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濕氣是“萬病之源”,而我們的身體上分布著許多能夠祛濕的“小開關”——特定穴位,通過正確按揉這些穴位,就能幫助身體排出濕氣,恢復健康活力。
1.足三里穴——健脾祛濕第一穴
位于小腿外側,膝蓋下方約四橫指(約3寸)處,脛骨前緣外側一橫指。
刺激足三里具有健脾和胃、祛濕消腫的雙重作用,能從根本上改善濕氣問題。
可以采取坐姿,用拇指指腹垂直用力點按穴位,頻率保持在每分鐘60 - 80次,每天按揉2-3次,每次3 - 5分鐘。艾灸效果更佳,可距離皮膚2 - 3厘米施灸15 - 20分鐘。
2. 陰陵泉穴——利水滲濕關鍵穴
位于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水濕”,刺激此穴能促進脾的運化功能,加速水濕代謝,特別適合濕氣重導致的水腫、小便不利等問題。
可以采取坐姿,用拇指指腹按壓穴位,其余四指輕附小腿外側輔助固定。力度由輕漸重,以酸麻脹感為宜,每次3 - 5分鐘,早晚各一次。
3. 豐隆穴——化痰祛濕特效穴
位于小腿外側,外踝尖上8寸(約兩個四橫指加一掌寬),距脛骨前緣二橫指。
中醫講“脾為生痰之源”,脾胃運化失常時,水濕停滯易凝聚成痰濕。刺激豐隆穴能增強脾胃對水濕的運化,使停滯水濕化為津液被身體利用,特別適合痰濕體質(肥胖、痰多、舌苔厚膩)者。
可以先用拇指點按穴位30秒至有明顯酸脹感,再順時針按揉2 - 3分鐘,每日早晚各一次。
4. 三陰交穴——調肝脾腎祛濕穴
位于小腿內側,內踝尖上3寸(約四橫指),脛骨內側緣后方。
作為肝、脾、腎三經的交會穴,三陰交既能健脾祛濕,又能調理氣血,特別適合女性濕氣重導致的月經不調、水腫等問題。
可以用拇指指腹按壓穴位,配合輕柔打圈,按摩3 - 5分鐘,每日2 - 3次。
5. 承山穴——膀胱經祛濕穴
位于小腿后面正中,腓腸肌肌腹下出現的尖角凹陷處。
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刺激承山穴能振奮膀胱經陽氣,促進濕氣排出,緩解小腿水腫。
可以采取站姿,用拇指或食指按揉對側穴位,力度適中,每次3 - 5分鐘,每日2 - 3次。
6. 曲池穴——清熱祛濕穴
位于屈肘時,肘橫紋外側端凹陷處。
按揉曲池穴能清熱祛濕,特別適合濕熱體質(皮膚長痘、濕疹、便秘)者。
可以用拇指指腹稍用力揉按穴位,每次2 - 3分鐘,每日2次。
7. 中脘穴——健脾胃祛濕穴
位于腹部正中線,肚臍上4寸(約五橫指)。
按揉中脘穴能調理脾胃功能,促進消化,減少濕濁內停。
將手掌心搓熱后對準穴位,順時針按摩3 - 5分鐘,每日2 - 3次。或艾灸10 - 15分鐘,效果更佳。
孕婦最好不要按揉穴位;嚴重濕氣問題建議咨詢專業中醫師。
記住,按揉穴位祛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貴在堅持。從今天開始,按摩起來吧,讓身體恢復清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