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開始接觸修圖到現在也有一年多了,從開始著重追求技術層面的東西,到慢慢追求真實與美感,這個過程帶給我很多快樂。剛開始接觸時,覺得修圖好難,需要懂前期拍攝、化妝、造型、色彩、素描等,當學了一些之后,就會覺得簡單,但是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當掌握了一些技術層面的東西后,可當自己獨立修一張圖時,還是出不來自己想要的效果,于是就找很多一些優秀作品來看,越看越覺得自己之前修的怎么這么爛啊,于是又覺得,修圖還是挺難的。于是就去站酷上找很多資料來看,這時開始理念與技法并重,想要做好,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啊!所以現在,我就以一張人像為例,從導圖開始對此做一些總結思考(只說案例涉及到的,具體詳細操作步驟不做解釋)。
導圖:圖導好了,可以說成功了一半。將數字原片導入ACR中,先不要去動參數,放到合適大小觀察一下圖片,想清楚照片屬于哪一類型,照片表達什么,知道要往怎樣的一個方向修,做到胸有成竹接下來開展的工作才順利。分析結束之后,可以對照片的曝光,色溫,白平衡,黑場白場等,對圖的大環境做一個基本調整,一般要求照片有豐富的層次,準確的色彩細節,盡量不要在ACR中做調色的處理,輸出一個中性、簡單的片子最好,這才是最安全最保險的方法。因為每一步編輯,不是調整圖層的話,對原片或多或少是有破壞的,尤其是在ACR中。在ACR中也不要加銳化,銳化會對片子質量造成損壞,所以銳化要放在最后一步做。如果一張照片黑的太黑,亮的太亮,那么可以導三次,一張顧中調部分,一張顧暗調,一張顧亮調,進入到ps中用蒙版將他們拼合在一起。大的調整好后,就進入到PS中,對細節做更精致的潤飾。
導圖分析:從手臂的陰影和額頭高光來看,主光源來自正前上方。皮膚暗沉,不過皮膚算好的,皮膚局部發黃顯得臟,頭發細節已看不出來,不過照片是黑色背景,這應該是前期就計劃好,不必對此糾結。調整后對比如下。
導圖完畢,分析圖片,取舍判析。?進入到PS之后,不要急著修,這時照片已經有了一個很好的底子,先觀察一兩分鐘。不要小看這一兩分鐘哦,我們說,方向決定成敗,細節決定品質。開始學時候我也會一來就建立觀察圖層,放大就開始修細節,最后發現皮膚修得太過,縮小看膩膩的,放大看像得了白斑病,一些地方修花掉,沒有把握好整體。?修前分析:皮膚偏黃,尤其暗部,皮膚不一致就會有一種不干凈的感覺。人物痣比較多,可以把一些小痣去掉,但是不能全部去掉哦,保持真實性。痘痘就可以去掉,臉上明暗不均也要修平整,眼神不夠亮,亮的可以再加亮,暗部稍微壓暗,最終目的要使人物更加新活紅潤。
分析好圖片之后,第一步就是要修瑕,多碎亂的要修掉,缺失的則要補上。眼不瞎都能看見的痘、嘴唇死皮、雜亂的毛發(頭發、眉毛、汗毛)、入畫的雜物等要修掉。最終要基于原片的樣子,在真假整亂之間尋找一個平衡,看著像修過,卻又保留真實的瑕疵,又仿佛沒有修過。
修瑕常用工具:污點修復畫筆、仿制圖章、修補、修復畫筆。注意,使用這些工具修復時候,要注 意好筆樣關系,具體說是大小關系和位置關系。取樣時能多點就多點,不要嫌麻煩,下筆時要戳中要害。皮膚上都是有紋理的,落筆走位時要順著肌理走向,切不可“逆向運筆”,破壞紋理走向,這樣容易“糊”。
修瑕之后,額頭和臉上得痘痘,太小的一些痣已被我去掉,指甲也做了修補。如圖:
修瑕完成之后,中性灰處理光影過度。
中性灰,可以通過改變光影過渡的緩急與光影結構,來改變照片節奏骨架,也就是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容貌年齡,且它能把照片的損傷降到最低。它的作用就在于通過對皮膚明暗不一的細節加深減淡,通過光影,使看起來松弛的皮膚緊致,鎖住青春,重塑骨骼肌肉,讓人物看起來更精神。中性灰的方法有很多種,其核心原理簡單說就是加深與減淡,重塑光影!這里有個對聯:大畫面大畫筆大感覺,小畫面小畫筆小細節。橫批:先整后局。也就是遵循“物先大體,鑒必窮源”的道理。
做中性灰都要建立觀察組,觀察組的功能是什么呢?在攝影中,所說的調性其實分為影調和色調,影調是明暗關系,也就是黑白灰關系,是亮還是暗,色調則是冷色還是暖色,是高飽和還是低保和。觀察組把彩色屏蔽掉之后,去除了色彩干擾,在黑白模式下,這時我們更容易為照片修出一個較好的底子,因為影調是骨架節奏,而色調是韻律血肉,骨子正了,色彩添加之后才好看。中性灰這個環節可以理解為是處理瑕疵的一部分,非常的費力難討好,知道如何加深減淡,還要清楚哪里該加深,哪里該減淡。
中性灰之前之后對比:
中性灰之后,可以看出,皮膚光滑緊致,且皮膚表面紋理真實保留了。接下來,我們就要對皮膚顏色做統一了。
膚色統一。
? ?飽和度統一。同樣和中性灰一樣,需要建立觀察組(不要被嚇到,雖然在觀察器下看有點惡心)
色彩統一對比:灰色是在觀察器之下看到的,亮的地方代表飽和度高,暗的地方代表飽和度低,通過畫筆蒙版細節調整之后使飽和度不均變得統一。
關閉觀察器之后效果如下:
偏色統一。偏色一般不會太嚴重,除非是拍攝環境環境光源太多太雜,但是我們都還是要建立觀察期看是否有偏色(這個更恐怖,如下圖)。如果偏色,在觀察器之下就會出現其它雜色,可以看出我們的主體人物,皮膚顏色一致,所以這一步不必做。那關掉觀察器,做高低頻。
高低頻:左圖是未做高低頻之前,右圖為之后。可以看出,皮膚變得更加光滑細膩,這好比化妝一樣,給皮膚補了水,讓皮膚更加潤澤。當然,不只是皮膚才用高低頻,包括頭發,衣服等都會用到。參數設置也不一樣,具體看照片要達到的效果、像素與分辨率大小。
細節處理。這一步我們就要細心觀察,對一些細節返回去處理。案例中需要處理的是睫毛,演眼睛。下圖是完成前后的對比。
多數照片做到這一步,如果只是簡單的精修,可以說做完80%了,剩下的就是整體再調整。整體調整一般需要調對比度,亮場與暗場,色彩傾向等。那我們就來做最后的整體調整。
這樣,一張圖就修完成啦!放個原圖與最后的圖做個對比吧。
最后再說幾句吧,我感興趣的東西挺多的,但是可能就是某段時間內喜歡某種東西,印象最深的是小學喜歡記歌詞(笑哭),不過真正意義舍得花時間去搞的現在也就好像只有修圖了。至少有一個興趣點,慢慢的會蔓延展開,去接觸這個世界上更多有意思的東西。
來源:站酷 作者:周楚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