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心理學的邀請》,是一種能夠讓我們內心產生力量的心理學療法。
一個人心理出現了問題,就需要去回溯,找到他問題的來源,看是因為小時候出現了哪件事,所以導致出現這樣的問題。存在主義心理學反對這一點。
它認為,一個人從小長到大經歷的事情一定有好事、有壞事,如果你為了找到原因而去看哪些壞事發生在自己身上,那么這件壞事反而會成為你的一個標簽,使得你不愿意再改變。
人們應該知道自己是一個存在,自己此刻的存在是自由的。那么,你下一刻的存在就是由你此刻的存在創造出來的。
有一次,作者薩特在巴黎演講的時候,被學生問到很多關于人生困境的問題,回答只有三個字——去創造,這是存在主義心理學的核心。
有一句話可以概括這一核心,叫作“存在先于本質”。
什么叫作“存在先于本質”呢?
比如,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個不善于溝通的人,那么你可以學著去溝通;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個不會賺錢的人,那么你可以學著去賺錢。你沒有一個所謂的本質,叫作“不會溝通”或者“不會賺錢”?!按嬖谙扔诒举|”是存在主義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
什么是存在主義心理學?
它無法被定義。但至少有三個感悟:棲居、旅伴、臨在。
什么叫棲居?
我們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目的,不是為了占有地球上更多的物資,而是你知道你生活在這個地方,你是這個地球上的一個存在。
什么是旅伴?
就是存在主義心理學的治療師和他的患者之間不是老師和學生的關系,不是一個人在指導另一個人,治療師是一個陪伴者,是患者的伴侶。
什么是臨在?
怎么能夠展示出你對你愛人的愛,你對你家庭的愛?答案是你的存在,你臨在,在現場。父母陪孩子玩,但是父母根本就是心不在焉的,就知道他不在場。只有他在場的時候,孩子才能夠感受到這份愛。
存在主義這個詞至少有三個層次:存在主義哲學、存在主義心理學和存在主義治療。
今天討論的是關于存在主義心理學這一層次的內容。
存在主義心理學研究什么?
研究的是每個人最基本的生活困境。歐文·亞隆是奠基人之一,他認為人類有四個難以處理的基本困境:
第一個,“我們終有一死”。即使你賺再多的錢,即使你是住在皇宮里,你也終有一死。
第二個,“在決定性的時刻,我們是孤獨的”。比如,身邊有朋友最近被查出來得了癌癥,這時候你會發現,再多的安慰、再多的鮮花送給他,去看望他,他都會覺得自己是孤獨的。
第三個,“我們不得不選擇自己的生活”。就是你有自由,你不能夠完全被別人安排,你跟動物不一樣,你是可以選擇的。
第四個,“我們要在一個沒有意義的世界中努力創造意義”。
作者又增加了一些,告訴我們生活有六個巨大的困境。
第一個,幸福與痛苦。
“當我知道生活不可避免地包含大量痛苦時,我怎樣才能得到幸福?”你們沒覺得幸福跟痛苦是一對悖論嗎?
第二個,愛與孤獨。
“在愛的關系中,有可能克服我基本的孤獨嗎?在愛的關系中,我還能夠做自己嗎?這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可能找到愛?”有時候我們為了找到愛,反而體會到了更多的孤獨,甚至在愛當中更能夠感受到孤獨,這多奇怪。
第三個,逆境與成功。
“在事故、喪失或其他嚴重的生活事件之后,當我發現自己身陷困境,我怎樣處理這種情況,才能讓自己從中獲得成長,而不是退縮或停滯不前?”我們都希望成功,但是成功沒有三天順境,基本上都是逆境。
第四個,死亡焦慮與投入生活。
“我們知道死亡可能隨時降臨,我怎樣才能夠超越自己的焦慮,并全身心地投入生活?”
第五個,選擇和責任。
“考慮到我的身體、經濟和社會現實,以及我無法要求的出身,我怎樣才能基于這些現實做出積極和建設性的選擇?我又該如何通過這些選擇創造一種有價值的未來生活?”
第六個,混亂與意義。
“考慮到我們現今世界的紛亂復雜,我怎樣才能確定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并為其找到一個明確的方向?”
