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據《史記》記載,春秋時期,楚國國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級,遭到周桓王拒絕。熊通怒稱現在周邊地區都歸附了楚國,“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楚)武王”。這表明當時周朝
A.禮樂制度不復存在
B.王位世襲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開始解體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戰
【答案】D
【解析】
A項的分析:其一,禮樂制度是強化分封制、宗法制中的等級部分,要求貴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等級、身份,題干信息與禮樂制度沒有直接關系;其二,題干信息只有楚國國君熊通自立為王的一個事例,不能得出“禮樂制度不復存在”的普遍結論。A不正確。
B項的分析:其一,題干信息沒有涉及王位世襲制度;其二,王位世襲制度當時也沒有消亡,不合史實。B不正確。
C項的分析:其一,宗法制度主要內容是嫡長子繼承、小宗服從大宗等,題干信息沒有涉及宗法制度;其二,宗法制度“開始解體”的史實依據,可能在春秋時期,但不是題干事例。C不正確。
D項的分析:分封制是周王把畿外土地和人民授予諸侯“建國”。周王授土、授民以外,還授爵(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不等,如姬旦為公、姜尚為侯,為外爵,世襲罔替)。人民、領土、主權是國家三要素,“三授”即授權建國。諸侯的爵位不能擅自提升,尤其諸侯不能“自立為王”,與周王平等,說明分封制的有關規定遭到破壞。D正確。
25.下圖為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描繪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見吐蕃使臣的情景。該作品體現了
A.西域風情與中土文化的交匯
B.人文意趣與市井風情的雜糅
C.藝術審美與史料價值的統一
D.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融合
【答案】C
【解析】
A項的分析:吐蕃在西南,西域在西北。A不正確。
B項的分析:《步輦圖》有皇帝、吐蕃使臣、宮女等,是宮廷題材,與市井風情(百姓生活)無關。B不正確。
C項的分析:《步輦圖》描繪了唐太宗接見來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祿東贊的情景,反映了一定的歷史,可視為圖像史料,同時又是美術作品。C正確。
D項的分析:《步輦圖》是寫實性的作品,屬于現實主義風格,未見浪漫主義手法。D不正確。
26.北宋時期,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萬斛,令江淮兩浙諸路種植,后擴大到北方諸路;宋仁宗時,大、小麥被推廣到廣南東路惠州等地。南宋時,“四川田土,無不種麥”。這說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發明翻車提高了生產力
C.區域經濟發展均衡
D.民眾飲食結構根本改變
【答案】A
【解析】
A項的分析:其一,占城稻有很多特點:一是耐旱;二是適應性強,“不擇地而生”,宜于高仰之田;三是生長期短,自種至收僅50余日。占城稻的推廣,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其二,大、小麥推廣到南方,有利于南方的麥稻輪作,也提升了土地利用率。A正確。
B項的分析:題干信息與曹魏時發明的翻車無關。B不正確。
C項的分析:其一,南宋時全國經濟重心已經移到南方;其二,從歷史上看,任何一個疆域廣闊的國家,其國內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總是不平衡的,古代中國如此,當代中國仍然如此。C不正確。
D項的分析:占城稻北上,大、小麥南下,民眾飲食結構會有所改變,但南米北面的飲食結構不會“根本改變”。D不正確。
27.清代,纂修宗譜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行為,每部宗譜均有族規、家訓,其內容主要包括血緣倫理、持家立業、報效國家等。這表明,宗譜的纂修
A.反映了科舉制度的導向作用
B.體現了儒家思想觀念
C.維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緣純正
D.確立了四民社會結構
【答案】B
【解析】
A項的分析:科舉制度是國家面向社會的一種選官制度,具有開放性;纂修宗譜是宗族內部的一種自我約束、教化的行為,具有封閉性。從歷史看,五代北宋以來,科舉取士不問家世,官修宗譜衰落了。明清時期都是實行八股取士的科舉制,說清代纂修宗譜是“科舉制度的導向作用”,證據不充分。當然,清代宗譜的族規、家訓與明清科舉制度在價值導向上具有同向性,但不能由此證明A。A不正確。
B項的分析:從題干清代宗譜族規、家訓的內容看,與儒家思想觀念是一致的。B正確。
C項的分析:其一,宋代以后即沒有士族家庭,即進入平民社會;其二,題干材料沒有體現維護“血緣純正”的信息。C不正確。
D項的分析:題干材料沒有體現士農工商四民的信息。四民社會結構出現的時間大體在春秋戰國之時。D不正確。
