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功利化教育、功利化父母就在我們的身邊
孩子差不多四歲了,看他每天蹦蹦跳跳的,兩歲多點就經常在那擺出一副跳街舞的架式,而且跳得還有模有樣。我想:要不要給他報個舞蹈班呢?好好發揮發揮他的興趣,而且還順便鍛煉身體,把身體給搞好來。
與同事閑睱聊天時,我把這個想法講了出來,結果同事馬上說:報啊!趕緊報啊!現在跳舞很吃香的!我有幾個認識的,現在都靠教人跳舞賺錢了!
開始我還沒覺得同事的說法有什么不妥,因為現在太多人從孩子很小就開始培養起來了,什么學鋼琴、跳舞、畫畫等等,常常是一學就是十幾年,為以后的考入相關學院從事相關職業做準備。就像我這個同事,她女兒現在在音樂學院讀大學,聽她講,她女兒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鋼琴了,到現在已經有十幾年了。
可是再一細想,這也似乎有點夸張。孩子才四歲,就那么快幫他定好未來學習和就業的路?而且最重要的,拿一個人成長和學習最寶貴的十幾年去專門學習某一個領域,這樣是不是有點過猶不及了?
我想,也相信,當前很多家長都不會支持我這個想法,他們跟我的同學的想法一樣,就是一切都要趁早,而且要舍得,這樣才不會輸在起跑線上,而且更重要的是為以后將來的生存、就業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樣即使將來再怎么競爭激烈,也不怕孩子在社會上不好混了。這樣做的潛臺詞就是:一切都準備好!為將來的競爭做好充分的準備!
二、成績好就代表成材了嗎?
教育的成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是為了孩子能夠找一個好的工作,將來能有一個美好的前程,對嗎?
我想,在我們中國的家長眼里,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如此,為了找一個好工作,為了將來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從而過上想過的生活。
可是,真的讀書好就能過上好的生活嗎?
讓我們先來看幾個案例:
A、男生:18歲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本科畢業后進入美國愛荷華大學物理與天文系攻讀研究生。28歲通過答辯獲得博士學位……
B、男生:貧寒農家子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省級重點高中,高中期間成績優異,被評為省級三好學生,全國物理奧數二等獎,后考入省屬重點大學攻讀生物技術專業……
C、男生:初中體育成績優異,憑借長跑特長,進入重點高中,高一時七門功課不及格,從學校退學……
D、女生:七歲父母離異,隨母親生活,成績優異,組織能力強,順利升入省級重點高中,從初中起擔任班長,一直到高中畢業,高中學校辯論賽最佳辯手,省級優秀學生干部,與同學老師關系融洽,考入澳門科技大學……
第一個人就是盧剛(1991年11月1日就讀于美國愛荷華大學的中國博士留學生盧剛開槍射殺了3位教授和副校長安-柯萊瑞以及一位和盧剛同時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山林華,在槍殺五人之后,盧剛隨即當場飲彈自盡的槍擊事件);
第二位是馬加爵;第三位是韓寒;
第四位是一所重點中學的一個學生的事情,也是一個真實案例,一個非常優秀的女生,組織能力非常強,很會與人相處,是全校老師和家長公認的好學生,當時高中畢業時她媽媽是做為優秀畢業生家長在全校做發言的。誰都沒有想到,在外人眼里這個優秀的孩子居然跳樓自殺,當這個消息傳到學校以后,孩子的任課老師、校長等都非常受打擊,都覺得他們的教育很失敗。
這說明了什么?
我想無外乎說明了一個非常淺顯的道理:學習成績并不代表一切。許多人眼中,包括社會標準里的讀書讀得好的孩子,并不代表以后的人生路就一定走得順暢,如上面的第一、二、四位。而在學校里成績不好的人,也不一定來到社會上就不行,如上面第三位的韓寒。
其實學習成績僅僅只代表學習成績,它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其它素質,比如說心理健康程度,比如說人際交往能力,比如說處理問題能力等,而這些都是一個人身處這個復雜多變的世界上的最基本需要必備的素質。缺少了這些,即使學習成績再好又怎么樣呢?
三、功利教育得不償失
現在的家長為了孩子的前途,在孩子教育上,主要分為兩種陣營:
一個是唯分數論。具體表現,就是讓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補習班。
還有一個是興趣班。就是為了孩子能在將來有一容身之計,于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幫孩子報興趣班了,并不惜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財力,陪伴孩子走過學藝的漫漫長征。就如前面我的同事及身邊許多的家長。
于是,我看到我身邊的孩子,在其學習、成長最寶貴的年華里,在父母教育路上就這樣被分為了兩大陣營。要不拼命地補課、做試卷,要不就是走在學習各種興趣班的路上。
可是即使這樣,考試、學藝優秀的人畢竟是少數啊!