為什么選擇這六條作為基點來展開?如果你把你身邊所有的煩惱拿出來看,你會發現沒有脫離開這六條的。
我們的人生之所以艱難,就是因為它是個悖論,你想要得到這個,你就必須克服那個困難,這就是存在主義心理學所要面對的問題。
所有的存在主義心理學的療法,都是基于現象學的研究。一提到現象學,大家都知道現象學的奠基人胡塞爾。
“一次現象學的談話,通常會使一個人感到被深深理解和接受。這個人會變得生機勃勃,因為他的生命經驗得到真實而詳盡地呈現,這將使他如其所是地出現在此時此地?!币粓霈F象學的談話能夠把你帶回到當場,保持正念,你就開心了。
“現象學最初是一個重要的哲學流派,在20世紀前半葉,由埃德蒙德·胡塞爾建立,并由莫里斯·梅洛-龐蒂、馬丁·海德格爾等人進一步發展。
只有把觀察的主體納入我們的思考中,才能正確理解這個世界;這是現象學方法的一則信條。這個世界不僅僅‘在那里’,也并非沒有我們人類的參與。
只有承認人類僅僅存在于我們與世界的關系中,我們才能真正理解自己或他人。我們并不存在于孤立的狀態中?!边@是現象學的一個基本解釋。
存在主義的談話不會像精神分析法的談話一樣,幫你不斷地回顧過去、不斷地“考古”,而是專注于此刻,專注于當下你有什么體會、你有什么經驗、你有什么感受、你打算怎么做、你可以做些什么。這就是一個現象學的談話。
而治療這一切的方法,就是找到本真的生活。如果你把這本書濃縮成一句話:
就是“如何獲得本真的生活”。
本真生活當中有三層含義:
首先是生活感受——你的生活感受,你是不是具有活力;
然后是生活勇氣——你存在的勇氣,這里還包括了自然和道德的成分,就是你該不該存在,想不想存在;
還有生命能量——你的生命力。生命力這個東西很難用科學的方式測量,但是我們每個人都見過,比如一個重癥患者的求生欲,在大家都覺得他沒機會的時候,他依然能夠堅持很長時間,這就是生命力的一種體現。
以上這是三個基本的生活概念。
要能夠實現本真性,就是意味著真誠或所謂的真實。“本真地生活意味著真實地生活;也就是說,按照自己內心的信念、信仰和價值觀來生活。……本真地生活,也意味著你在上述的基本生活困境中找到自己的立場。
”如果我前面講的那六個生活的基本困境,你都覺得自己沒有答案或者很困難,那你就很難找到這種本真地生活的感受。這個治療的過程會讓你從膚淺的生活當中覺醒,從而進入從容歡快的、平靜的生活。這就是存在主義心理學治療的一個目標。
“朝聞道,夕死可矣?!笨鬃诱f這個人(哪怕)一輩子渾渾噩噩,一輩子都沒有找到方向,但是突然有一天想明白了,晚上就死,人生也是非常圓滿的。這其實就是從膚淺當中覺醒,然后進入了從容歡快的平靜之中。
第一個困境,幸福與痛苦
別的療法都希望我們能夠減少痛苦,但是存在主義心理學不是這么認為的。什么是痛苦?我們要去尋找這些痛苦本身的積極感受。
我們對待痛苦基本上有這么四種方式:
第一種叫作“把痛苦視為可以控制或征服的東西”,比如我吃止疼片,我控制它(痛苦);
第二個,“把痛苦視為可以與之對話的現象”,我可以跟我的痛苦聊天、對話,這是一個不同的境界;
第三個,“把痛苦視為一種積極的挑戰或禮物”,有這么一個痛苦給我帶來了一個反省的機會;
第四個,“把痛苦視為你完全無法左右的命運”,這個叫作極限情境,你得能夠接受你的人生是有極限情境的,這個極限情境是你沒法左右的,你要接受它,然后讓它左右你的命運。
存在主義視角下的幸福,是試圖把痛苦和快樂整合在一起的。你不能夠說“必須沒有痛苦,我才能夠得到幸?!?,那個不是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認為痛苦跟快樂本身是一致的整體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比如,人本主義強調希望我們能夠獲得極度快樂,就是我們在精神的、物質的層面都得到了充分的滿足。
最典型的書就是《心流》,所描述的狀態就是人本主義的極度快樂,就是我沒有什么缺憾,我覺得一切都非常美好。
但是存在主義要求我們追求的是深度幸福。
“深度幸福是一種持續的平衡狀態,在這個平衡中,一方面是個人的愿望、目標和需要,另一方面是周圍環境或外部世界。這種狀態與個人愉悅、平靜和放松關系密切?!?br>
它要追求的是一種從容歡樂的平靜??赡芪幢啬軌蛳衩坠铩て蹩松坠囌f的那樣,愉快到忘記了時間。你想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要追求時刻達到心流的狀態才能夠產生幸福,這是多么難的一件事。