28.1876年,英國傳教士在上海創辦的《格致匯編》設有“互相問答”欄目,其中大多問題是從讀者的興趣、關注點出發的。各類問題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應用科學、各類技術
自然常識
基礎科學
奇異和其他問題
42.5%
22.8%
17.5%
17.2%
據此可知,當時
A.中體西用思想的傳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匯促進維新思想深入發展
C.西學傳播適應了興辦實業的需求
D.崇尚科學成為了社會的主流思潮
【答案】C
【解析】
A項的分析:其一,從表中內容看,主要是西學方面的問題,西學傳播未受到抑制;其二,當時正是洋務運動時期,中體西用思想得到傳播。A不正確。
B項的分析:其一,從表中內容看,主要是西學中的自然科學、技術方面的問題,未見政治問題,未維新改革思想;其二,當時,即使有“維新思想”,也達不到“深入發展”的程度。B不正確。
C項的分析:1870年代,洋務企業、民營企業興起,特別是上海比較集中。西學中的自然科學、技術等方面的解答,適應了興辦實業的需求。C正確。
D項的分析:從表中內容看,有“科學”的內容,但就現有題干材料看,不能得出“主流思潮”的結論。從歷史看,要到嚴復翻譯出進化論等著作之后,“科學思想”在中國的影響日益擴大,到新文化運動興起后,可能成為“主流思潮”之一。D不正確。
29.20世紀20年代,中國度量衡的狀態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別”“同一天平也,有庫平、漕平、湘平、關平之分別”“同一尺也,有海關尺、營造尺、裁衣尺、魯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別”。這一狀況
A.提高了市場交易的成本
B.加劇了軍閥林立的局面
C.造成國民經濟結構失衡
D.阻斷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答案】A
【解析】
A項的分析:交易成本包括買賣過程中所花費的全部時間和貨幣成本。度量衡的不統一,起碼提高了交易的時間成本。A正確。
B項的分析:中國近代軍閥林立開始于1916年袁世凱去世,結束于1928年東北易幟。正確的因果關系,應該是軍閥林立加劇了度量衡的混亂。B不正確。
C項的分析:國民經濟結構,一般指國民經濟的構成。不同的標準,有不同的構成,如產業結構、經濟形態結構、生產關系結構、經營方式結構、空間配置結構、技術結構等等。題干材料與國民經濟結構無關。即使失衡,也是由來已久的事。C不正確。
D項的分析:度量衡不統一,只是增加商品流通的成本,不會是“阻斷了”。20世紀20年代中國仍然有商品的大量流通。D不正確。
30.1949年5月,中共中央發出指示:“只強調和資本家斗爭,而不強調聯合愿意和我們合作的資本家……這是一種實際上立即消滅資產階級的傾向”“和黨的方針政策是在根本上相違反的”。這一指示有利于當時
A.在經濟領域實行公私合營
B.接管城市后生產的恢復發展
C.確立國營經濟的主導地位
D.對新民主主義政策進行調整
【答案】C
【解析】
A項的分析:公私合營是指政府與私人共同投資合作經營企業,類似洋務運動中的“官商合辦”。其中1949—1952年的公私合營是一種經營方式,1953—1956年的公私合營是一種改造方式。不立即“消滅資產階級”,保留私人資本主義,當然為此后的公私合營奠定一定的基礎。1949—1952年的公私合營,其目的也是為了接管城市后生產的恢復發展,A是可選的。但“指示”是有目的的,是追求效果的。單項選擇題,要選擇最佳選項,要綜合考慮“目的與效果”。“公私合營”顯而不是“指示”的目的。A不正確。
B項的分析:由于中國經濟底子薄弱,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毛澤東提出具有過渡性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容許私人資本主義在一段時間內存在,目的在于經濟的恢復與發展。1949年5月,三大戰役勝利,國民政府被推翻,馬上進入城市時代。B正確。
C項的分析:確立國營經濟的主導地位,主要是通過建立全國性的新政權和沒收官僚資本企業和國民政府的財產。題干信息是要保留私人資本主義。C不正確。
D項的分析:新民主主義經濟是指國營經濟為領導的、私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的經濟。題干信息是實行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不是“調整”。D不正確。
31.1983年,安徽某瀕臨倒閉的國營制藥廠被8個年輕人承包,實行有獎有罰的經濟責任制,9個月就盈利12萬元。后來安徽省委、省政府從中得到啟示,下發通知明確提出,小型國營企業也可以實行承包經營。由此可以看出
A.市場經濟體制在全國逐步建立
B.政企職責不分弊端得到解決
C.經濟所有制結構開始發生變化
D.企業的經營自主權逐漸擴大
【答案】D
【解析】
A項的分析:1983年處于我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驗、探索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時間與內容皆不合,A不正確。
