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切皆有度,有得必有失
回到家中,刷了很久的手機,在各種app中反復切換,內心期待有一些東西來刺激感官,但最終被巨大的無聊和空洞所包圍。即使知道是“上癮”讓我不停刷手機,可我竟“心甘情愿”被操控著。
習慣真是個可怕的東西,人再怎么理智,都敵不過習慣。
這樣看來,真正的改變也許不是大張旗鼓大刀闊斧地立flag,而是從培養一個個很小卻很重要的習慣開始。
難怪努力了那么多年,每次都被打回原形呢。
放下手機后,一個人在屋里吃了頓火鍋,鍋里熱氣騰騰地冒著泡。遠處偶爾傳來放煙花的聲音,砰的一聲,在天上炸開,那是回家的聲音。
屋子里亂糟糟的,堆滿了書和各種雜物,已經決定不回貴陽了,所以這幾天在整理物品,該扔扔,該寄寄。
記得去年過完年回貴陽前,網上傳著這樣一句話“心安之處,便是吾鄉”。如今已經過去一年,倒也實在不知道心到底安在哪兒了。
今天逛QQ空間,看到朋友發的一條說說:一切都好,只是不開心。想想自己這一年,卻恰恰相反,是“一切都不怎么好,但是很開心”。
一年到頭都很開心,夠不夠呢? 其實還想要更多呢,比如票子,車子,房子。但是相比愛和開心,這些東西有,挺不錯,沒有,但也無妨。
人這一生,其實是平衡的。選擇了某一種生活,必然是會付出某種代價。蘇格拉底曾說過,“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從平衡的角度來看,這種對生活的審視尤為重要啊。
一切皆有度,有得必有失。那么你真正想得到什么?又可以失去什么?哪些是你必須要的,哪些又是可有可無的?
來自靈魂的拷問。
2. 我們熱衷互相仰望,彼此羨慕
讀大學之前,我是別人羨慕的人。 讀大學后,我成了羨慕別人的人。
我羨慕別人美麗的外貌,傲人的身材,羨慕別人外向的性格,如魚得水的社交能力。
我就這樣拿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對比,活在深深的自卑中。這種自卑持續了很久,直到畢業后去麗江做義工,才出現新的突破。
我們羨慕的人,也許也在羨慕著我們。
既然都是彼此羨慕著,那為何不收回自己的艷羨的目光,把它放回在自己身上,過好各自的生活呢?
人這一生,是多維度發展的,我們在這個維度發展得好,也會有一些維度發展得不怎樣,但總體來說,這個多維度不也是平衡的嗎?
你羨慕我的安居樂業,兒女雙全,我又何嘗不羨慕你有山川河海?你羨慕我的早九晚五,平安喜樂,我又何嘗不會羨慕你日夜拼搏,事業有成?
不幸總是來自于比較,比著比著,連最珍貴的幸福感都比沒了,想來也不值得,罷了。
那就祝福別人和自己,擁有力量去面對所有光鮮亮麗背后的不堪,可以幸福。
3.羅生門里,人人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