我們一天當中沒有幾分鐘在心流當中,但是我們能夠獲得從容歡樂的平靜,它是一個存在主義的狀態:
第一個是身體和心理生物學的層面,就是我們在身體的層面要能夠平靜,要能夠接受身體的某些不適和痛苦。
第二個層面是對死亡的清醒認知。“死亡焦慮與生命實現或未實現的程度有關。‘未實現的生命’這個概念,是指一個人可能身體上完成了或走完了他的生命歷程,但他還沒有‘真正地活過’,換句話說,還沒有實現自己的潛能,沒有面對他在生活中遇到的挑戰。
根據康德勞和梅的觀點,一個活得充實和完整的人,無論死亡來得是早是晚,只會體驗到輕微的死亡焦慮。
另一方面,一個人如果不得不放棄許多他們本應該處理的挑戰(就是他可以人生活得很精彩,但他沒有去做),就會發現離開這個世界更加困難和痛苦。
用海德格爾的話說,這個人沒有傾聽自己內心良知的呼喚。梅和亞隆用‘存在性內疚’來說明這種未實現的生命狀態;換句話說,你欠自己一些生命?!?/blockquote>王陽明臨死的時候說:“我心光明,亦復何言?”為什么?因為他的人生是充實的,他的人生實現了,所以他不懼怕死亡。一個真正的超人,隨時隨地都可以死去,他都是死得其所,因為他的生命是綻放的,他是在努力地生活,很投入地存在生活,隨時隨地可以死。
國學大師葉曼先生講了一句話:“我現在是時時可死,步步求生?!本褪俏叶蓟盍艘话俣鄽q了,隨時讓我死我就可以死,我不怕,但是我每天還要努力吃東西,還要講課。葉曼先生一百多歲還在講課。
這就是存在主義的精神。所以,“‘從容歡樂的平靜’還包含了精神性層面。這個概念所包含的關于存在的平靜也是一種精神上的平靜?!?br>
一個人走向死亡時候的樣子,因為他的人生得到了充分的實現。雅斯貝爾斯對此有一個驚人的表述,叫作“死亡隨我而變”。
真正怕死的人是那些沒有真正活過的人。所謂的深度幸福,就是你能夠接納這些痛苦,并且把它視為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加完滿的一部分,而不是試圖去回避這些痛苦。
那在治療中如何能夠引導被治療者去感受到幸福呢?就是要更加關注治療關系,你要讓他信任你,你要成為他的伙伴,不要用代庖式的治療。
我們叫越俎代庖,就是你替這個人做決定“你應該這樣做,你應該那樣做,你應該這樣想,你不應該那樣想”,這種做法是沒有用的。
應該用引領式的治療,秉承的原則叫作自由、開放、相遇,讓他和他的想法相遇,讓他和他的創造相遇,他此刻的存在能夠創造出下一個他的存在。把愛的承諾和讓對方做自己的意愿結合起來,這是治療師所應該秉承的關鍵準則,這樣才能夠幫助被治療者去整合幸福和痛苦之間的關系。
好多人去接受心理治療,其實就是因為他不能夠接受生活中的痛苦。痛苦就是你認為不應該痛苦的痛苦。
痛苦本身就是幸福的一部分,這兩者是可以整合在一起的。
第二個問題,愛和孤獨
人類的分離和寂寞是最基本的狀態,人們從生下來以后就是獨自一個人,“沒有孤獨,愛就沒有意義;在愛的映照下,孤獨才更加真實?!?br>
愛到底是什么呢?“愛是一種深切關注、喜歡和奉獻的感覺。”愛并不是占有,并不是擁有對方?!皭凼潜舜松硇牡脑趫觥?,就是我永遠全副身心地在這兒陪伴著你。
愛的前提是“讓其存在”,就意味著你是愛他此刻的存在,你允許他自我發展,你不是要為了自己而去改造這個人。
有三個不一樣的關于獨處的概念:分離、寂寞、孤獨。刀刀狗的漫畫,上面有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它說:“一只狗并不孤單,想念另一只狗才孤單?!边@三個不同的概念有什么區別呢?
分離意味著一個人在社會層面是孤單的……分離本身無所謂好或壞,它取決于個體想要什么。”你一個人住在山里邊,說不定你很高興,因為你喜歡那種生活。
寂寞是這樣一種感受:當你非常想要和別人在一起時,卻只能依靠自己,獨自承受命運。寂寞通常是消極的、痛苦的,是違背自己意愿的。”這就是“想念另外一只狗才孤單”。
孤獨意味著你對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孤身一人的基本認識?!陋毤瓤赡芰钊丝謶?,也可能令人興奮,這取決于個人的性格特征和環境因素。
三個詞講的是三個層面的事,分離是社會事實,寂寞是情緒狀態,而孤獨是你的存在性認知。
好多人在面臨重大決策的時候,或者人生遇到變故的時候,都會有這種感受,叫作“我能夠感受到友善,但依然孤獨”。你失戀的時候,你的閨蜜可以陪你玩、帶著你去唱卡拉OK,但是在人多時候最寂寞,那個時候你會意識到你是孤獨的。
那么孤獨為何難以面對?
