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幸福方程式里談到了塞利格曼的幸福等式:H=S+C+V。幸福是由遺傳,外部環境和自主行為決定的。今天我們來說說愛德華?德西和理查德?瑞安的有關幸福的來源。
幸福的來源
愛德華?德西和理查德?瑞安在“自我決定理論”中闡述了人的三種基本心理需求:關聯感(Relatedness)、勝任力(Competence)與自主權(Autonomy)。這三種人類動機解釋了幸福的來源。[1]
關聯感:關聯感來自愛與被愛的渴望。毋庸置疑,良好的人際關系包括家庭,朋友、鄰居和同事等,對我們的幸福有很大的影響。這是我們不能忽略的外部因素。
勝任力:指的是我們運用自己的能力達到目標,比如學習新技能和個人成長。如果我們能夠勝任一份工作,在自己學習區的范圍探索,最終達到目標,這種快樂的感覺是很棒的!
自主權:指我們可以自主地決定自己的行為。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在養老院里,一些老人可以自己做決定,比如,選擇擺在房里的植物和負責澆水,自由擺放屋里的物品,選擇是否看電影。另外一些老人卻只能聽從護士的安排,由護士選擇植物和澆水,不能擺放物品,同時由護士安排看電影。結果讓人震驚:有控制權的老人活得更開心,更活躍,頭腦也更清楚,而且18個月后,享有掌控權的老人不僅身體比較健康,死亡率為15%,為沒有掌控權的一半。[2]
如何把這三大因素應用到生活中?
▌1.把自己培養成聯絡人
無論是和家人的親密關系,還是和周邊人的互動,都是我們幸福的重要因素。根據人脈蜂窩理論,我們可以做一個聯絡人,把不同領域的熟人相互介紹。比如可以把同學介紹給同事,這樣就把重要的不是很熟悉的人,變成自己的熟人。富蘭克林在年輕的時候,他開了一個“共讀社”,將不同組織的人加入進來,平時大家靠讀書和其他活動建立聯系,大家共同進步,成為富蘭克林寶貴的人脈資源。[3]
▌2.在學習區練習
我們需要在自己的學習區進行練習,不要在舒適區學習,這樣沒有難度和挑戰的事情,會覺得很乏味。我們也不要在恐慌區學習,因為這是目前我們的能力暫時達不到的高度,會讓人沮喪。比如我剛開始跑步,就不會要求自己馬上跑個10公里,我沒法達到。我會先跑500米,再慢慢到1公里,再逐步提升速度和距離。
▌3.運用自主權
我們要意識到,無論是什么事情,其實都可以有掌控感。我就算是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比如一項交代的必須完成的任務,我也可以選擇以自己的方式展開。同時,我們可以有意識運用自主權。如果我們要進行一次會面,可以選擇在自己熟悉的地方進行,這樣就會減少陌生環境對我們的干擾。
“自我決定理論”和塞利格曼的幸福方程式相比,沒有提及基因在幸福中的作用,更多是外部環境和自主行為的影響。我們可以綜合兩者的優勢,既考慮到與生俱來的基因影響,也積極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參考:
[1][2] 海蒂?格蘭特?霍爾沃森,《成功,動機與目標》,譯林出版社,2013年
[3] 成甲,《好好學習 : 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中信出版社,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