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姑娘陪男友回農村過年,看到第一頓飯立馬后悔分手的這件事,已經在網上被熱議了一星期了,之所以能夠掛在頭條持續不斷地被寫手們通過各種層面進行剖析,是因為它確實反映了當今中國面臨的貧富兩極分化更加嚴重的局面,其實也是很多農村的孩子正在面臨或者將會面臨的尷尬。
從小在城里長大的孩子是無法體會偏遠山區的窮困的,并且那種窮困帶著難以翻身的壓抑感。而農村里長大的孩子拼了命地考大學、在城市扎根,無非也是想走出父輩們的圈子,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我是農村的孩子。我生活的農村并沒有那個男孩子所在的農村那么困窘,至少比他的家庭要好上幾倍。但是我覺得他從小經歷地應該跟我差不多。從上小學的第一天起,父輩們就教導我要好好學習,長大以后考大學,父輩眼里的大學除了清華就是北大,所以常常親戚鄰居們見到我就會說:“長大以后考北大清華啊!”那時候我只知道這兩所大學都在北京,而北京就成了我最向往的地方了。我最后考上了大學,但不在北京。現在也工作了,也不在北京。2010年我畢業出來的時候,北京房價已經在飆升了。
在我們農村里,學習好得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父母會寄予很大的期望;而學習不好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一般上完初中就輟學了,高中的學費對于農村普通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銷。能夠供出一個大學生的家庭,等孩子上完大學,家中也基本沒多少積蓄了。父母便把希望又放在孩子的工作上,希望孩子上出大學以后能夠賺大錢,出人頭地。但是,現實是殘酷的。我們這一代,上完大學找到好工作的年輕人并不多。因為他們沒有背景、沒有有權有勢的父母。別跟我逼叨叨說是他們不夠努力不夠優秀之類的屁話,我知道通過自己的辛苦汗水換來好工作的農村孩子也有,但本身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的起點與平臺就不同,而這就是現實。
在我們村里有一個大學生,僅有的幾個大學生之一,當時學得專業是數學專業。報志愿的時候沒有人指導他選擇什么樣的專業更好,電腦也還不是那么的普及,農村信息和資源極度匱乏,只因為自己喜歡數學這個學科,便選擇了數學這個專業。所有人的想法都是,只要上了大學就有出路了。結果,大學四年以后,畢業的時候,數學這個學科已經爛大街,數學專業的大學生很多都無法靠自己的專業走向自己的理想。而他,因家庭無法繼續支付昂貴的學費,只好在縣城找了個教師的工作,也算給了父母一個交代。
很多農村孩子在找工作上面處于一個搞不成低不就的尷尬狀態。
記得高三畢業的時候,我們同班同學中學習成績不太好的同學,家里只要富裕點的,都讓自己的孩子出國留學了。而那時的我們還依然傻傻地以為自己是正兒八經靠自己的實力考上的大學,自以為比他們好很多。殊不知,四年后,當他們留學回來,同我們站在同一個機會面前的時候,他們“海龜”的身份已經比我們有了優勢。大學畢業之后出國留學的就更多了,能去留學的往往是家庭條件很不錯的城市孩子。
故事中的那個男孩子能夠在上海工作,應該也算是優秀的了,可他的愛情還是經不住現實的考驗。他應該是積極向上的,他應該是更能吃苦的,他應該具備成為優秀人才的很多特質。可是,他卻因自己的出身,可能不能很快地在職場中謀得自己的一個位置,可能需要付出很多很多的努力。也許故事會有另一個結果,上海女孩跟他在一起了,但是,他又要花費多少心力才能真正地與女孩平起平坐?
曾經有一篇文章《寒門再難出貴子》,還有一篇叫《我奮斗了18年才能和你在一起喝咖啡》,這些都不只是熱文,這就是中國的現實。很多農村的年輕人在大中城市貢獻著自己的才華和智慧,而大中城市什么時候能真正接納他們成為其中的一員?或者大中城市的資源能真正地分享給農村一些嗎?
“先富帶動后富。”先富的富起來了,那說好的后富呢?
什么文化的沖突,什么貧富的差距。
首先,請城市的人不要帶著有色眼鏡看待我們農村人。請尊重一個農村人的努力,也請尊重一個農村人的無奈。我們無法選擇在哪里出生,但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和愛情。
如何使農村富裕起來,不是簡簡單單幾句評論就可以解決的。國家政府是不是也要考慮一下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