很多人會建立很多逃避孤獨的機制,會衍生出很多新的社會問題。
三種逃避孤獨的機制第一種是讓自己投入權威式關系或共生關系,與自己之外的某人或某物融合,無論對方是另一個人還是組織。
你發現了嗎?就是有的人會喪失了自我,不再為我的自我生活,我為一個符號、一個幫派、某一些人、一個領袖去活著,這樣能夠減少內心的孤獨感。
第二種逃避機制是破壞性。如果我在面對外部世界時感到無力和孤獨,我可能就會摧毀它。就是搗亂,有的人會用搗亂的方式來逃避。弗洛姆說:“破壞性是未實現的生命的結果。
第三種逃避機制是機械趨同。個體不再是自己,而是采用流行的文化模式所規定的人格?!边@時候你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叫作“你失去了自己”。
那些使用逃避機制的人不是在說自己的話,他是在表達一種文化身份認同,他覺得“我是這一派的”,喪失了自己。你看起來逃離了孤獨,但問題是你也失去了自己,這是多么大的一個成本。
那么人到底能否學會獨處?人能不能夠學會獨處代表著什么呢?代表著你自我力量的成長。一個人自我力量越強大,獨處的能力就變得越強,這是一個人的自我決定的過程。
卡爾·榮格就認為這是一個自性化的過程,自性化就是找到了自我的過程。
自性化分兩個階段,第一個叫作自然目標,第二個叫精神成長。他說一個人前半生實現自然目標,就是追求學歷、工作、賺錢、買房子、養家這些自然目標,后半生開始追求精神成長。
那么個人與社會是不是能夠統一?就是我在追求做我自己的時候,我能不能夠跟他人產生親密關系,是否存在真正的本真的互動?
本真的互動就是存在主義心理學里所講的:真正的愛,時時刻刻都臨在,陪伴著他,讓他成為自己。這種東西是否真的存在?
書中說:“非本真的互動壓制了我們存在的真實核心。它使我們變得機械,失去個性。它讓我們千人一面、并回避一切偏離常規的事物?!?br>
麥奎利說,人們必須打破壓抑的關系,享受獨立和尊嚴的感覺,然后才能建立肯定和真誠的關系。
也就是說,你能不能找到真正的親密關系,能不能本真性地和他人互動,前提是你是不是愿意面對真正的自我。你并不是被事先決定的,你是可以自己肩負責任、自己創造的,你隨時隨地可以成為一個跟今天不一樣的人。
如何解決愛與孤獨的問題呢?如果有病患來找你討論這個話題的時候,多討論關于愛的話題,幫助人們認清生活的困境,然后博愛地對待來訪者,讓你產生一個典范作用:你讓病患看到這個治療師是可以讓你成為自己的,是可以傾聽你的,可以讓你選擇的。
我們希望得到愛,但是我們不得不面對孤獨。如果你能夠正確地理解到,正是因為這么一份孤獨,你才能夠真正地獲得愛,你會明白愛和孤獨就是整合在一起的。
如果你把孤獨視作敵人,認為自己要獲得愛,所以任何的孤獨都不能夠忍受,那么你可能反而會成為他人的負擔,你會把自己變得非得跟別人一樣,成為某一個大組織當中的一分子,失去了自我。
第三個問題,成功和逆境
我們想要成功,但是我們需要忍受很多的逆境和創傷,這是存在主義心理學跟別的心理學最大的區別。人生必須遇到挫折,但是你依然可以選擇往前走,這就是它最有力量的部分。
你的人生如果多有一些經歷的話,你會發現很多時候是因為一件倒霉事,才使得你的人生重新開啟了一段旅程。如果你的人生完全是按照你自己的計劃發展的,回過頭來看時,你會覺得特別無趣。就是因為這些意外沖擊,當時覺得走不出來的這些倒霉事,使得你一步一步地活成了今天的這個狀態。
反對將日常生活醫學化和病理化,別動不動給自己貼標簽,說“我有什么病”“我的原生家庭有問題”“我媽媽對我不好”。如果你過度地沉迷在自己的過去,而不是未來,你很有可能走不出來。所以存在主義說,人遲早會吃點苦頭,危機不是反?,F象。
存在主義對于危機的看法:“這種沖擊的重要特征是:
(1)你的空間和時間結構已經部分瓦解。比如你們家遭遇了一個重大的變故,在那幾天里,你們可能感到昏天黑地,完全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吃飯、睡覺……全部陷入混亂,因為時間和空間已經瓦解。
(2)你體驗到強烈而震蕩的感覺”,就是“嗡”一下子。
(3)你體驗到激烈的心理活動,你的思維在兜圈子、反復考慮同一個主題,而不是投入持續的問題解決。”就是你會不斷地想,怎么都出不來。
而生活和危機是屬于一體的,就是在發生了這種事以后,你如果想說“我怎么這么倒霉,為什么這種事偏偏發生在我身上”,那你半天都走不出來。你得知道,所有人都會發生這樣的事。
博爾諾強調了疾病危機的三個特征,它們是普遍適用的:
