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諸卿世家
晉國將佐諸卿時代,從公元前633年晉文公作三軍六卿起,算到公元前453年“晉陽之戰”結束,前后共延續180年——“晉陽之戰”后卿族制度形同虛設,姑且就不算了。在這180年間,歷代卿族共有21人出任正卿(含軍政合一前)。其中:趙氏3人;智氏3人;范氏3人;郤氏3人;韓氏2人;先氏2人;中行氏2人;魏氏1人;欒氏1人;狐氏1人。若論這180年間,各家族執政(含軍政合一前)的時間則是:趙氏45年;智氏36年;韓氏34年;范氏17年;欒氏14年;先氏10年;中行氏9年;郤氏9年;魏氏5年;狐氏不足1年。
同樣在這180年間,各家族共有72人出任將佐諸卿。其中:趙氏10人;郤氏7人;范氏7人;韓氏7人;魏氏有7人;智氏6人;先氏6人;中行氏5人;欒氏5人;胥氏4人;狐氏3人;程氏2人;臾氏、箕氏和屠氏各1人。
下面我們來逐個梳理一下這些晉國各主要異氏卿族的情況。
1、郤氏。
之所以先說郤氏,是因為郤氏家族擁有第一任中軍將(元帥)的榮耀,有特殊的歷史地位。
郤氏,姬姓,出于晉國公族,因先祖有功被封在郤地,古人以封地為氏,故稱郤氏。
郤氏家族一直都很興旺,在晉國擁有很大的勢力。傳至郤芮時,成為晉惠公的重臣。在晉文公剛剛得國后,郤芮曾舉兵謀反,失敗后被殺。晉文公不但沒有追究郤氏家族的罪責,反而在建立三軍六卿時,將第一任元帥之職授予郤芮的弟弟郤榖。郤氏家族中,未曾有人追隨晉文公周游列國,又參與謀反,卻能力壓其他功臣、望族得此高位,可見郤氏家族的實力。后來郤芮的兒子郤缺,郤缺的兒子郤克,都曾出任正卿。
郤氏家族十分興盛,號稱“四世八卿”。“下宮之難”時,郤氏與欒氏合力血洗趙氏宗族。到晉厲公時,郤氏“三卿五大夫”,可謂“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此時郤氏內外驕橫,為國君和其他豪族所忌憚,終被欒書設計鏟除。郤氏從此敗落,退出了政治舞臺。
2、荀氏、中行氏、程氏、智氏
把這幾家放在一起來說,是因為中行氏、程氏、智氏分別是荀氏的分支。這是一個比郤氏更為繁盛的豪門望族。從前面列示的各家族出任正卿、將佐情況可以看到,荀氏大家族的力量要是合在一起,要遠遠超越其他任何家族。
(1)荀氏
荀氏出于周朝公族,姬姓,是周文王的后裔。因其先祖受封于原國,后人便以國為氏,稱為原氏。
荀氏始祖為原黯(字息),幫助晉武公實現“曲沃代翼”,出任大夫。武公滅荀國后,便將荀地賞賜給了原黯,原黯這一支以封地為氏,成為荀氏,原黯也被稱為荀息。
荀息是晉武公、獻公時期的重臣,“假虞伐虢”的計謀便出自其手,獻公晚年更是將其作為托孤之臣。荀氏也逐步開始發展為晉國最大的家族。
荀息之子為荀逝敖,任晉國大夫。荀逝敖的長子為荀林父,因其曾出任中行將之職,后以官職為氏,這一支便稱為中行氏,荀林父即為中行氏始祖。
荀逝敖的次子為荀騅,位居晉國將佐諸卿之列,采食于程邑,后以采邑為氏,這一支稱為程氏,荀騅即為程氏始祖。程氏后人只有荀騅的曾孫程鄭進入將佐諸卿之列,程氏后來逐漸遠離晉國政壇核心。
荀逝敖的幼子為荀首,位居晉國將佐諸卿之列,食采于智邑,后以采邑為氏,這一支被稱為智氏,荀首即為智氏的始祖。
(2)中行氏
中行氏以荀林父為始祖,也稱中行林父,在晉景公時出任正卿,是“邲之戰”時晉軍的主帥。中行氏第三世宗主為中行偃,在晉悼公、平公時出任正卿,曾作為晉軍主帥攻秦、伐齊。到了晉定公時,中行氏傳至第五世中行寅。中行寅帶領族人參與晉國六卿內亂,失敗后逃往齊國,封地被他族瓜分。中行氏到此宗亡族散,傳至西漢時絕嗣。
(3)智氏
智氏以荀首為始祖,也稱智首。智氏在后續的發展中,逐步成為晉國實力最強的卿族。智首的兒子智罃,在晉悼公時出任正卿,協助悼公恢復晉國的霸業。第五世智躒,在晉定公時出任正卿,在晉國六卿內亂中,率領智氏與趙、魏、韓四家,共同消滅了范氏、中行氏以及邯鄲趙氏,廢六卿為四卿。智氏第七世智瑤,在晉定公、出公時任正卿,此時智氏的勢力達到了頂峰。然而在“晉陽之戰”中,智瑤領導下的智氏,被趙、韓、魏三家聯合攻滅,其領地被瓜分,智氏至此敗亡,智瑤也成為180年晉國將佐諸卿時代最后的正卿。
3、狐氏
狐氏,姬姓,為晉國公族。先祖原為晉國開國國君唐叔虞的后人,后因淪落而依附于白狄族,因其被分封在狐氏大戎,故以地名為姓氏,稱狐氏。傳至狐突一代時,出仕曲沃晉武公,后成為晉國大夫,其女嫁于晉獻公,并生晉文公重耳。
