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有余,余下有魚。媽昨晚做了魚,去吃,沒吃完,早上吃飯時見著,接著吃。魚是最下飯的,也是最耐吃的,肉吃完了可以用餅蘸著湯吃,或是把湯灌碗里和著米飯去吃。天冷時將它帶著湯靜置一會,再去吃時便可以吃上魚凍。以前習慣用筷子翻開魚凍,若是見著一絲肉了,便像是發現了什么寶。
想起曾經課上的一次閑話,起因于一句諺語,"棒打狍子瓢舀魚"。老師說,以前河里的魚多,沒人去捉。有人開始質疑了,那時候人餓了可以去吃魚啊,比如說,烤魚。電視里確實有那么回事,男主在野外捕魚充饑,切個鏡頭,魚烤得色香味俱全。后來老師回著說,過去家家都窮得沒飯吃,魚下飯。因為時間問題,話題不了了之。一是沒有他的過去,二是活在自己的現在,誰對誰錯終是沒個定數。
桌子上的魚因是被加熱過,湯口冒著熱氣,熱氣在寒天十分醒目。歸真講了,眼見的是懸浮在空中液體小水珠,熱氣實是不可見。以前習慣在冷天用嘴往外吐氣,然后去看,說見著了,歸真后是自己親手破碎了對過往的幻念。小時候家人經常勉勵我,說好好學,長大后有出息,時間到了后來,觸動更深的是憶苦思甜之說,看看過去人的生活,一定要爭口氣。一邊念叨過去的生活苦,一邊長大,不為食憂,不為住憂,反是磨了當初的志氣,不知該去迎合著什么。時代日新月異,對過去的記憶也只能在書里,在劇里重現。文字可以保留,影劇可以虛化,現實卻是無法被演繹,它留在老一輩的心里,燈紅酒綠里,或是可見,或是不可見。
年年有魚,因能吃飽,而后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