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士人、領山農、以大愚用之
咸豐三年,曾國藩下定決心創建湘軍,不依靠原來的國軍,而是采用“赤地立新”的方式,自己動手,練出一支嶄新的隊伍。
不修老枝,卻催新芽。晚清的國家軍隊是一支沒有靈魂,沒有天良、沒有精神力量的軍隊。老曾厭之,說“數年以來痛恨軍營習氣。武弁自守備以上,無一人不喪盡天良?!?/p>
對于國軍現狀的厭惡和痛恨,導致他在招兵買馬的時候,就已經先入為主,創建了辦軍理念。
僅僅如此嗎?我看不盡然。
先進的軍事理念,注重軍隊的政治教育和思想建設。
軍隊不是散兵游勇,如何將一盤散沙凝聚成一個有戰斗力的群體。除了軍餉,還得給軍人注入使命感,注入初心。曾國藩建軍之初給軍隊注入的“良心“和”靈魂”就是使命感就是初心。
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哪怕是放在現代,也是軍隊建設中最重要的一點。在這里可以看出曾國藩果然是一名卓越的軍事家。
重新定義這場戰爭,這是一場文化保衛戰。
太過精彩的解讀,把與太平軍的戰爭定義成一場文化保衛戰,這超出了我的認知范疇。雖然,每一場戰爭都會跟文化有關,但是直接將文化的地位在戰爭中凸顯出來,而且直接定義為中心思想。我讀起來感覺新穎,感覺好奇。
太平軍不僅僅是朝廷的敵人,戰爭的敵人,更是對傳統朱理的敵人。這個定義,一下子把血淋淋的戰爭拔高到了精神層面。士可殺不可辱,在他的眼里,太平軍興起就是對傳統理學的對抗挑戰,這是萬萬不可接受的。
看來,老曾對政治上不同的立場和見解都是可以接受的。之前他也曾上疏痛斥咸豐,在他心里,或許政治、軍事上的對抗遠遠沒有文化上的對抗那么嚴重。因此,直接將逆天而行定義為文化的敵人。
果然是高手,一下子就賦予了戰爭的意義,軍隊也因此有了靈魂,有了使命。
選笨人,更像是一場自我革命的智慧。
重新定義戰爭,這是一場文化保衛戰,且首推政治教育。
他最看中的良心和靈魂,國軍一樣也沒有。這兩樣影響了他的用人策略,不管怎么搞,一個原則就是不得有官氣兵氣,甚至略有沾染一概不用。
“選士人、領山農”,這是老曾自己與眾不同的選人思維,這個思維也是滿足了他的建設需要。
“以大愚用之”,這里面的大愚是大智若愚的愚,是一種大智慧。通過篩選有信仰的舉人、秀才來當軍官,看中的是信仰,這是人身上最可貴的品質??可蕉拥娜送牡貑渭?,思維簡單,誠實可靠。
老曾的選人,其實也是選的自己。其實老曾何嘗不是心地單純、內心有信仰的人呢?一門心思想著報效國家,拯救危難于亂世。哪怕是處處碰壁,只要給予一道光,馬上有滿血復活。這樣的精神大叔可不是光有前途和物質可以支撐的,支撐他不斷成長的支柱肯定是信仰。
說到底,這樣的選人用人政策實際上也是對實現自我價值一種渴求,他的這種需要是建立在厚實的國家民族需要的基礎上,厚重而熱烈。
復篤實、棄機巧,以拙誠應之
隊伍不好帶,怎么不好帶,就是因為沒有靈魂,沒有思想,沒有使命。
如何注入這些使命,個人覺得有個小技巧,就是在團隊內塑造共同目標。在當今社會中,團隊的共同目標就是把所有人集合到一起的信仰,我們可以用這個方式來找到大家聚焦的點,進而形成合力。
隊伍起來了,該怎么帶?老曾采用的“復篤實、棄機巧, 以拙誠應之”,這個策略也是很妙的。
自古就有以正治國,以奇用兵。老曾采用的是最拙的方法,這一輩子“從未用一奇謀”。
細細想來,這也是一向務實的老曾思考出來的戰略。太平軍善打游擊,精通戰術,靈活多變,還會制造氛圍障人眼目。對方善變,老曾就不變,“以不變應萬變”,最笨的方法就是圍困。
這個在常人眼里很笨拙的方法,卻正是能夠置敵于死地的有效方法。
老曾心里有桿秤,不管白貓黑貓,抓得住老鼠的才是好貓。甭管書上寫的戰術有多牛,能夠取勝的才是有效戰術。
這一點,跟學習觀點那會的感覺有點像,觀點沒有對錯,只有不同。
老曾憑著超前的思維方式,發現能夠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好方法。進而通過自省和感悟出來,拙誠不僅用于帶兵作戰,也是人生處世的大智慧。
拙誠用于待人,用于自律,都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好的方法就要用起來。無論是跟李鴻章一起吃早飯還是給弟弟的家屬中,老曾不僅用到了拙誠,還一直告誡弟弟務必戒掉機巧,如同千萬不要引鴆止渴一樣的告誡。
讀到這里,我竟替老曾的家人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幸福感。如果我們身邊有一個人,一直用一種最原始最樸素的真誠愛著自己,我們能不能覺察得到,能不能體會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