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六運助作為六團隊中為數不多的單身狗,一提起結婚這個話題,只能默默躲在墻角流淚。懊惱自己一直沒遇到喜歡的人,卻一轉眼已經到了要結婚的年紀。
于是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六運助下定決心開始相親……
抱著碰運氣的想法,我進了好幾個相親群,發現群里的男男女女一上來就介紹自己的家庭情況和經濟情況,并且互相詢問存款和學歷。
也有覺得條件互相符合,私下約了見面的??墒恰该婊沟臅r候你能夠明顯地感受到,雙方的目光里都帶有審視,我們都想要對對方進行一個綜合估值,再決定要不要進一步接觸。
相親真是一場「酷刑」,不像是談戀愛,也不像是互相探索著要開始一段關系,更像是菜市場里決定以物易物的交換者在互相打量和評估。
一想到那么多男男女女(包括我自己)都要在這樣的過程中,挑選一個條件合適且看起來順眼的對象結婚,我就不免感到心酸和難受。
所以我們到底要不要在結婚標準上妥協,選擇一個合適的,但沒那么喜歡的人結婚呢?
今天我們就試著把這件事談清楚。那么話不多說,開整!
人們為什么需要結婚?
首先我們先來說說婚姻是什么。在社會學家看來,婚姻的特點包括:
婚姻基礎是男女雙方以愛情為結合基礎的事實;
婚姻目的是實現夫妻關系的持久性;
婚姻所應具備條件是法律及社會的認可;
婚姻前提是夫妻雙方應共同承擔的義務和履行的權利。
現階段我國對婚姻的定義是由男女各一人的個體構建而成的持久關系,這種關系基于相同的生活目標和生活理念,已得到法律和社會的認可。
了解了婚姻的含義,除了因為愛情還有什么是讓我們決定步入婚姻的呢?
個人需要
我想,有一部分單身的人,并不是「主動」單身的,他們不是不想進入婚姻,而是還在找那個可以一起進入婚姻的人。
像我,就曾無數次想要告別單身,有時候甚至會想,不如將就一下,畢竟時間久了一個人的確有點孤獨……年紀大了后就會覺得好的婚姻實際上是一種人生裝備升級。
(當然我們在這里不排除還有一部分人是獨身主義,沒有結婚的需求。)
社會壓力
雖然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注重自我,但目前的社會歸根結底還是一個普婚社會,所以那些選擇不結婚的一小部分人就必須承擔各方面的社會壓力。
尤其是女性還存在「最佳生育年齡」,很多專家認為女性最佳的受孕年齡是23~30歲,如果過了35歲懷孕就需要承擔更多的風險。
但六層樓老師之前也和大家說過,每個人的最佳生育年齡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應該是綜合考量各方面的因素再決定生育年齡。
不過在傳統觀念里,女性一旦超過了30歲還是會在婚戀市場上「大打折扣」。如果你到了年紀還沒有結婚,那么在大部分的人眼里,你就是失敗的。
很多人扛不住社會的普遍觀念「到了年齡你就該結婚了」,于是就匆匆地相親、結了婚。
父母認為你需要結婚
被父母催婚是當代年輕人共通的痛,每一次都像接受一場拷問。
這歸根結底是我們和父母的觀念不同,在我們父輩的眼里,婚姻是一種責任,一種傳承。
我之前也和我媽認真聊過這件事情。媽媽說,她希望我身邊有個人能夠陪著我,互相照顧。但她也不會催我,希望我能夠找一個自己喜歡的、條件合適的人結婚。
然后她……轉頭就給我介紹了個對象。
所以結婚的理由那么多,在沒有遇到我們的理想型前到底要不要找一個合適不討厭的人湊合過呢?
