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有個比較熱門的概念,叫行為設計學。它的含義,是說使用一些心理學的小技巧去設計一個什么東西,從而去引導對象的行為。這個概念源于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理查德·泰勒的著作Nudge,中文名叫《助推》。
書中舉的例子現在已為大家熟知:
1. 美國人存退休金的比例很低,但如果發工資時把默認選項設定為存一定比例的退休金,誰不想存得單獨提出來,那么存錢的比例就會大大上升;
2. 學生食堂里把蘋果之類的健康食品放在容易拿到的地方,把薯條之類不健康食品放在不容易拿到的地方,人們就會更多地吃健康食品。
有了行為設計這個理念,我們發現生活中被設計或設計別人的例子俯拾皆是,特別是在公共政策和商業營銷領域:
如果想在微信群里獲得更多關注,可以取一個特別的名字,換一個醒目的頭像,發一些與眾不同的觀點或表情,甚至適時地發上幾個紅包都是不錯的辦法。
自2012年中秋國家推出節假日高速公路免費通行以來,周邊城市自駕游逐漸成為熱門,不少旅游景點不斷刷新歷史日旅游人數記錄,汽車行業整體也保持穩步增長。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具備行為設計學理念的公共政策。
商業領域,行為設計學的歷年更是被逐利的商家運用地如火純青。為了營造消費氛圍,他們不但引入“情人節”、“圣誕節”等西方節日,甚至創造了一個“雙11”來引導民眾的消費習慣。
看了這么多例子,對行為設計學是什么你應該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偟膩砜?,行為設計學就是通過一項安排或一個表演,為對象設計一個場景或一種體驗,從而實現設計者的一個目標。換句話說,其實就是套路,而且是一種“四兩撥千斤”的套路。
要想掌握這種套路,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是明確一個具體的目標,目標是行動的指南,是之后一切工作的起點。一個合理而清晰的目標有助于設計者快速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以出口貿易險保單設計為例,在爭議解決方式的選擇上,我們首先要對不同解決方式進行深入的研究,在明確各種方式的優缺點之后,明確其中一個選項作為我們后續設計的目標。
二是從細節入手,行為設計的關鍵在于對細節的把握,重在通過一些小技巧、小手段來引導對象的行為,它既不是強迫,也不需要很大的代價,卻可以產生很好的效果。比如,我們把最推薦保戶選擇的選項擺在最前面,對最希望保戶關注的內容進行加黑處理等都符合行為設計學的理念。
三是給對象好的體驗。行為設計學很好用,但我們不能濫用。即使你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如果總拿套路來設計別人,時間一長,難免會給人不真誠的感覺。那怎么把握呢?關鍵就在于有沒有給對象好的體驗。當我們沉淪在一輪又一輪難以抗拒的降價促銷中時,或者陷入一個又一個精彩絕倫的游戲中時,稍加觀察便能發現,真正叫我們欲罷不能的是商家為我們營造的種種美好體驗。你明知它是套路,卻仍難以自拔。
總的來說,行為設計學是一門可以改變他人行為的學科,是一門可以讓人上癮的學科,是一門會讓人喪失理性的學科,想想真的“細思極恐”啊!
難怪有句話說:“城市套路深,我想回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