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夢
本想著一生無求,少點紛爭,無欲無求。
然而,人生在世,卻成了奢求。
誰不是在人前人后,活在人言中。
靜靜在哪里,不知道。
流言蜚語
在大陽山待了兩個月,享受到了片刻的鄉間田野的寧靜,剛適應了沒多久,這才剛回大神山沒有兩天,正確來說是一天半的時間,就有一些不友好的議論而且直接被點名地流進了耳朵。
雖說不是當面議論,只是在旁邊光明正大地“被”聽到而已。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該進耳朵的還是會“被”進入的。
聽到“生活費”這樣的“新鮮詞”,不得不自己嘮嘮叨一翻。
“生活費”
從記事開始,我們家就一直是省吃儉用地為我們姐妹供書教學,父母也一直為我們灌輸著生活不容易的觀念。我也一直很認同,長大后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父母確實很不容易,一生清苦。
在大學三年級最后一個月的時候,拿到了助學獎學金1000元,自己“掙”來的第一桶金,一分不少地交給了母親。自從那個月以后,每個月1000元的“家用”帶回家,那時候的工資是1800。
到后來的3000就給1500,漲到4000-5000的時候就給2000。出來工作七八年的時光,平時的開銷和外出游玩,基本每個月都月光光,卻也是活得自在。
這些年頭,就這樣一直給“家用”。家用,在我的理解就是幫補一下家里費用,盡個人之力,幫補一下家庭,不讓父母那么辛苦。那僅僅是一份心意,一份盡子女應該盡的本分,盡自己的一點孝道。
像我這樣給的小小的“家用”,怎么給,都比不上父母養育我們一生的費用。據專家們粗略算過一筆賬,從呱呱落地到大學畢業的養育基本費用最少50萬。是的,僅僅是基本,還不包括培訓班等額外花銷,如果還是兩個娃的家庭的話,那么,每個家庭都是百萬家庭一點都不是虛言。
計算在心不在錢
這樣算下來,每個月該給多少的“家用”才合適?
我數學不好,從來沒有算過,也沒有打算去算。
我只知道,以我現在的能力,給多少都是不夠的。
我只知道,我可以給多少我就給多少。
我只知道,哪怕我們給不了的時候,父母反倒會給錢我們用,怕我們過的不好。
我只知道,父母向我們要“生活費”的時候,要的不是錢,而是關心。
真正愛自己孩子的父母從來不會和自己孩子“計較”。
當父母向你“要”錢,不要手指向外,別的兄弟有沒有給、給多少,給多少才公平……而是要問自己,為什么父母要向你“要”,而不是向別的兄弟姐妹“要”。
做好自己,問心無愧,足矣。
黃斯萍
教育培訓行業從業者
一直在生涯教練的路上,不離不棄
座右銘:成就他人,方能成就自己!
可提供資源:個人天賦優勢測評
微信號:153893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