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首次“麻辣私廚”之行
——等待2小時-交流20分鐘
直到昨天晚上,我才清楚“麻辣私廚”從第三天開始,開張時間是晚9:30。
“麻辣私廚”第一天是晚8:00開張,第二天是中午11:30。第三天開張之前,導師們在群里征求意見,我馬上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最好晚8:00以后吧。”
10月24日(周二),是我進“麻辣私廚”的日子,我早早就訂好了鬧鐘“19:10”。不知是激動還是心慌,我竟看成了19:30。
這個烏龍事件直到今天我才有所警醒:“麻辣私廚”這兩天怎么都是晚9:30啊?不會是導師們聽取了我的建議,從我那天就固定在晚9:30了吧?
我趕緊爬樓,果然是晚9:30,而不是19:30。看來眼睛一旦被心蒙住,我們看到就不會是事實,而是我們自己的臆想。
那天晚上7:00剛過,我就給于老師發私信,于老師因為忙沒有回復。我馬上又給悠然老師發私信,“我在主持。”得知悠然老師忙碌,我不敢再打擾。
7:30已過,“麻辣私廚”沒有動靜,我有些著急,也只能干著急。
8:36,于老師的微信來了,于老師和我拉家常,沒提進“麻辣私廚”的事。我不好意思開口問,只好有一句沒一句地應著。這其間,于老師把她對我的文章的評論發給了我。我心里有些小失望:這“麻辣私廚”就這么清淡?
21:32,“請姐姐進群!”于老師發出邀請,我已身處“麻辣私廚”了。
炒蒸煮炸迎面撲來,我只有囫圇吞棗之力。
“為統一風格,建議改為‘接受孩子的主見,需要家長的配合(不干預)’;最后一段,語句還可再優化下。”千金老師蒸得春風化雨。
天使老師的孩子生病,但她仍熱心履行導師職責,煮得芳香四溢:“1.如果每一個小故事都加上小標題,會顯得更有條理。
2.注意敘述和議論部分的比例,議論部分要分析透徹會更有說服力。
3.文末沒有體現出‘接受,讓生活更舒服’的重要性,可以把論點再加強一下。
4.整篇文章的對話,沒有細節描寫,如動作,表情,眼神等細節描寫。
5.整篇文章寫得很有條理,注意排版,和人物的細節描寫就更有畫面感了。
以上是我個人建議,僅供參考。”
“本文的深度需要提練。你的接受,讀者會有放任不管的疑惑。接受的思想由何而來,對孩子成長帶來什么影響,可以再衍伸一下。”楊慧老師“辣椒粉”一針見血。
我一句一句讀,一句一句品,還沒來得及思考。
“請問你有什么需要解答的嗎?”于老師提醒。
“如果沒有,我就將姐姐移除了,內容都會看到。”于老師催促道。
“楊老師,深度是我最缺乏的,
能幫忙講開一點嗎?”我抓住最后一秒鐘。
“深度是作者思考的程度,全文雖真情實感,但沒有深入思考的感覺。”巖老師炸得循循善誘。
我不想走,我要留在“麻辣私廚”!我在心里吶喊。
21:49,微信上顯出一行灰色小字:你被“于千原”移出群聊。
22:30,我默默地對自己說,好好回鍋,爭取下次進“麻辣私廚”,我和我的“菜”更淡定更成熟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