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節課中,有講到每個人都具有分身的能力,一個人可以分身為“小我”、“理性我”。
“小我”:負責感性方面的,有著趨利避害的習性,但它沒有對錯之分;
“理性我”:可以跳出事件本身,以第三者的視角來看待事情;
1.“小我”的五種喜好:
自我強化
推卸責任
逃避現實
簡化思考
自我放棄
舉例說明:
自我強化:“小我”有著趨利避害的習性,所以在面對一些事情時,總會有著推卸責任、逃避現實、簡化思考、自我放棄的想法,并為了不讓“小我”受傷害,不斷強化。
推卸責任:明明是自己該承擔的事,卻推給其他的人/環境。
逃避現實:總是用假設性的想法來掩蓋事實。
比如:如果今天早上不下雨,我就不會遲到了。
簡化思考:思考是一件耗費能量的事,不能用簡化的方式來應對,但是,“小我”覺得思考耗費能量,就會簡化思考。
比如:這件事不就是這樣嗎?
你不用說了,反正就這樣?
這個課我不用聽,不就講溝通么?
簡化思考讓“小我”只要在承受壓力時,就會想著逃跑,從而使得整個人封閉起來,沒辦法去思考事情的真正本質。
因思考方式的不同,在面對事情時便有兩種不同的模式:
天堂模式:經常性的簡化思考,人就會回歸天堂模式,從而逃避實際生活中面對的事情。
荒野模式:在面對不同的事情時,任何觸發條件發生改變,便可轉化不同的方法去應對。
在簡化思考這里,自己感觸挺大的,因為我一直秉承著簡單、隨意的生活,所以我在看待事情時,總會用簡化思考的方式去看待,一直不知道,這是“小我”在主宰自己。
自我放棄:類似于破罐子破摔的做法,有時也因為自身的局限性,去否定自己。
比如:畢業幾年了,重新拾起英語應該不行吧!
2.“小我”慣用的語言列表
自我強化
我做不到...... 、 我沒辦法...... 、 我不能...... 、最近好倒霉,你要是我,你也會這樣。
推卸責任
都怪...... 、我沒有...... 、 要不是他...... 都是命啊
逃避現實
如果/要是......就......簡化思考反正....... 、大約...... 、不就是......
自我放棄
我就是.......
看到“小我”慣用的語言列表,我才恍然發現,自己經常無意識都在說這些話!!!
如果不想再讓“小我”主宰以后的自己,那就需要去做改變,只要你下定決定去改變、去成長,所以的困難都會為你讓路。但是,當你不想成長的時候,無數個借口在等著你。
3.怎么去改變?首先,就從語言上
佛家有言:“口吐蓮花”,不要瞎說話、隨便亂說話,容易形成自證預言。
語言具有構建作用,這種效應叫做“思維鎖定效應”,當你說出話時,它就會構建你。
例如:我經常對自己說:"我是一個積極主動的人"。這種語言就會反復構建,讓其成為一個積極主動的人。
4.語言的重要性
如果不能察覺到語言
↓
語言就會不斷讓“小我”強大,你就沒辦法做到積極主動(在刺激與回應之間的選擇權)
↓
你就會一直停留在舒適區,沒辦法進入到學習區
↓
當你遇困難時,你第一個想做的不是去面對、去成長,而是去逃避、去自我限定。
↓
這樣,你就不能做到積極主動,最終不能成長
↓
久而久之,你依舊持續的弱小,持續的自怨自艾,持續被他人超越,持續的陷入各種各樣的的外部決定論、宿命論。
比如:我的人生就這樣;我生來基因就不好;社會環境讓我沒有辦法等等。
5.自我察覺表
意識到語言的重要性,怎么構建積極主動的語言呢?怎么避免讓“小我”主宰我們呢?接下來,工具來了……
具體步驟如下:
(1)發現“小我”的具體事項寫下來;
(2)“小我”在沒有選擇權的情況下,會在刺激的情況下直接作出反應;
(3)在事情發生后,再進行一次復盤,刺激是什么?回應又是什么?
(4)先寫下來,然后站在“任何事情都有三種以上的解決方案時”,如果刺激再次發生,這次可以選擇哪種解決方案。
說了這么多,最重要的執行,積極主動從自我覺察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