(1)危機涉及與過去決裂。”就是當你發生了這些危機以后,會意識到以前的事不能再干了。你們看看網上那么多新聞就知道,哪個人一出事,其他人就知道這事不能干了,以后得想想別的轍了,與過去決裂了。
(2)危機是由影響個人發展的外部干預引起的;當它襲來時,仿佛是從另一個空間向你沖撞而來。
(3)舊的生活模式被打破,與舊模式截然不同的新模式誕生了;危機過后,生活將在一個不同的層面上重新開始?!北热纾氵@有一道疤結了痂,以后在這個痂上面重新開始你的生活。這就是危機對人帶來的影響和沖擊。
“在危機情境中,助人者最重要的品質是在場的能力。”你要想幫助他,你千萬不要指手畫腳,千萬不要越俎代庖,千萬不要批評他、給他建議,這都沒有用。你需要的是在場的能力,不僅僅是陪伴,還要讓他感受到關注,讓他知道你在旁邊陪著他。
“陷入危機的人最需要一個有同理心且沒有私務纏身的幫助者。正是這種‘同甘共苦’起到了作用。”
為什么危機會對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造成這么大的沖擊?核心就是因為大多數人的生活建立在三個特別經不起推敲的假設之上:
(1)我們認為這個世界基本上是仁慈的(一般說來,他人對我傾向于友好和中立)?!边@是潛意識當中的假設,我們覺得不會那么糟糕。
(2)世界是有意義和可預測的(行為合理的人也將得到合理對待)?!本褪钦J為我又沒干什么壞事,我就應該被合理對待。
(3)我是有價值的(足夠善良、正派和能干)??偟膩碚f,大多數人的基本期望就是‘我是生活在一個仁慈和有意義的世界上的好人。
所以你會發現當這件倒霉的事發生了以后,絕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個世界崩塌了,不是這個物質世界崩塌了,而是他對這個世界的幻想崩塌了。
這個世界并不是好人有好報,并不是一切東西都向你很友善。
你要意識到危機所帶來的三個不同的維度:喪失、逆境和存在性開放。喪失,在所有的危機中,我們必然會失去一些東西。逆境是一種被拋的狀態,就是我們會被突然拋到一個環境中去。比如你突然陷入了一場官司,這場官司對你影響很大,讓你的內心壓力極大,實際上就是它把你從原來的生活軌道拋到了一種你完全不熟悉的生活中去,這就是逆境所帶來的沖擊。
我們需要做的事是要存在性開放。就是上升到一個有意識的本真的生活當中,我們能夠對危機有更大的包容度,我們能夠說“我接受眼前所發生的這一切,并且能夠繼續好好地生活”。
“此時正是修煉時”。就是一句非常棒的存在性開放的話,就是我不知道我會去向哪里,我不知道這個危機何時結束,但是我開放,我愿意面對和接受這個完全不同的東西。
那么如何度過危機?“無論如何,我們的目標都不是像對待疾病一樣,去戰勝或克服危機。相反,我們的目標是以開放和建設性的方式度過危機,并為未來的生活吸取經驗教訓。”
度過危機涉及三個重要方面:第一個,讓感受和情緒浮現,感知并表達它們。就是不要壓抑,不要看不到這個創傷,假裝沒事。你得讓感受和情緒浮現出來,浮現出來是治療的第一步。
第二個,嘗試“破繭重生”,讓自我得到治愈,就是你需要找到一個新的自我。“危機的解決可能會導致這樣的轉變:從一種令人厭惡和可怕的經驗轉向對自我的新洞察和開放,轉向探索自己關于世界的基本假設,并最終走向真實的自我發展。”
所有的所謂成功的大片,其實都意味著一場蛻變:這個人從電影開始之前的一個幼稚的狀態或者是糟糕的狀態,蛻變成了最后的一個英雄的狀態、從容的狀態,這個過程中都是有危機發生的,都是由危機來推動的。
第三個,抓住這個機會,重新思考生活的意義。用這三步能夠有效地幫助我們度過危機。
面對目前生活當中的困難的時候,是什么讓我們覺得憤怒和痛苦呢?其實就是那個所謂的“應該”:我們應該這樣生活,我們應該那樣生活。
但是存在主義心理學告訴我們,你得放下這個“應該”,你只能夠去接受眼前存在的東西,一點點來解決困難,這才是走出危機的方法。
“我們不應該被動地忍受危機,而是應該走向批判?!弊呦蚺胁皇钦f變得很抱怨,要批判這個那個。
走向批判就是走向反思。你平常是看不到所謂的自我的,一定是它撞出去了,撞上了某一個東西反彈回來,你才能夠感受到這是所謂的自我。所以我們在遇到了危機的時候,我們才能夠看到自我的問題,才能夠看到自我的傲慢,才能夠看到自我修煉的不足。
然后批判——批判自己、反思自己,重新開始梳理自己的人生,思考我到底應該怎么樣調整自我,這是我們走出危機的方法。
第四個問題,死亡焦慮和投入生活
人類一直都在嘗試了解死亡,有很多種方法,比如說對那些經常觀察死亡的醫生的訪談,還包括關于那些瀕死者的訪談,已經有很多對他們的研究??傮w來講,在這些人的訪談當中反復出現的畫面是什么呢?