那些降低自己的標準結婚的人
這件事情還真得分情況討論,我給大家講幾個故事吧。
故事一
第一個故事的主角是我的大表姑。她當年是一個濃眉大眼的小姑娘,談了一個帥哥男朋友,但帥哥家庭條件不好。我大表姑的爸媽逼著大表姑和帥哥分手,還讓她去相親,認識了我大姑父。
我大姑父矮矮胖胖,有穩定工作,收入不錯,家就在縣城,還有一套房子。他們結婚以后,家里十次飯有九次都是大姑父做的,每次大表姑生氣找大姑父吵架,大姑父也只是笑笑。
我們都說大姑父是模范好男人,被大表姑遇見了。
不過老實說,雖然在外人眼里我大表姑十分幸運遇見了我大姑父,但我不知道,大表姑她自己是否真的感到幸福,我也不知道如果她當年堅守自己的意愿嫁給了那個她喜歡的人,又會過得怎么樣。當然,這一切我們都不得而知。
故事二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我好基友的同事,在某二線城市當老師。我們暫且就叫她小花,叫她老公阿毛吧。
小花和阿毛是在一個飯局上認識的,阿毛家條件不錯,隨后便對小花展開了猛烈的追求。
小花的爸爸媽媽一心想要小花和阿毛盡快結婚,小花想著自己這么多年談過這么多戀愛,不少轟轟烈烈的最后也都化為虛無,自己可能真的遇不到自己的理想型了,不如找一個條件不錯的湊合過算了。于是她答應了阿毛的求婚。
婚禮辦得很風光,男方家給了很多彩禮錢。
結婚后,阿毛會在和小花因為一些生活中的小事爭吵的時候,對小花大打出手。有一次喝醉了酒回來,小花又抱怨了幾句,阿毛直接拿起鞋柜上的鞋朝小花扔,還好沒有砸中……
小花感到很迷茫,想離婚,但又不知道離婚之后怎么辦,不離婚這日子簡直沒法過。
我想,也許不少匆匆進入婚姻里的人都會經歷這種情況,因為沒有愛,以及沒有足夠的相處和了解,以至于結婚后才發現對方其實和婚前判若兩人。
故事三
第三個故事的主角是我表姐。我姐長得不差,但因為性格內斂安靜,不喜歡社交,所以到了27歲還沒有談對象。她和老公是經人介紹認識的,兩個人學歷相當,相處起來沒有什么大問題,于是就結婚了。
我姐夫是一個事業心很重的人,一心撲在工作上,沒有太多的精力關心家庭。兩個人經常會因為一些生活瑣事吵架,但吵到最后總是以沉默告終。
我姐和我說起,有一天晚上她突然頭很疼,便早早地上了床。我姐夫回來的時候已經很晚了,一摸她的額頭,是滾燙的。她說她忘不了姐夫當時看著她時那焦急擔憂的神情,雖然第二天還要上班,姐夫還是陪她去醫院輸液到凌晨兩點。
雖然沒有熱烈的喜歡,但是他們在每天的生活點滴中逐漸習慣了對彼此的依賴,在相互包容和忍讓中造就了對彼此的羈絆。
兩個人的責任感讓他們維系著婚姻,日子就這樣平淡地過著。
我想,這可能是大部分在自己原先的結婚標準上妥協的人的婚姻現狀吧。
如果你選擇堅守
想必通過上面三個故事,大家也能感受到,維系一段婚姻最關鍵的除了愛情,還有兩個人的用心經營。時間久了,羈絆多了,就算是最開始沒有那么喜歡的兩個人也會產生感情。
可是,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兩個人之所以結婚,難道不是因為愛情嗎?從什么時候開始,合適成為了結婚的理由呢?
當然,也依舊有一些人相信著「沒有該結婚的年紀,只有該結婚的愛情」,在眾人的眼光之下勇敢地單著、尋找著。
我有一個大學學姐,畢業后工作沒幾個月就辭職了,只身一人跑去騎行川藏線,之后她就一直過著旅居的生活,現在在國外開了個小客棧,然后一直都是單身的狀態……
我曾經因為結婚這件事情迷茫的時候,去找她開導,我至今還記得她當時說的那段話:
「關于『到了要結婚的年紀到底要不要找一個人湊合結婚』這件事情,其實我已經反復考慮過了,就像我爸爸媽媽在電話里問我,什么時候回家找一個穩定的工作一樣,這些問題都曾讓我焦慮和迷茫。
但是我很快想到,每次在我想要做自己的時候,總是會有人站出來反對,可是當我已經做好了為后果負責的準備的時候,這些都成了一些不重要的聲音。而且我一想到我愛的那個人還沒有出現,我就對未來充滿期待。」
是的,當我已經做好了承擔任何后果的準備的時候,一切又有什么關系呢?
有人主動單著,因為還在尋找,還在期待,或者說已經決定了要一個人生活;有人被動單著,不是不渴望愛情和婚姻,而是喜歡的人不喜歡自己,或是所托非良人;有人主動選擇婚姻,因為遇見了愛情,渴望家庭和穩定,渴望陪伴和分享生命;也有人被動選擇婚姻,因為親友的催促,或是擔心世俗的目光。
總而言之,你有很多選擇,不論你選擇了哪一種,那都是你的選擇,選擇之后,為后果負責就好。
完
寫完這篇文章后,我意識到,婚姻對每個人的意義都不一樣:在有的人那兒,婚姻是愛情到了一定程度以后自然而然的選擇,是維系感情的穩固保障,是承諾,是愛,是家;在有的人那兒,婚姻只是一種形式,一種束縛,和逃避的出口;在有的人那兒,婚姻是責任,是堡壘,是必然的選擇。
對婚姻的不同理解會讓你面對婚姻時有不同的選擇。
到了社會約定俗成的結婚年齡還單身的話,可能多少都會有點焦慮和迷茫吧?
但我希望你無論做什么選擇,都是你反復考慮過后的結果。
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幸福啊。
還有,別忘了點?在看?和分享,也算是給六運助脫單助力了。
早安,我愛這個世界。
參考文獻
[1]薛燁. 當代中國婚姻責任研究[D]. 河北經貿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