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是學生成長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因為中考成績將決定一個初中畢業生上普通高中還是職業高中。如果上普高三年后要選專業,上職高的話馬上就要選擇專業。只要面臨選擇就會引發思考,當學生開始面對“何去何從”的問題時,他們也就不得不從無憂無慮的孩童變成開始思考人生的少年。雖然大家都知道“適合的才是最好的”,但究竟怎樣才算適合?要為這些正處于有著自我突破的愿望又略帶迷茫的初中學生提供指導,給他們的人生一個大概的方向,需要從初中學生生涯規劃工作的特征和切入點等方面進行深入細致地探討。
一、初中階段開展生涯規劃的特征分析
要做好初中生涯規劃工作,首先要梳理分析初中階段學生對人生和職業的認知程度、認知特點、信息來源、限制因素等多個方面的特征。
1.對職業的認知由模糊變得清晰
如果問一個小學生,“你長大了要做什么工作?”大多數情況下得會到像這樣的回答:我想做科學家、教師、醫生、解放軍……但,基本相同的問題,如果去問一個比較成熟的高中生,他可能會回答:我想做像袁隆平那樣的水稻育種專家、我想做一名眼科醫生、我想研究材料科學、我想當高中生物學老師……而初中階段的學生,則處于這兩者之間——知道一點,但但知道得又不夠全面準確。初中階段的孩子會在老師、家長、同學、朋友、媒體(比如電視、電影、網絡)、書籍的影響下,對職業認知由一種模糊的輪廓而逐漸變得較為全面系統。
2.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很重要
一般而言,和孩子接觸最多的是家長,孩子最熟悉的職業往往也是家長從事的職業。比如,父母在軍隊工作的,孩子對軍人的工作內容和工作要求的就解得比較多;父母是教師的,孩子對教師的職業屬性了解得也就比較深入。家長的“朋友圈”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生涯規劃,比如在家庭聚會上交流的話題很多就與各自的工作有關。這些都是影響孩子“思考人生”的天然資源。
另一方面,家長的視野高度往往能影響孩子生命的高度。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有些地方還存在著這樣的情況,孩子初中畢業后就不繼續上學了。其實不論成績好差,是上普高還是上職高,繼續求學總能給孩子更多的知識儲備和技能培養,對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有作用。然而,這樣的家長對孩子接受教育的意義和價值連最起碼的認知都沒有,更不要去談科學有效地生涯規劃指導了。而有些家長則高瞻遠矚,積極為孩子的成長規劃提供幫助,并在經濟承受能力的范圍內為孩子成長提供一切支持——小到興趣培養、大到考研留學。
3.學習成績決定選擇的空間
實事求是地講,因為中考后的不同去向,初中生涯規劃必須建立在學習成績這個客觀的基礎上。畢竟當下的社會,科技迅猛發展,對勞動者知識文化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什么樣的崗位必須具備怎樣的專業知識。比如醫生、律師、工程師等,不是誰想去做都可以的,必須經歷系統嚴密的專業訓練。所以,面向初中學生的生涯規劃,離不開文化成績這個前提條件。將來適合走學術型道路的孩子,自然要往普通高中的方向努力,而達不到學術型要求的孩子和喜歡動手實踐的孩子則要往應用型人才的方向努力了。
二、初中階段開展生涯規劃的行動切入
站在初中學生個體的角度而言,生涯規劃可以簡要的歸納為幾個問題: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社會需要我做什么……站在學校教育的角度而言,就是幫助學生知道職業的門類、不同職業門類對人才的技能要求、不同職業人才的社會需求量、學生自身的性格特長等,進而在這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朝向適合自己的方向努力。
1.客觀的職業認知
初中三年,學校可以有計劃地幫助學生了解將來可以從事的職業。比如初中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接觸并能夠形成感性認識的職業門類——公務員、教師、律師、醫生、護士、主持人、作家、翻譯、會計、工程師、演員、模特、導游、司機、廚師、木工、瓦工、服務員、營業員等等。
一般而言,學生能夠知道這些職業是做什么的,比如醫生是治病的、司機是開車的、警察是破案的、廚師是燒菜的……而具體到醫生這個職業,在初中學生的心目中可能就是在門診看病、在病房查房、在手術室做手術,而至于醫生這個職業究竟有哪些具體的分類、要學習哪些學科、要做怎樣的研究可能就不是特別清楚了。
結合初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可以邀請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來校開展活動如專題講座;也可以帶領學生參觀不同行業的工作現場,如參觀生產車間、養殖基地、科研院所等。如果站在將來就業的角度,還需要讓學生大體了解社會對某一職業的未來需求,以幫助學生形成恰當的職業期待。
2.充分的自我了解
