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骨子里內(nèi)向,卻想往外向隊伍里站的人,是有些分裂的,不愿意承認內(nèi)向,因為覺得外向的人更容易融入這個社會,會有更多的機會。所以會勤加磨礪,努力打破一個又一個的結(jié)界,但不管自認為多么完美的掩飾,還是在交談中被人一眼識破,自己內(nèi)心也清楚的知道,自己就是一個內(nèi)向的人。
我是一個內(nèi)向的人,害羞、靦腆、緊張、臉紅,與有的人交流的時候會感到緊張局促不舒適,所以能兩句話說完的,絕不想說第三句。和話特別多的朋友待在一起,會讓我感到特別的不自在,特別是只有兩個人的時候,當對方滔滔不絕的講話的時候,我試圖給對方一些暗示,比如時不時的打呵欠,把眼神看向遠方等等,意思是告訴對方我不想再繼續(xù)對話下去了,我需要一個人安靜地待會兒。遇到不懂得暗示的朋友有時候也很無奈,對方還以為我在認真地傾聽,其實思緒早已飄遠了,實在受不了的時候,我會鼓足了勇氣和對方講“早點休息,明天還有事兒/還要上班···”
“該配合你演出的我盡力在表演”這是薛之謙唱的《演員》里面的一句歌詞,用來形容我與某些朋友的尬聊是極為恰當?shù)?,后來想想,我為什么要如此煎熬地配合對方呢?感覺自己這樣是不是有點虛偽。其實自己只不過是不懂得拒絕罷了,擔心我的直言不諱會傷到了對方,其實想通了就簡單了,朋友間不需要這些刻意的表演,所以再后來,當我覺得已經(jīng)開始不舒適的時候,我便會直接中斷我們的對話,原來拒絕是這么爽的一件事兒。
當然,也不是和所有人交流都會讓我感覺不舒適的。和有的朋友交流過程中,可以從中獲取到很多有價值的信息或者處理事情的方法等等,當然作為回報也會同時給到對方一些信息和想法,并且我還發(fā)現(xiàn)這類人非常的聰明,在我進入談話疲倦前試探性地提出離開,假如自己確實也覺得沒有必要繼續(xù)的話,那和諧地說“再見!”;假如覺得意猶未盡的時候,也會試探性地挽留,看對方是否真的想結(jié)束還是說我的某個偶然的哈欠讓他誤會了。和這樣的人相處恰到好處,不排斥甚至期待著下一次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