(1)個人的意識存在于身體之外,意識常常會在幾米高的上空觀察自己的身體。就是你會有一個仿佛靈魂出竅的那種感覺。
(2)個人體驗到一種深刻的平靜和從痛苦中解脫的感覺?!币恍┪恼抡f,死亡的時候頭腦當中會分泌大量的內啡肽,讓你很愉快的東西。
(3)個人看到自己的生活在眼前閃現,并重溫一系列重要的事件,這往往是在一瞬間,但注意力高度集中;這意味著對過去事件的接納,包括對不愉快、困難以及險惡事件的接納。
(4)個人體驗到身外另外一個世界,體驗到在那里有無限的幸福……以至于當他們不得不再次回到自己身體里時,可能會感受到非常不快。
但這些東西不能當作科學依據,這只是對于瀕死者的訪問,但是瀕死者畢竟不是真的死者,所以很有可能只是在那種高壓之下所產生的幻覺,這個是沒法當作科學依據的。
人們為什么這么想要嘗試了解死亡?因為人人都有死亡焦慮,死亡焦慮主要來自兩個原因:第一個叫作對未知的恐懼??鬃诱f:“未知生,焉知死。”你活都沒活好,你管什么死呢?我們對未知的恐懼會導致我們焦慮。第二個是未實現生命的內疚。很多人在真的面臨死亡的時候,他的第一反應是“還有好多事沒做,我還有好多心愿沒了”,但如果你真的活得非常充分,你反而能夠坦然地面對死亡。
關于人類是否有界限,這在存在主義流派里其實是有分歧的。亞隆和薩特認為人是有界限的,人就是自己的存在,人是存在著邊界的。
但是像弗蘭克爾這些意義療法的存在主義心理學的學者就認為,人是和自然界是融為一體的,人是可以成為某一個巨大的意義的一部分的。所以人到底是不是有界限,還沒有定論。
在面臨死亡的時候,人們需要做“信仰的飛躍”,這是克爾凱郭爾講的。你需要有一個“信仰的飛躍”,因為我們活得很理性,如果你用非常理性的態度走向死亡,你在最后那一刻總是有想不開的事。
這時如果你能夠把自己交托給一個更大的存在“共同體感覺”,意識到你是宇宙的一部分,你融入了一個更大的意義,這個信仰的飛躍一旦邁出去,你會更容易接受死亡。有人用科學的方法,獻身給科學,獻身給自然,有人用信仰的方法,這些都能夠減緩對于死亡的焦慮。
怎么能夠做到與死亡和解?“海德格爾強調,將死亡作為一種可能性納入現實,會使生命更加真實。我總有一天會死,這是我最確定無疑的事實。許多人想推遲死亡,但死亡和終結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沒完沒了的人生將是恐怖的?!?br>
“如果死亡被公平和公正地接受,它將是真實生活中一個頗具價值的整合因素。……人類的生命是面向死亡的生命?!本褪钱斈隳軌蚪蛹{死亡,把死亡當作你人生旅途最后一站非常重要的安排,那么你的心境是會隨著死亡而發生改變的,死亡也會隨著你而改變,就是這個道理。
第五個問題,叫作選擇與責任
我們有很多選擇的自由,但是很多自由會帶來痛苦、糾結。我到底該選這個,還是該選那個?我們總會這樣糾結。選擇以自由為前提,意味著責任。
選擇為什么讓你覺得痛苦?是因為你不愿意承擔責任。他就希望有一個人告訴他“你應該這樣做”,但真告訴他了,他又會自己去計算,還是覺得不行,因為他不愿意承擔責任。
那么要想做出選擇,你得學會一個詞,叫作“躍入未知”,你得跳進這個未知的環境當中。關于ACT(接納承諾療法)的書,《幸福的陷阱》和《跳出頭腦,融入生活》。ACT屬于存在主義心理學流派,它是往前看的,它不是回頭看,不是靠倒后鏡來推進人生的。
所以,人生到底是有意識地權衡目標,還是一個重大的決定破土而出?凡是糾結的人都認為人生是設計出來的,都認為人生是一個有意識地權衡目標的過程,但是真正有生活經驗的人就會知道,你人生的每一次決定幾乎都是一個破土而出的過程,就是醞釀得差不多了,最后一個決定出來了。
是自我做出了決定,還是做決定的時候才出現了自我?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觀點。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他認為是自我做出了決定;按照存在主義的觀點,它認為是你在做決定的時候才出現了自我。
“時窮節乃見”,當環境惡劣的時候,甚至有很多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這樣的人,但是當這個事情一發生,你做出了選擇,才顯示出了真正的自我。
你如果理解了存在主義心理學,它的好處就是你推卸不掉這些責任,你知道這些都是你的責任,都是你自己要去做的選擇,所以你的自我建構是可塑的。
比如,你總說自己不勇敢,很懦弱,但其實你是可以選擇勇敢的,你是可以努力地去做一些勇敢的事的;你不慷慨,你是可以試著去做一些慷慨的事的,這才能夠塑造出你真正的自我。所以,每個人都擁有選擇的自由。
童年并不決定一個人的人生,書中說:
“存在主義思想認為,將單向的因果關系附加在人類生命之上是一種扭曲。”就是覺得童年出現了這個事,所以現在才出現這個事,這是一種扭曲。
