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我們一提起林黛玉,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這首《葬花吟》。一曲《葬花吟》,與一枝梨花春帶雨的她,道出了多少她的伶俜與辛酸。而黛玉詩社奪魁,病逝前焚詩稿等橋段也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柔弱多情,才冠群芳的奇女子。誠然,黛玉在《紅樓夢》中是美的,但若是說她因弱柳扶風之態或是風華絕代之才,那黛玉的形象也未免太過單薄了。我反而覺得,黛玉的美是兼具了柔與剛的,像是一支盛夏芙蕖,娉婷裊娜,卻又帶著滿身的清氣,就連荷梗也是反抗的骨。即使是“強于污淖陷渠溝”也依然是“質本潔來還潔去”的模樣。而寶黛愛情之所以動人,也是在于寶玉對于封建禮教的反抗,在精神世界上與黛玉“結為了同盟”。
黛玉是富于反抗精神的。她任由寶玉和園子里的姑娘們打成一片,甚至對于事關寶玉一生的科舉功名也任由不管,只是陪著他一同寫些“濃詞艷賦”。而最終聽聞寶釵最后許配給寶玉時,雖說她心中早已隱隱猜到了結局,但她依然是不甘心的,最后只能淚盡啼血而逝,終將以冷月葬了這十七載花魂。
“她不是籠子里的鳥。籠子里的鳥,開了籠,還會飛出來。她是繡在屏風上的鳥——悒郁的紫色緞子屏風上,織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鳥。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給蟲蛀了,死也還死在屏風上。”
這是張愛玲在《茉莉香片》對封建社會中女子的描繪。其實林黛玉又何嘗不是這樣,一生粉黛絕艷,名動過這大觀園,也曾想過背棄封建禮教與寶玉有一場傾城之戀,但她的反抗之聲,在所謂三從四德的禮教中顯得宛如揚湯止沸一般,終究逃不出這個阻隔了千萬春閨夢里人的屏風。
林黛玉這個角色更讓我想起了明代戲曲《牡丹亭》中的杜麗娘。當年黛玉葬花之時,曾經與寶玉一同聽過這《牡丹亭》,也為杜麗娘的勇氣深深感動過。其實,她與黛玉的心路歷程極其相似,詩書文墨與封建禮教,似水柔情與激昂熱血,少女景愿與反抗精神交織成她們復雜而矛盾的內心。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一句“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寫出了多少古代女子們流淌在骨子里的反抗精神!雖說杜麗娘還魂后與柳夢梅有情人終成眷屬。但人生終究不是戲本,反抗到最后,許多深閨人的命運或是如黛玉一般含恨而終,或僅僅是安于世間一隅,少女所有的柔情與激昂都于柴米油鹽中歸于平靜。
黛玉的可愛之處在于,她早已看透了賈府與封建社會的虛虛實實真真假假卻還對愛情有著美好的憧憬。即使是在行將就木之時,也在病中吶喊著“寶玉……你好!!”……誠然,在這場與封建禮教的斗爭中,黛玉無疑是個失敗者,但這也是她的文學形象之所以感人的原因——她留給了后世反抗的勇氣。
芙蕖敗落,蓮瓣蘸著血淚化作桃色辭章;留下荷梗傲然立于寒秋,即使才識掏光,卻也依然是凄凄切切復傲骨錚錚的模樣。
其實,追求平等與愛情,一直是中國古代反封建禮教的大主題。雖說女性的聲音在時代的浪潮里顯得格外微弱,大部分女性的結局也終究難逃這面封建禮教的屏風。但歷史終究會記住她們,記住那些她們那時的的如畫眉目,與義無反顧。
“猶是春閨夢里人”本是陳陶《隴西行》中緬懷戰死烈士的句子,但這句子卻寫出了所有中國古代女子內心的掙扎——在無邊的夢里盼那年的眉眼如初,歲月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