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孩子上不了高中?太夸張了吧?”
前兩天跟朋友說到孩子的學習,話還沒說兩句,朋友就說很焦慮。
自家孩子雖然在重點初中,壓力卻一直很大,排名一直靠后,找老師補了課也沒明顯效果。
我勸她別著急,才上初一,別這么早下結論,給孩子點適應時間,再說了孩子還在重點初中,能差到哪去呢?
她又驚訝又著急地看著我:
“你不知道現在我們市區的普通高中錄取率只有50%左右嗎?也就是說將近一半的孩子可能上不了普高,他的結局不是上哪所高中,而是很有可能去中專或職高!”
對這個數據感到驚訝的同時,我當時還是覺得這位朋友過度焦慮了,好歹是重點初中,不至于沒高中上吧?
我又追問了一下,現在的高中錄取這么激烈嗎?
這位姐姐告訴我:
“班主任在初一開學就跟家長強調,初中以后出路很嚴峻,現在全省甚至全國的普通高中錄取率都不高,一半的孩子可能上不了高中!”
我試圖去寬慰,“其實讀職高、中專未必就是失敗,未來對技術人才和藍領的需求會很旺盛。”
“你說的道理我都明白,可是我和他爸都是大學本科畢業,怎么能接受孩子去上中專、職高呢?”
學歷滑坡這件事,的確是個難以接受的現實。
全國來看,有將近一半的孩子上不了普高
確實,越來越多的數據正在“坐實”有一半的孩子可能上不了高中的現實。
雖然全國普通高中錄取率,在過去20年一直在緩慢升高,但到今天為止,普高的全國錄取率也才56%左右,接近一半的孩子可能進入不了普通高中!而且最近幾年一些省份的錄取率甚至有所降低。
說到接近一半孩子上不了普通高中,不少小學生家長可能還沒有一個明顯的感受,對比一下現在的大學(包括本科+大專)錄取率,會發現大學錄取率(80%+)遠高于普通高中錄取率(56%)。
即使對比本科錄取率,也幾乎和普通高中錄取率持平!
根據河南省教育廳公布的數據,2019年河南中考報名人數達141萬人,而全省普通高中招生人數只有73萬,也就是說將有68萬人上不了普通高中,普通高中的錄取率不到51%!
再看看往年的情況,省教育廳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
2016年-2019年河南的初中畢業生人數在逐年增長,普高錄取人數的比例卻沒有增長多少,2016年、2017年有53萬人上不了普高;2018年55萬;2019年68萬,到2020年很可能超過70萬人上不了普高。
今年深圳的公辦普通高中錄取率,已經從47%下降到45%!
前段時間,陜西寶雞發布了“中考復讀禁令”,禁止公立中學、民辦初中、普通高中、校外培訓機構招收初三復讀生,為的是確保普通高中和職高6:4的錄取任務圓滿完成。
湖北、廣西、江蘇等省市也在確保6:4的普職比。
甚至有專家說:“普職比大體相當是國家政策。技術工人沒有了,是災難。”
也就是說,在政策越來越明確的情況下,孩子們上普通高中越來越難,必須有一半孩子去學上職高或中專。
關于分流, 中國父母在焦慮什么?
對于普通父母而言,有誰會希望:
孩子還沒為夢想拼搏高考,就被分到職高里準備學一技之長。
另一方面,咱們的中等職業教育在管理和制度上相對都不是很成熟,聊起職高,很多家長提到的幾個高頻詞竟然是:戀愛、吊兒郎當、抽煙、打游戲……
父母之愛子,當為之計深遠,想到十幾歲的孩子,要在不那么“上進”的環境里“虛度”時光,哪位父母不心痛呢?
在成績面前,人人平等,這是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改變命運的重要一環。
不要用 "學數學有什么用,買菜又用不到"給自己數學渣找借口,雖然買菜時用不到,但它卻可以決定你在哪里買菜。
高考是人生最后一次不看臉的競爭。
沒有傘的孩子,不要站在原地等雨淋,而是要更加努力。越努力越幸運,若是起跑落后,那就用汗水換成績。
所謂成長,其實就是越來越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不再怨天尤人,而是學會了什么叫天道酬勤。我們要做的,就是無論起跑線在哪兒,無論自己落后多少,都要咬緊牙關,不管不顧勇敢向前,直到旭日東升,雨過天晴。
重視教育,是父母唯一的路
有句諺語說:“最痛苦的真相,也好過最甜蜜的謊言。”
早點明白教育形勢的殘酷,并不是壞事。至少,對父母怎么培養孩子,更有指導性。
正如那天群里聊天的媽媽們,很多媽媽都懊悔:
自己錯過了孩子小學前能力培養和潛能的開發的關鍵期,總覺得,孩子到小學再用力也不晚。
可事實上,小學一開始,孩子們就已經站到了起跑線上,接下來,已經是孩子們體力、耐力以及各種能力綜合比拼的時刻。
一部分孩子都已經跑開了,很多佛系和“靜待花開”的媽媽們,才開始期待孩子的各種潛能在小學形成。
我們不應期待孩子學前搶跑,在學前就積累很多知識,但重視孩子教育,注重孩子各種能力和潛能的開發,是非常有必要的。
孩子學前幾大能力:閱讀、思維、自理自立等能力的培養,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正如一位媽媽說:
“別人家孩子入學前已經自理自立、會獨立閱讀,上小學后就能用這些能力來輔助學習了,而你還在期待孩子進入小學后培養這些能力。”
孩子真正的起跑線,就在父母的觀念里。
而重視教育、重視孩子能力的培養,是很多普通孩子和父母,唯一的路。
無論孩子哪個年齡,處于同齡人中的何種水平,只有父母足夠重視,不放棄孩子,不放棄努力,孩子的人生才不至于被過早定型。
《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中說:“對于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賦。
孩子成為天才還是庸才,不是由天賦和遺傳決定的,而是由出生后的早期教育決定的。
身處變革時代,我們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重視教育,重視孩子,早點賦予孩子適應競爭的能力。
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在變化的時代,從容爭得一席之地,以不變應萬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