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李崇建(臺灣)上午
西安:家和心理
學員——陳昕悅
1.薩提亞是體驗式學習,只有生命才有感覺,非生命是沒有感覺的,非理性思維,薩提亞強調感受,昨天跟今天不同,薩提亞叫做創作。
2.貝曼老師說:人有要無理由的幸福,就算你遇到困難或苦難,你的生活或身體98%的都是好的。也只是那一個時間段的發生,不要永遠聚焦無法改變的事件上。
3.理解來自于親身體驗。
課程核心總結
運用“好奇”原則
1.跟自己鏈接
深呼吸,準備好自己,穩定自己內在的冰山,一致性表達。
(1).先核對自己的內在(自我)
(2).了解孩子的冰山,看看他在冰山的哪個層面。了解孩子表達了意圖(他人)
(3).在特定的環境中,特定的身份中,把規則當提問,為自己的表達負責。(情境)
2.運用“好奇”做橋梁
(1)先打開自己的耳朵,帶著接納,專注聆聽,允許,去探索。
(2)好奇的開篇,歷程性回溯式問法。
例:你怎么啦?
例:你發生了什么?
例:你還好嗎?
(3)中間停頓,等待讓出空間,讓孩子,跟他自己內在有鏈接,去識別自己的感受,給他時間預備語言去表達。
例:嗯,哦,原來是這樣。
3.聚焦具體事件
表述一件事情,并不等于要去處理這件事情,而是要去處理這件事情引起的感受和情緒,由此帶來的意圖,渴望被愛,被理解,被接納被尊重。
4.對話中帶著開放性選項
三種以上選擇或更多。
例:是這樣嗎?………
例:是那樣嗎?………
練習:每天覺察自己五次,回應自己五次,每天練習好奇十句,跟你自己的專注鏈接,給孩子創造好奇的環境,孩子在18歲之前,腦神經是有彈性的,可塑性很強,讓孩子去感受,去消化,去創造,跟孩子鏈接的重要性,先改變跟孩子互動的形式,在互動的一來一往中,就在塑造孩子的冰山,會影響孩子的腦神經,這個叫表觀遺傳,因為身體是有記憶的。
好奇帶來了解,好奇帶來覺察,好奇帶來療愈,引導孩子的資源,幫助孩子成長。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