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超市里,各種自制食品一應俱全,從豐富多樣的中西式面點,到色香味俱全的熟食、涼拌菜,再到葷素搭配的各式快餐……完全可以解決人們的一日三餐,既方便又省心。
而且這些食品由于保質期比較短,當天沒賣完的下午就開始做特賣,對很多人來說,花很少的錢就能吃得不錯,具有極大的誘惑力。精打細算的家庭主婦,也是其中龐大的消費群體。
但是,這些自制食品真的可以放心吃嗎?超市里的特價商品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貓膩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超市的自制食品通常存在以下問題
◆環境不衛生,操作不符合規范
很多熟食都是現場制作的,而超市里人頭攢動,食物在這種全開放的環境里容易受到污染,有的工作人員沒有按照GMP標準(食品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著裝并佩戴帽子、口罩。
如果你稍微觀察幾分鐘,就會發現有些工作人員連手套都不戴直接徒手接觸食物,還有的不顧唾沫星子橫飛,大聲吆喝招攬顧客……每一個環節都槽點滿滿,存在嚴重的衛生隱患。
◆用包裝日期取代生產日期
所有食物都標明是當天生產,不管是包子饅頭等面點,還是烤雞鹵鴨等熟食,都是工作人員稱重后,再往塑料袋上或者包裝盒上打上一個日期,標簽上顯示的是當天,但究竟是什么時候制作的,則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曾經有人在超市里買的饅頭,回家后竟然發現長毛了,發霉了,而標簽上赫然寫的是當天生產。面點都這這樣,肉類等熟食就更難說了。
◆食品標簽不符合規范
自制食品屬于預包裝食品,應嚴格標注食品的配料清單,但究竟有多少超市可以做到呢?
國家2012年正式實施的《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7718—2011)》規定,食品標簽中應標示食品名稱、配料表、凈含量和規格、生產者、經營者的名稱等內容,其中對食品添加劑的標注也有明確規定。
而超市的糕點標簽上,除了名稱、重量、包裝日期和價格以外,并沒有按照國家規定注明配料表,就更別提添加劑了。
快到年底了,超市里各種促銷活動也陸續拉開序幕。家庭主婦們也準備置辦年貨了。
芭堂主提醒,在超市購買食品時,要注意:
◆買任何食品時都要注意看標簽,查看生產日期、保質期等是否完整,同時觀察包裝是否破損。標簽不完整、包裝破損的盡量不要買。
◆盡量選擇新鮮的、剛出鍋的產品,警惕超市的打折促銷、買葷送素等活動,這種活動主要在傍晚、針對馬上過期的食品進行,安全指數不高,最好不要貪圖便宜而購買大量此類食品。
◆涼拌菜盡量少吃,安全隱患最大,如果實在想吃,買回家后,最好再增加一些醋、蒜等調味品,一定程度上起到殺菌作用。
◆熟鹵制品容易存在大量亞硝酸鹽、色素等成分,不要經常吃,買回去后最好再重新加溫。
◆切開的盒裝蔬果容易被細菌污染,發生變質,而且,營養也會流失,最好不要買。
挑選零食時應注意:
◆土豆片或玉米片,烘烤的優于油炸的;
◆避免含有反式脂肪的食品,注意看食品的營養標簽,通常都會標明;
◆盡量買100%純果汁,遠離含“高果糖玉米糖漿”、“人造色素”、“人造香精”的飲料;
◆堅果盡量選原味,鹽焗、奶油味或其它口味的鈉含量往往很高;
◆餅干建議選購全麥的,但請注意是否是真的全麥,也要看營養標簽上的“脂肪含量”;
◆各種無添加的水果干和蔬菜條也是不錯的選擇,但不要選擇糖漬鹽漬的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