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都是社會是個大染缸,在一進一出間,你已經變了顏色,再也沒有了從前的潔白,也找不回了從前的自己。
讀書亦是如此,我身邊有一群年輕的從業者,他們從事著各種各樣基礎勞動,在我和他們聊天時,我都會問上一句:你還這么年輕,為何不回去學點知識或技能再出來呢?
有一些人笑著說:就是讀不進才出來的呀!
或者是無奈地說:在社會這么久了,心都變了,有曾試著去學一點東西,但就是學不進去。
倒是因為家里窮,沒錢讀書這種回答沒有聽見過,畢竟現在這個社會,一個真正想讀書的人,貧窮已經不再是借口了。
就作者個人認為,在社會中讀書,在社會中成長,其實是比在學校中更有效率的,也更為合適一些。
這就是所謂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看清了這個社會的一部分,可以讓你更加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你就可以選擇些什么,而學校里是沒得選的,他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合適自己的是什么。
? 2
那為什么你在社會中,這些書本上的知識,這些技能,你就學不進去了呢?
難道學會了寫著字的人,回過頭來學拼音就更難了嗎?反而讓你學不會了?
或許只是你為了讓自己更加舒適一些,尋找的借口罷了,畢竟比起讀書來,玩吃雞和看電影你會更加傾向后者多一些。
自然而然的,你的身體就會遵從你內心,選擇你更傾向的方向,拿起了手機,選擇性地玩起了游戲,而放棄了好難好難的書本。
或許你總會覺得自己一天都很滿,上班下班,吃飯睡覺,吃雞看電影,刷一下朋友圈,出去溜達溜達,根本沒時間學習。
但你怎么就不總結一下,時間都去那里了呢?作者也總是這樣問著自己,又看了一看別人。
作者發現,其實讀書的人也有時間出去逛,也有時間刷朋友圈,時間就像是海綿,擠擠就有了。
古時候有高僧鬧市悟道成佛,現有書生書山尋徑,只要心中有海,那里都是太平洋,只要心中想讀書,另一個有趣的世界將為你打開。
作者在酒吧中寫的這篇感想,這篇感想出于酒吧中。
我是一個認真學習的后來者,一個認認真真寫作的撰稿人,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你點一下關注,如果你不喜歡我的觀點,請在屏幕下方留言。
作者:我在陽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