補充:我國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由兩大子體系組成:一是商品市場體系,包括生活資料市場、生產資料市場等;二是生產要素市場體系,包括金融市場、勞動力市場、房地產市場、技術和信息市場等。21世紀初,我國95%以上的商品資源實現市場配置,國家定價的商品不足5%,社會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達99%。這表明社會主義商品市場體系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目前,我國的生產要素市場還存在著行政干預過多、市場化運作不暢等問題。2020年4月,中央印發《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這是中央關于要素市場化配置的第一份文件。應該說,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是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的關鍵步驟。與商品市場不同,要素市場的建設基本不需要有人員的密集接觸,符合疫情之下工作實際和社會運行的要求。從歷史上看,大疫往往帶來大的變革。
B項的分析:其一,國營企業實行承包經營,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政企職責分開。但其弊端是否得到解決,是否一包就靈,題干信息沒有體現。其二,政企職責不分弊端是全國性的、所有國營企業的,題干材料只是安徽省的、小型國營企業的。B不正確。
C項的分析:國營企業實行承包經營,所有權不變。C不正確。
D項的分析:國營企業承包經營,按照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原則,通過簽訂承包合同,確定國家與企業之間的責、權、利關系,使企業具有自主權的經營管理制度。D正確。
32.雅典城邦通過抽簽產生的公民陪審團規模很大,代表不同的公民階層,負責解釋法律、認定事實、審理案件等。而在羅馬,通常由專業法官和法學家進行司法解釋。由此可見,在雅典城邦的司法實踐中
A.職業法官擁有審判權
B.負責司法解釋的主體與羅馬相同
C.公民直接行使司法權
D.公民陪審團維護所有人的法律權益
【答案】C
【解析】
A項的分析:雅典城邦的法官是抽簽產生的、非職業性的、非專業性的。A不正確。
B項的分析:雅典城邦是抽簽產生的公民陪審團,羅馬通常是專業法官和法學家。B不正確。
C項的分析:解釋法律、認定事實、審理案件等都是司法權體現,由抽簽產生的公民陪審員投票行使。C正確。
D項的分析:雅典城邦有很多外邦人。D不正確。
33.16世紀的思想家蒙田從教育要培養“完全的紳士”理念出發,強調要注重培養身心和諧發展的“完整的人”,即不僅體魄強健、知識淵博,而且具有良好的判斷力和愛國、堅韌、勇敢、關心公益等優秀品質。蒙田的教育主張
A.體現了文藝復興思想對人的認識
B.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的高漲
C.反映了啟蒙運動生而平等的理念
D.擺脫了宗教觀念的長期束縛
【答案】A
【解析】
A項的分析:“16世紀”“完整的人”符合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要求。A正確。
B項的分析:蒙田的教育主張沒有自然法思想,也沒有社會契約論,不是革命理論。16世紀也不是歐洲資產階級革命高漲的時代。B不正確。
C項的分析:啟蒙運動是17—18世紀的思想解放運動;蒙田的教育主張也不含平等思想。C不正確。
D項的分析:蒙田的教育主張與歐洲新教要求有一致的地方,也沒有提出擺脫宗教觀念的思想,在16世紀的歐洲也不可能產生“擺脫了”的結果。D不正確。
34.有人描寫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巴黎:人們在巴黎內部建立了兩座截然不同、彼此敵對的城市,一座是“奢靡之城”,另一座是“悲慘之城”,前者被后者包圍。當時“悲慘之城”的形成,主要是因為
A.波旁王朝的苛政
B.資產階級的貪婪
C.貿易中心的轉移
D.教會統治的腐朽
【答案】A
【解析】
A項的分析:1848年波旁王朝在法國的統治最終結束。A不正確。
B項的分析:當時法國是法蘭西第二帝國,是資產階級君主制國家,工業革命接近完成。工業革命產生了貧富分化,資本家殘酷剝削,容易富裕,工人則貧困嚴重。B正確。
C項的分析:當時英國成為世界貿易中心,與法國巴黎“悲慘之城”無關。C不正確。
D項的分析: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權和教會統治。D不正確。
35.1992年,墨西哥簽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以后,又制定了一系列負面清單,如規定外資占商業銀行的投資比例不得高于普通股本的30%,外資不得經營內陸港口、海運及空港等。這些規定旨在
A.發展國家特色產業
B.改善對外貿易的機制和環境
C.保障國家經濟安全
D.鞏固區域經濟集團化的成果
【答案】C
【解析】
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凡是針對外資的與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不符的管理措施,或業績要求、高管要求等方面的管理限制措施,均以清單方式列明。相當于投資領域的“黑名單”,列明了企業不能投資的領域和產業。
A項的分析:商業銀行、內陸港口、海運及空港皆不是特色產業。A不正確。
B項的分析:負面清單主要是作限制性規定。B不正確。
C項的分析:對商業銀行(金融)、內陸港口、海運及空港的限制性規定,有利于維護國家經濟安全。C正確。
D項的分析:區域經濟集團化對內部成員應該是開放性的,進行限制性的封閉是不利于區域經濟集團化發展的。D不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