于是大多數孩子就這樣學學學,被父母罵罵罵地在自己最寶貴的求知和學習年齡階段里走了過來,到最后呢?除了真的有極少數、極少數學有所成外——考上理想的學校和專業外,剩下的大多數的就是那些學習成績說不上好,但也能勉強維持和過關,考試只考上一個普通的學校,然后隨之而來的就是面對就業的壓力了。
這些在各種各樣的學習中長大的孩子的前途會如何?
這里以那些真的“學有所成”,即考上理想的學校和專業的孩子為例。是的,他們是“別人家的孩子”,他們是周圍人羨慕的對象,他們優秀、高學歷,美好的未來就像前方向他們招手。
然而,真正出來社會,而且在社會工作有一定履歷的成年人都會知道,一個單位真正看重一個人的并不僅僅只是他的能力,而是他的綜合素質,甚至在綜合考量中,人品都比能力重要。一個人,如果從小沒有形成基本良好的品格、修養,那么在職場上就會屢屢碰壁且跌大跤的。
就比如說名校畢業的高材才小A,憑借出眾的專業技能進入了一家平常人很難進入的、各方面福利都非常好的單位。身邊人都非常看好他。想到這么優秀的人將來在這家單位里一定會前途無量。但沒想到的,剛剛過完試用期,小A就被涮了下來。為什么呢?外人不解,小A也不解。
但單位里的人都明白,那就是小A雖然能力出眾,但在為人處事方面,卻令眾人大跌眼鏡,不懂體諒別人,也不守基本的禮儀。舉個簡單的例子:大家吃盒飯,吃完都是把碗里剩下的飯菜先倒進旁邊的垃圾桶,再把空盤子放在專門位置,好讓搞衛生的阿姨好搞衛生。而小A呢,就是剩下的飯菜倒都不倒,就這樣連剩菜剩飯連同盤子一起放在了池里,還振振有詞說“這是搞衛生阿姨應該做的”。對此,大家得出的結論就是:“這小伙子自私,不懂尊重人。這樣的人不適合這個單位!”
可見,細節出賣了一個人的素質,而一個人的素質常常在不經意中成為一個人職場和處世的轉折點。
優秀的高材生都會因素質上的短板而在職場上被淘汰,那么那些大多數的一般孩子呢?他們從小到大,父母除了讓他們“一心只讀圣賢書”外,從來沒在其它該教的方面引導、教育過他們,他們可以說在這方面一片空白。
于是出來社會后,這些被父母過多把精力和注意力放在補習班、興趣班的孩子,注定要在現實的跌撞中學會怎么為人處世了——這也是當前分數教育、功利教育的必然后果。
此時不晚矣?已晚矣。
四、什么才是我們教育的目的和最終目標?
我們當前的教育,可以說最高目標是培養出一批精致的利已主義者;而一般目標,就是培養出擅長考試的機器;而最低目標,那就是聽話而無主見的孩子。
即最成功的就是培養出自私自利的人。這些家長和社會眼中的成功孩子,能走得遠嗎?換作是你,你愿意和自私自利的人打交道嗎?應該沒幾個人愿意。所以這些自私自利的所謂成才孩子,其實也注定走不了多遠。
而擅長考試?那就更不用說了。社會自然會淘汰僅僅只會考試,而無創造力的人。
那聽話而無主見的孩子,就更不用說了。
我們究竟想要培養出什么樣的孩子?
曾經有一篇熱文《坐在路邊鼓掌的孩子》,以現實中的親身經歷告訴了我們答案:
女兒的學習成績一般,處于班里的中端,也沒什么野心,最大的志愿就是當一名幼兒園老師。開始父母還很焦慮,為女兒沒有其他孩子的野心和上進心而感到不安,直到有一次,同事聚會,他們發現了女兒身上眾多優秀小孩都沒有的閃光點:不但止心靈手巧,而且善于處理問題。兩個優秀的小男孩,一個奧數尖子,一個英語高手,為爭盤子里的點心而一直爭執不下,而他們的女兒僅僅使用了擲硬幣的方法而輕松存了僵局。
而在女兒的班里,她的受歡迎程度最高:熱心助人,守信用,不愛生氣,好相處、樂觀幽默,同學們都不約而同地把她推選為班長。但女兒面對這一切,只輕輕地說了一句:“媽媽,我不想成為英雄,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我們教育的目的和最終目標應該是什么?培養出一個適應社會,能與周圍和諧相處,最重要的是在不影響別人的情況下過自己想過生活的人。我想,這就是我們教育的目的和最終目標。
對于我來說,我不會要求孩子成為什么什么,有多優秀,我只希望他能成為一個心中有愛,學會與周圍人和諧相處、自由做回自己的人。就像前面說的,我想讓孩子學跳舞,也僅僅只是希望能發展孩子的興趣,讓他生活中能增添幾份色彩。當然還有一點私心:順便把身體給鍛煉好。
這就是我對自己孩子的最大期望。
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