”。“理性”就是種差,而尋找種差的過程就是“求異”。這就是“求同求異法”的具體應用。
方法二:先歸納后抽象法
思考事物根本屬性的第二種假設方法是先歸納后抽象法。 什么是先歸納后抽象法?顧名思義,就是先進行歸納,再進行抽象和概括的推理方法。 什么是歸納?歸納是一種從個別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比如,科學家發現金能導電、銀能導電、銅能導電、鐵能導電、錫能導電,于是,科學家就推理出一切金屬都導電的結論。這就是歸納推理。 再比如,你發現銳角三角形的面積是底乘高的一半,直角三角形的面積是底乘高的一半,然后又發現,鈍角三角形的面積也是底乘高的一半。于是,你就推理出:三角形的面積都等于底乘高的一半。這也是歸納推理。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歸納推理的前提與結論之間并無必然聯系,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可能性的關系。所以,要想檢驗一個歸納推理的結論是否正確,逐一檢驗特定范圍內的所有情況就是最可靠的方法。
在有些情況下,也許我們可以逐一驗證。可是,若想驗證“世界上的天鵝都是白天鵝”這個歸納推理出的結論是否正確,就得把天底下所有的天鵝都走訪一遍,看看它們是不是都是白色的。這就太費力氣了。
所以,歸納推理是由部分代替整體的推理,選取的樣本越多,得出的結論就越可能準確。一旦發現一個矛盾,這個歸納推理的結論就得進行修正。比如,人們原本已經得出了“世界上的天鵝都是白天鵝”這個結論,后來人們又發現了一只黑天鵝,這個結論就被打破了。 所以,只要樣本足夠大,操作足夠科學,通過歸納得出的結論就不會有太大的偏差。即便如此,歸納法也只能得出概率性的趨勢,而不是必然的結論。 雖然歸納推理無法提供必然性結論,但它卻是一切科學的基礎。
僅有歸納推理還不夠,因為我們對事物根本屬性的定義、類比或比方都是非常簡潔明了的,而歸納推理得出的結論有時會有點長,有時會有些具象。這時,就需要“抽象”這一有力武器了。 什么是抽象?抽象是指從眾多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質性特征的思考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