“從存在主義的角度來看,童年的角色是什么呢?童年的角色就是,成年人利用它來定義自己現在是誰?!瓱o論如何,人的童年是被詮釋過的童年;因此,它可以被重新詮釋?!?br>
童年是被詮釋過的,你早就忘了你童年真正什么樣,你在選擇性記憶,所以你可以重新選一次,你可以重新詮釋?!安淮嬖诓槐辉忈尩耐辏淮嬖诠潭ú蛔兊耐?。
我們可以說自己是很幸福的。你可以重新選擇記住你童年幸福的片段,你就變得幸福了,但是如果你非得選擇記住你童年里那些糟糕的片段,那你可能就是糟糕的,所以你可以決定你的童年。
文化與社會也并不決定我們現在的生活。我們前面講了,童年不決定你現在的生活,文化與社會也不決定你現在的生活。如果你認為文化與社會決定了你現在的生活,那只能說明你允許這樣做,除非你允許。
就是你允許說“我要隨大溜,我得按照別人的節奏生活,別人干嗎我也干嗎,要不然我就覺得我不安全,我很孤獨?!边@兒又回到孤獨了,因為你需要安全。但是你如果不允許,文化和社會是沒法決定你的。
要學會對自己的生活負責薩特認為,責任是‘意識到自己是某件事的無可爭議的發起者’。抱怨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沒有任何來自外部的東西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感覺、生活或身份。”這就是“去創造”的原因,因為你要知道你是這件事情的發起者人。
“人們為什么要如此費盡心思地逃避責任,這仍然是個謎。如果承認我們是生活的作者,會發生什么呢?事實上,它只會讓我們接受自己的生活,與自己和平相處。”
我們很多人很膽小,總喜歡說:我是被逼的,我是被逼上梁山,我是沒辦法,我是趕鴨子上架。但是,如果你真的承認你今天所遭遇的一切是你自己選擇的結果,會怎樣呢?
答案是:天不會塌下來,反而是你能夠學會接受生活,與自己和平相處。
“歪曲的責任概念無處不在。承擔責任和負責地生活,并不等于整天忙著為別人服務,并不意味著自我犧牲和無私忘我,不意味著狂熱地確保每件事都做對,也不意味著悔恨地沉思世界上所有的問題?!?br>
“負責地生活,是與這個世界自由和開放地相遇,是承認你自己現在的樣子,承認你現在所處的位置,自由地呼吸,正視眼前事物,活在此時此地?!?/p>
你能夠為自己負責,并不意味著背起沉重的十字架來進行自我批判,而是你能夠接受這一切,從容地呼吸,生活在此刻,這就是為自己生活。
怎么能夠決定你是不是負責任地生活了?作者給了一個方法——照鏡子。你就問自己,明天早上我照鏡子的時候,我會不會更喜歡我自己。你今天要做一個決定,如果你做的決定是讓你更討厭你自己,那你沒有對自己負責;如果你負了責,你明天一定會更喜歡自己。這就是我們為自己負責的過程,大家可以想想這面鏡子。
同樣我們還要學會為他人負責,并不是說你管好自己就好了。存在主義心理學意味著你對他人也會產生很多責任,你要意識到這一點。
把對方的生命握在手里海德格爾有一個學生,叫作克努茲·勒斯楚普,曾表達過一種對待他人的理想態度。“他說,每當一個人遇到另一個人,他就‘把對方的生命握在手里了’?!边@話說的是有點夸張,但是你能夠感覺到,比如說我今天跟你見面,在這一刻我對你說的話,給你的眼神、態度,或者我不理你,很有可能決定了你明天的發展,雖然很微小的行為,但是有可能會讓這個人走上了另外一條人生道路。所以,他說這是“把對方的生命握在手里了”。
根據這個觀點,如果你遇到另一個人,你應該意識到,你所說的和所做的,可能對對方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你應該始終認為,你手中握著對方的生命。”
你的一言一行,會給別人的存在造成影響。所以,除了對自己負責之外,也要能夠對別人負責。這叫作在場性,與人為善,多去共情,多讓別人感受到你的陪伴。
還有,對世界負責。對世界負責就是你要去做一些事情,比如你遇到了某種狀況,遇到了很多抱怨,環境現在變得越來越糟糕,越來越危險,你可以想想在最小的范圍之內,自己能做些什么,只要你一點點做,它就可能會慢慢地產生一些效果。
如果你意識到了這其中的責任是重點,選擇就沒有那么困難了,因為你只要承擔責任,就可以做出選擇。
第六個問題,混亂與意義
周國平說這個世界沒有意義,但是人不能夠接受這個世界沒有意義,所以人在不斷地尋找意義,尋找意義的過程本身是有意義的。
奧爾波特把意義分了六種類型第一種理論型
比如孔子、老子這些人在追求道,道是什么呢?就是理論。他們的意義來自理論的研究和突破。
第二種經濟型
經濟型的人的意義來自創造了財富,擁有更多財富。
第三種審美型
宋徽宗就是個審美型的人,他覺得意義來自創造了美,還包括米開朗基羅、達·芬奇這樣的人。
第四種社會型
社會型的人的意義是來自自己為這個社會做了奉獻,為這個社會做了很多的改變,比如說像特蕾莎修女這樣的人。
第五種政治型
他們的意義來自政治上的勝利,來自擁有多少權力。
第六種人宗教型
他們的意義來自與“神”的溝通,對“神”的見證。
這六種不同的類型,是人們尋找意義的六條不同的通道。
