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師傅轉發(fā)給我下面一段話,讀來很是喜歡 ,特轉發(fā)出來,記錄一下,以供大家分享,望也能從中悟出些許道理。文如下……
?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
?在杭州靈隱寺中有這樣一副對聯(lián):“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這副對聯(lián)語言樸素直白,卻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明末清初的碩學鴻儒李密庵寫有一首《半半歌》:“看破浮塵過半,半字受用無邊。半中歲月盡悠閑,半里乾坤寬展……”全詩出現(xiàn)了40多個“半”字,句句在理,如同“半稱心”一般,奉勸世人活得從容、大度、豁達。
林語堂十分欣賞李密庵用生花妙筆在其《半半歌》里所描繪出的那種知足常樂、隨遇而安、自然舒適的生活態(tài)度,認為這是“中國人所發(fā)現(xiàn)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
晚清“第一中興名臣”曾國藩可謂深諳此道。他常誦的格言是“盛世常作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修德不求報,為文不求傳”,常求的境界是“花未全開月未圓”,并將自己的書房取名為“求闕齋”,意在持滿戒溢,知足自省。
他在平定太平天國、位及人臣、功勛顯赫時,毅然自裁湘軍,功成身退。既保全了自己,又消除了朝廷的顧慮,最終為自己謀得了握有實權的兩江總督一職。在55歲時,他上疏請求解除一切職務,注銷爵位,提前退休,在宦海沉浮、毀譽參半中成就了自己的千古英名。
現(xiàn)實生活中,人人都希望萬事如意,其實,這只不過是人們的美好祝福,而凡事只求“半稱心”的人,往往容易求得幸福和快樂。如果事事都求完美,都要求稱心如意,那只能使自己陷入痛苦與無奈之中。
凡事只求半稱心,因為上蒼不會讓所有的幸福和快樂都集中到一個人身上。
楊絳說:“得到了愛情未必擁有金錢;獲得了金錢未必能擁有快樂;擁有快樂又未必能享受到健康,即便是擁有健康,也未必一切如愿以償。”這段話恰恰是對“半稱心”的概括和總結,富含人生哲理。
“半”字之道,寓意深邃。細細品琢,耐人尋味。酒半酣美,花半吐媚。半即適度,適度為美。智者悟之,益增其慧;愚者效顰,更添其味。
凡事只求“半稱心”,尤其是已到遲暮之年的老年人,更應該把瑣事看淡,眼界放遠,心平氣和地追求“半稱心”的生活。因為追求“半稱心”的生活,不是無奈和消極,而是一種豁達和智慧。
666666666666666
讀過此文之后,竟然有種莫名的失落和無奈感。突然想起一句話:人生怎能事事都如意,只求無愧我心。真正的完美是不存在的,完美,完美,完了,才能美。半,既是一種謙卑的心態(tài),又是一種無所求亦有所求的自然狀態(tài)。豈不正和了諸多種種提到的“中庸”、“度”的狀態(tài)?和和為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