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
培養閱讀的習慣就是為你自己構建一座避難所,讓你得以逃離人世間幾乎所有的痛苦與不幸。——毛姆
關于讀書的意義,有各種各樣、或深或淺的見解,“腹有讀書氣自華”的積淀,“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的追求,“不僅擁有自己的人生,還能體會別人的經歷”的憧憬...毛姆在書名中直接了當地提出“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那是一個屬于自己的港灣,一個遠離塵世的烏托邦,一個心靈的棲息地。
作者在書中記述了十部文學作品及其作者的簡要生平,絕大部分筆墨在作家一生的創作過程,單純地讀某個作家的一部甚至某幾部作品永遠無法了解作者本人。比如,負有“西方《紅樓夢》”盛名的《紅與黑》,在字里行間你永遠不可能知道司湯達身上的“歡樂與傷感、輕浮與冷淡、激情與漠然”,作為讀者我們也無法想象于連英俊帥氣的形象出息一位又丑又胖的人對外表的希望。但在于連的狂熱愛戀、勾心斗角中,我們似乎又可以隱約感受到作者矛盾的性格、糾結的心理,正如毛姆所講,“他的美德十分突出,缺陷也相當嚴重”。
我想這正是讀者與作者間十分微妙朦朧的關系,我們在文字中感受著作者描繪的世界,又在自己的腦海中勾勒著另一個,在接受和反思中重塑自己的內心,鋪就一條屬于自己的成長之路。
天色漸漸亮起,幾縷青色的炊煙緩緩升起,不知是誰打破了小村的寧靜,農民們像是一瞬間忙碌了起來,趕牛羊的、背農具的、拿茶水的,三步并作兩步走向田間,一轉頭發現陽光已悄悄爬到山頂。小時候,大多數時候我都是趕牛的那一個,那些日子簡單幸福,卻又在時間里掩埋沉沒。《呼嘯山莊》中的那個村莊、那片荒原讓我清晰回憶起孩提時光,山巒、牛羊和黃土地,但勃朗特的筆觸下,寂靜中又多了幾分壓抑、神秘和恐怖。直到在這本書中了解了艾米莉*勃朗特的一生,才慢慢理解了她身上那股無法克制的力量和《呼嘯山莊》故事中的激烈情感。如果我們不知道艾米莉“臉色發白、雙眼發亮,還死死地抿著嘴唇”的神情,大概也無法想象其作品中的恐怖、神秘、激情或暴力,性格中獨有的偏執流露為文字里的狂野浪漫。她一生只寫了一部作品,也用一部作品寫了她的一生。書,讓我們在一生有限的時間里,不僅擁有自己的人生,還能體會別人的經歷。
年輕的生命,漫長的歲月,在書里都是一段被壓縮的固定時間,可以體悟“小軒窗,正梳妝”的哀傷,感受“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無奈,保持“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希冀,而不是繼續年復一年的蹉跎、不知所措的逃避和年近三十的慨嘆,或長或短的一生,怎能沒有書的陪伴。
合上書本,談去紙頁間的墨香,依然要去面對歡喜、憂愁、悲傷、憤怒錯縱的情緒和目標、責任、欲望交織的生活。我們匆忙的一生,也許早在某本書的紙頁字行里沉睡了很久,當下所經歷的焦慮、恐懼與挫折,也正是別人在午后溫暖的陽光下,一杯清茶、幾張稿紙、一支筆慵懶閑散的閱讀享受。而我們是否能從容淡定地面對未來路上的坎坎坷坷呢?是否能豁達樂觀地去探索追尋人生的種種可能呢?
閱讀,不僅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也是引領成長的風向標,探索幸福生活的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