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拖延這件事,我大概是屬于非常有發言權的一類人了。
記得大一期末,滿滿當當9門閉卷考試,文科生全靠背。考試周開始我才翻開滿滿的筆記,在死定了的焦慮感中連熬N個通宵,昏天黑地的挺了過來,考完以后睡了一天一夜。
參加工作以后,我會習慣性地在日歷上寫下每項工作的deadline,總是差不多要到今天不開始做就完蛋了這樣的念頭產生,才會開始著手進行。
寫這篇稿也是這樣,其實我上上個星期就定了這個主題,卻遲遲沒有動筆,拖到了我們工作室公眾號的交稿日。
然后,我還是沒有寫。
我對自己說,過節不適合工作,過完節再寫。
于是就到了今天。
在我打開電腦后,我先上網瀏覽一下今天的娛樂新聞。在手機上點擊確認微信PC登陸的時候,我又看了果殼網和丁香醫生的公眾號的推文。
等我把推文看完了,準備開始寫文章的時候,手機響了。我們工作室的小伙伴找我討論一周年活動的事,于是我愉快的和他討論了起來。
兩個小時過去了,我的文章依然只有一個標題。
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對以上的過程深有共鳴,拖延,仿佛已經成為了現代人的“通病”。
我第一次看到上面這張圖的時候,真是有種知音難覓的感覺,這不就是我的真實寫照嗎?每每哭著把事情做完,然后暗自決心下次要早點開始做,然后下一次繼續哭著把事情做完
關于如何克服拖延癥這個主題的著作,網上一搜索就有很多,我也林林總總看過一些,也試圖嘗試著按照一些方法來克服拖延(這個嘗試我也拖延了很久),然后發現,因為經常無法按照自律要求去做,我更焦慮了。
很多時候,影響我們的并不是“拖延”這件事本身,而是因為意識到自己“拖延”而產生的焦慮情緒和內疚感。如果拖延這件事情本身調整起來那么困難的話,能不能試著在拖延的狀態下,看看拖延這件事本身帶來的后果。
于是我回頭去看看開頭那些事情的結果,好像也并沒有那么糟糕。
大一期末雖然過得昏天黑地,但我也順利完成了考試拿到了二等獎學金。
工作多年,絕大部分的工作都在死線前完成了,偶爾有那么幾次延期了也是在合理的范圍內。
雖然打開電腦2小時這篇文還是只有標題,但在拖延的過程中也做了不少其他的事,比如討論了一周年工作,比如被科普了遠離膠原蛋白四個字,能少被騙很多錢。
雖然是哭著把事情做完的,但一邊流淚,一邊做事的時候好像有種小宇宙爆發了的高效率,而且,我做完了。
于是我覺得,對于那些在死線前能哭著把事情做完的人,應該給予表揚,用可以在合適的時間內高效完成工作的“強大的時間管理者”稱呼他們更為合適(這一趴的自我暗示我非常受用。)
拖延,總比不干要好。
有的時候,因為不想做某些事,到做了不少別的事。
相信你也會有這樣的經歷,攤開書想要復習,卻覺得書桌很亂,先把書桌整理了再復習。整理之后又發現房間也很亂,就說要不把房間也理一理吧。
而整理屋子這件事在此之前可能也已經拖了很久,而此刻你卻非常愉快的去做了。
所以不要以為待辦事項少會更容易完成,有的時候反而是to do list 越長,你越會著手開始做事,因為你為了不做清單上最不想做的那些,只能把次不想做的那些先做了吧。
那最不想做的那件事怎么辦?就不做了嗎?我想既然能在重重壓力下還拖延著不做,那件事也有可能只是看似重要。或者到了不得不做的時候,又會有比它更不想做的事情冒出來,而原來這件事又變成了可以去做的次不想做的。
如果我早一點開始,這件事會完成的更好?
我想這大概也是大部分習慣性拖延的人會有的想法。這種原本我可能可以做得更好的內疚感,讓很多“強大的時間管理者”執著于要比自己的能完成的極限時限更早開始。
而實際上真的會是這樣嗎?
更早的開始,也很有可能只是多了更多“東搞西搞”的時間而已。
更早的開始,也很有可能還是草草了事,說不定比現在干得更糟糕。
無論什么時候開始,你都覺得還可以更早。
無需做到完美的任務,就不要去苛求完美了吧。
會寫這篇文,并不是說讓大家都去拖延。
而是當你被拖延折磨的不行的時候,來看看這篇文,可能你就能一邊拖延一邊哭著把事情做完了。
現在,來看看清單上那些次不想做的事,就去做吧。
或者,頂多拖到明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