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交流就意味著不想做朋友嗎?或者只是一種難以逃避的行為。
在這個社交豐富信息轟炸的年代,我患上了一種叫做間歇性拒絕交流癥的病。也許昨天在微信上是最佳段子手,今天看著全是提示信息的頁面卻半個字也無法打出。就像電池充電一樣,總要失聯幾天,才能恢復電力。
不同于外向的人,相對內向的人無法通過社交來獲取力量,對于他們來說社交是一種輸出力量的行為。微信把社交的成本降低的同時讓社交如影隨行,很容易就侵占了自己獨處的時間。所以很容易就會患上間接性拒絕交流癥。想一想周圍有沒有朋友昨天在微信上和你聊得開心,今天不管你發什么消息都沒有回應,也許他不是因為忙或者沒有看微信,而是進入了一種間歇性拒絕交流的狀態。當然不只是社交工具上會這樣。
在我們平常生活中,有沒有完全不想說話,不想解釋,不想和任何人交流的時候。這其實是一種充電狀態,完成這個充電周期人會復活回來。
可是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理解這種狀態,比如說一直是靠社交和與人交流來獲得力量的完全樂觀型,對他們來說實在是無法理解這個充電的周期。在他們看來又不是有人欺負你了,又不是別人得罪你了,為什么會突然不理別人,你這個人估計是不好相處,還是不要有過多的交往好了。可是事實上,有間接性拒絕交流癥的人往往心理上比別人更細膩,心地更加善良。如果單純的用這種方式來界定他們, 只會讓他們拒絕交流的問題更加嚴重。
我并不是說這種間歇性的拒絕交流是一種好的行為,但是如果遇到這一類的人,希望你能溫柔以待,予以理解。對于突然拒絕交流的人們,不要覺得他們奇怪,他們難以相處,給與他們充電的時間,他們也許會成為你難以替代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