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已經完成了第五輪融資, 估值 450 億美元, 成為 BAT 之后的中國第四大"互聯網企業". 借以智能手機的狂潮, 僅僅四年, 小米以驚人的速度發展甩開了聯想等傳統IT廠商. 在同樣的行業中, 為什么小米能夠取得如此驚人的成績, 而摩托羅拉, 諾基亞等巨人驟然衰落?
互聯網加速了信息的流動, 潛在帶來了巨大的價值. 而這些信息又是如何具體轉換為巨額的財富呢?
我的回答是: "對于傳統的改革和創新."
互聯網的神奇之處不僅僅在于自己本身的力量, 更在于它能夠很好地融入到其他行業當中. 小米的手機, Google 的在線廣告, 阿里巴巴的電子商務, Uber 的打車, 餓了嗎的外賣, 不一而足. 他們不但改變了行業本身的面貌, 甚至還創造了一個新的市場. 那么, 哪些互聯網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了呢?
第一點, 用戶數量是基礎. 已經討論過, 在網絡中, 價值是隨用戶數量平方增長的, 爭取足夠多的用戶也成為了互聯網公司的基本目標. 傳統的企業, 關心的是利潤, 是直接價值, 因此, 他們會選擇一個兼顧利潤和用戶數量的點, 達到利潤最大化. 比如 IBM 已經放棄了個人PC市場, 專注于利潤更大的企業市場. 這種方式, 無疑是當前最優. 而對于幾乎所有的互聯網企業, 都希望能夠爭取到更多的用戶, 甚至不惜犧牲利潤. 在過去, 小米的1999的定價與其他品牌手機動輒4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吸引了大量用戶. 而在2014年中, 我們又可以看到各種打車軟件, 外賣軟件瘋狂返利, 吸引用戶, 占領市場. 互聯網企業更看重的是擁有巨大用戶數量之后的潛力.
第二點, "免費"之后蘊含商機. 互聯網企業的產品往往是免費或者低價的, 以吸引足夠的用戶.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互聯網企業就沒有盈利. 互聯網企業的盈利是隱形的, 間接的, 可以來源于用戶, 也可以來源于其他群體. Google 是一個從用戶之外的群體 - 廣告主盈利的例子. 對于 Google 來說, 用戶是他的籌碼與商品, 通過 "賣用戶的點擊" 來實現盈利. 而像小米這種公司, 通過低價高配的手機吸引用戶, 用服務與周邊獲得更多的利潤. 購買了小米手機, 使用 MIUI 和小米的云服務, 接下來再考慮購買路由器, 電視機時, 就不可避免地傾向于繼續選擇小米, 以整合使用小米的服務. 一句話說, 互聯網公司通過做一個平臺, 一連串的服務增加用戶的粘性與消費.
第三點, 快速地更新服務. 在硅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黑客與畫家』 中, 作者談到, 他們的在線網站較之客戶端軟件的優勢在于: 每當有新的需求或者 bug 時, 客戶端軟件需要等待更新數量達到一定規模, 集體發放補丁, 被動等待用戶下載安裝, 很難讓大部分客戶及時獲得最新的服務; 而在線服務完全不同, 快速開發, 迅速更新, 根據反饋即時調整. 反觀互聯網公司, 他們相比與傳統公司的競爭力也在此體現. 利用網絡天然的分布式系統的優勢和用戶數量的優勢, 更容易也更快地做出更好的服務.
由于這幾點因素的影響, 互聯網正在迅速地融入和顛覆傳統行業. 由此帶來的新的機遇為大量的創新提供了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