克爾凱郭爾把人生分成了三個階段:審美階段、倫理階段和宗教階段。你讀《紅樓夢》就會發現:
賈寶玉就處在審美階段,他所做的所有的事情都關心好不好、美不美、高興不高興,這是審美階段;
當你長大了,到了賈政這個階段,你發現他處于一個倫理階段,他認為美不美不重要,對不對才重要,所有的事都先考慮是不是合乎祖宗家法,這是賈政的倫理階段;
到賈母就到了宗教階段,賈母總是說:別說不吉利的話,咱們一塊兒去祭拜,祈求上蒼保佑,祖宗保佑。
所以,審美階段、倫理階段和宗教階段也被很多人認為,就是人的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的基本歸宿。
而弗蘭克爾《活出生命的意義》作者,他的心理學的意義療法其實也是存在主義心理學的一個分支。他認為,人是能夠具備追求意義的意志的。
弗蘭克爾的治療方法就是幫很多人去尋找意義,很多找不到意義的人通過跟弗蘭克爾的聊天,豁然開朗,發現生活原來是有意義的。一有意義,什么事都能夠忍受。
尼采也講過這樣的話,尼采說:“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他就能夠忍受生活加諸他的一切?!边@就是意義的意思。
弗蘭克爾認為有三種價值可以選擇:第一個叫創造性價值,就是你做的這件事創造了什么東西,你為這個社會留下什么東西;
第二個叫作體驗性價值,就是你感受到了什么,這一段人生給你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
第三段是態度性價值,就是你能不能呈現出一種狀態,比如文天祥到最后獲得的就是一種態度性價值——人間有正氣,他把《正氣歌》留在這個世界上。所以,任何事情總有價值。
這句話很有力量:“弗蘭克爾說,在可能的地方創造,在必要的地方忍受?!蹦軇撛斓臅r候創造,在必要的地方忍受,因為忍受本身也有態度性價值和體驗性價值。
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么?這個問題問錯了,這個問題不應該是我們問別人“生活的意義是什么”。應該是這個社會、大自然問我:“你生活的意義到底是什么?”
只能夠通過你這一生的行動,最后給出一個答案。《哲學起步》作者鄧曉芒教授講:我是誰?有答案,走著瞧。就是你做著事情,慢慢地實踐出你的定義、你的人生,這就是存在主義的觀點。
梳理一下紛亂世界中的意義:“薩特和一些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強調,我們必須在原始的混亂中做出選擇。存在是一個真空,每個人都必須在其中為自己構建生活的意義。選擇什么并不重要,堅定地做出選擇才是最重要的。一個人是自身存在的創造者?!?br>
“弗蘭克爾對這種情況有不同的看法。在他看來,一個人的生活目標并不是任意選擇的。相反,未來的任務已經擺在那里,等待著我們每一個人。我們都必須睜大眼睛,發現那里有什么,并覺察生活到底意味著什么,有哪些任務在等著我們。”這有點天命所歸的意思。
“從存在主義的角度來看,無可爭辯的是,對意義的尋求是人性的基本特征。生活就像游走在一根鋼絲上:一端有意義,另一端是無意義。我們偶爾會瞥見下方的深淵,看到混亂和偶然。
我們與外界進行抗爭——希望保持平衡,看到目標,勇往直前,找到一些真正重要的東西。生活意義與生活感受、生活勇氣和生活能量有關?!?br>
“生活意義和存在性幸福之間也有密切的關系。……精神性的幸福,會為你的生活賦予一種特別的意義,這種意義源于你將自己歸屬于更偉大的事物。……這便將生活意義和責任聯系起來了?!?br>
“負責地生活,你的生命將充滿意義。負責地生活,不僅意味著擁抱你自己和身邊的人,還意味著擁抱這個世界。存在主義思想在這一點上經常被嚴重誤解。
許多人似乎認為,對自己的生活進行反思,就意味著你應該關注自己的內心,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遠離這個喧囂的世界。再沒有比這更糟糕的誤解了?!?/p>
“一個人存在就是向外面的世界伸出你的手。這個世界正在燃燒,需要所有善良和聰明的人的關注。這個世界上有貧窮、戰爭、難民、種族主義、仇恨、疾病、饑餓和氣候巨變,也有神奇的大自然和許多人類奇跡。在你走過的每條街道上,你可能會遇到許多需要關注的不幸,也可能會遇到善良友好的微笑。外面有一個世界在呼喚你,等待你,為你的生活賦予意義?!?br>
“最后,要過有意義的生活,有一個方面不應該被忘記,即不斷地反思這些問題:對我們人類來說,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什么使我的生活更值得過下去?”
這本書能夠給我們的內心注入巨大的力量。如果我們覺得存在主義心理學可以幫助我們,我們也可以用存在主義心理學去幫助我們身邊更多的人。
隨筆/恒之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