曾有人講,如果一個人工作的內容正好和他的興趣吻合,那么這個人在工作中一定是幸福的,這樣的人往往也容易獲得工作上的成功。所以,除非沒有選擇的余地,一個人在開展自己的生涯規劃時,既要認真了解職業門類也要好好分析自己的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等。舉些例子,色盲的人不能從事化學分析、近視的人不能報考飛行員、看到血就要暈的人大概當不了外科醫生、不喜歡兒童的人一定成為不了好的老師……
為什么要從反面來列舉這樣的例子呢?因為對學生而言,將來能從事什么工作、能做好什么工作,實際上是很難說的。但什么樣的身體條件、學習能力、性格特征一定不能做什么工作,倒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就比如享譽全球的華人偵探李昌鈺,十八歲那年考上了海洋大學,同時卻發現中央警官學校招生,學費全免且倒貼生活補助,將來工作也有保障,就選擇了后者。這成了他“神探”之路的起點,但在李昌鈺十八歲的時候,估計他自己根本沒有預測到他后來的人生將取得的成就。
3.人生的目標引領
在初中畢業的時候,學生之間會發生第一次“分化”,一部分學生考上普通高中,暫時可以不用考慮職業選擇。在普通高中的三年里面,學生會繼續發生“分化”。以江蘇高考的最新方案為例,3(語、數、外三門必考)+1(物理、歷史選一門)+2(化學、生物、政治、地理四門學科中選修兩門)。在分班選科的時候,學生往往是從兩個角度做出決定的,一個角度是為了高考“出線”,我回避掉不擅長的科目;另一給角度是為了我的理想,我選擇必須要考的科目。
然而,在還達不到高中的分班選科階段的初中學生,對于生涯規劃就還比較宏觀和籠統。此時,可以告訴學生想要成為像李昌鈺那樣的探案高手,可以在高考時報考警官學院,但在初中階段只要好好鍛煉身體、學好功課就可以了。當然可以多讀讀李昌鈺寫的書,或者福爾摩斯什么的。所以初中階段的生涯規劃,對于能夠考上普高的學生而言,可以成為一種目標引領,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讓他們對自己的夢想越來越清晰,從而激發為夢想而努力的動力。
4.前置的興趣培養
對于中考以后,到職業學校上3+4、3+3、對口高考、五年制大專、三年制中專的學生而言,初中階段的生涯規劃,實際上就成了一種興趣的培養。學習成績的變化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幾乎每個孩子都能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成績屬于“幾斤幾兩”。當考上普通高中沒有希望的時候,生涯規劃可能能夠給他們一種切實可行的希望。他們也會不由自主地往這個方向上去靠。他們會對有相同或相近“追求”的人產生好感,他們會聚集在一起討論他們感興趣的那個專業。
為幫助初中階段開展生涯規劃,當然也有吸引生源的因素包含其中,一些職業高中學校和初中學校開展合作,組織初中的學生到職高深度體驗——體驗職高課程、職高的實訓基地、職高學生畢業后的工作場所、了解不同專業的工作內容和職業前景等等。不少學生就是在到職高體驗之后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方面,經常性地閱讀與之相關一些工作書籍,甚至有的同學還跟到職高參加那里的活動開展。從毫不知情到密切關注,興趣的形成和培養起到了很好的橋梁作用。
三、初中階段開展生涯規劃的幾點注意
1.避免形成先入為主的印象
在今天這個文化多元的社會,職業的門類也空前繁多,初中階段不可能面面俱到地組織學生系統學習、知曉所有的職業門類,因為條件和時間都不允許。但假如學生只知道生涯教育中涉及的幾種職業,形成先入為主的印象,思維局限在這幾個框框里面,就會限制學生視野的拓展。所以,在生涯教育的過程中,要相對“公平”地介紹當下社會職業的主要門類,讓學生對各個門類都有大體的認知,從而為他們在未來的時間里不斷去探尋可能“適合”自己的職業夢想。
2.不能成為普職分離的理由
在初中階段開展生涯教育,其實已經因為不同學生上普高還是上職高的可能而有所區別了,但不能以生涯規劃為名,而有意識地誘導學生放棄職高為普高努力,或打擊學生讓他們安于選擇職高。當下的多通道升學背景下,在三年之后普高生和職高生是可能會在大學的同一間教室相遇的。本質上,生涯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選擇一個人生大概的方向——比如做老師,可以是大學老師、中學老師、小學老師;再比如計算機編程,可以是為北斗系統的編程,也可以是為解決一個小而具體的家用機器人編程。
3.生涯規劃是個不斷調適的過程
初中階段,距離真正的擇業還有一個較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還會出現各種影響因素。同時,初中階段的生涯規劃還比較淺,初中學生還比較單純,他們一天一個主意是常態,我們更主要的是創造各種條件助其了解不同職業的各種情形。比如,學生在人生成長的過程中往往會受到一些關鍵人物、關鍵事件的影響,這些人物和事件就可能影響到孩子對職業的認知,甚至是職業夢想的確立。而這些人和事的出現就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漫長的人生本就有各種變動,生涯規劃也就成了一個需要不斷調適的過程。
本文發表于《班主任之友》(中學版)2019年07-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