狐突長子狐毛、次子狐偃、狐偃之子狐射姑,早年共同追隨晉文公周游列國,后成為其重臣,全部位居晉國將佐諸卿之列。狐偃還被任命為執政大夫,執掌朝政。狐射姑(字季)后來被封在賈地,后人以封地為氏,別為賈氏,狐射姑成為賈氏始祖,也稱賈季。
狐射姑在晉襄公時曾短暫的出任正卿,他曾評價趙氏父子:“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狐射姑后因與趙盾爭權,失敗后被迫出逃并死于外國,狐氏從此逐漸沒落。
4、先氏
先氏,姬姓,出于晉國宗室分支。先氏輝煌的開創者是先軫。先軫早年追隨晉文公周游列國,歸國后成為文公身邊重要的將領,出任第二任中軍將(元帥),是“城濮之戰”、“崤之戰”的主帥,為晉國稱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先軫死后,晉襄公為表其功績,令其子先且居接任中軍將(元帥)之職。然而先氏內部經常不和,影響了發展。在傳至先榖時,又企圖勾結犬戎作亂,失敗后被晉景公誅殺、滅族,先氏從此敗落。
5、范氏
范氏,祁姓,其先祖隰叔來到晉國后出任士師之職,故以官為氏,稱士氏。士氏也發展成晉國的豪門望族。隰叔之子士蒍做為晉獻公的重要謀臣,建議了晉獻公屠殺宗族。
士蒍的孫子士會曾流亡秦國,因其有才華又被迎回晉國,在晉景公時出任正卿。晉君將范地封給士會,后以封地為氏,這一支改稱范氏。士會的孫子士匄,在晉平公時出任正卿,他主導誅除了欒氏。士匄之子士鞅,在晉定公時出任正卿。
士鞅之子士吉射,帶領范氏參與晉國六卿內亂,失敗后逃往齊國,封地被瓜分,范氏從此沒落。但士會的兒子中有一個叫士雃,他這一支發展成劉氏,成為漢高祖劉邦的祖先。
6、趙氏
趙氏的情況,請見《我印象中的歷史——第001回“趙氏孤兒”的故事(上)》、《我印象中的歷史——第002回“趙氏孤兒”的故事(下)》中的介紹。
7、欒氏
欒氏,姬姓,出于晉國公族,因封地在欒邑,后以封地為氏,成為欒氏。
欒氏的欒書,在晉景公、厲公時出任正卿。他在任時,對外率領晉軍屢次擊敗楚國,是“鄢陵之戰”的主帥。對內,利用“莊姬之亂”與郤氏共同屠殺趙氏宗族;后來又設計誅殺“三郤”,使得郤氏敗亡。欒書還導演了弒殺晉厲公,但在擁立晉悼公后不久便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之外。
傳至欒盈時,因與他族不和,而遭到構陷。為了翻身,欒盈率領族人謀反,被別族聯手擊敗,欒盈被殺,欒氏也就此沒落。
8、胥氏
胥氏,姬姓,出于晉國公族,是晉國宗室的一個分支。胥氏的胥臣曾經追隨晉文公周游列國,后來成為文公稱霸諸侯時的重要臣屬,胥氏由此位列將佐諸卿之列。
傳至胥童時,成為晉厲公的寵臣。由于胥氏此前遭到郤氏的打壓,胥童因此懷恨,協助厲公誅殺郤氏(實際是被欒書設計的)。后來在欒書弒殺厲公時,胥童也被殺,胥氏從此敗落。
9、韓氏
韓氏,姬姓,出于晉國公族,因其先祖被封于韓原,故以地名為氏,稱韓氏。
韓氏從韓厥一代才崛起,躋身于將佐諸卿之列。韓厥早年受趙衰的撫養,因此韓氏與趙氏關系密切。“下宮之難”后,韓厥幫助趙武重獲封地。到晉悼公時,韓厥出任正卿。
韓厥之子韓起,在晉平公、昭公、頃公時出任正卿。他執政時,壯大了韓氏的根基,鞏固了與趙氏的關系。
傳至韓虎時,韓氏與趙氏、魏氏聯手,在“晉陽之戰”中擊敗智氏,其后代建立了戰國七雄中的韓國。
10、魏氏
魏氏,姬姓,出于周公族。先祖為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因功被周武王封為畢國。后來畢國滅亡,族人流散,傳至畢萬時出仕晉獻公,因功被封在魏地,畢萬這一支便以封地為氏,稱魏氏。
傳至魏犨時,曾追隨晉文公周游列國,是晉文公時期著名武將。但魏氏發展緩慢,遲至魏犨的孫輩時,才進入將佐諸卿之列。
魏犨的曾孫魏舒,在晉頃公、定公時成為正卿。魏舒的曾孫魏駒,與趙氏、韓氏聯手,在“晉陽之戰”中擊敗智氏。其后代瓜分晉國,建立了戰國七雄中的魏國。
11、臾氏、箕氏、屠氏
這三家,相對前面各家,在晉國卿族歷史中,皆屬于曇花一現的家族。
臾氏,臾駢在趙盾執政時,曾為上軍佐。
箕氏,箕鄭父在晉文公設新軍時,進入將佐諸卿之列,后因作亂被殺。
屠氏,屠擊曾為右軍將。“趙氏孤兒”中的屠岸賈,便是屠氏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