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談論節制的時候是在談論什么?
前幾天在微博上看到陳柏霖在《花兒與少年》里面一段關于“需要的與想要的”、也就是欲望與實際需求之間的一個采訪,故事是:因為他們在沿途上的消費超支了,所以導致最后需要過得要節制一些。他分享的非常棒”我們想要的遠比需要的來得多很多,其實很多東西,都是一個欲望而已,它不是需要的,它是想要的,我們只需要的東西而已的話,其實我們還是有很多空間的。“被大仁哥的好性格實力圈粉。
工作以后我非常喜歡獨自或者約朋友去找一些好吃的餐廳,因為好吃的東西能讓人心情愉悅;我也很喜歡吃甜點(這就是我變胖的原因),有時候我會吃很多甜點,吃不下飯,但是只吃甜點沒有辦法讓身體得到充足營養,只能讓人發胖。欲望和需求也是一樣的原理,欲望太多會把人心撐胖,而實際需求是很苗條的。
光靠物品是沒有辦法填滿人心的
我很容易被好看的東西打動,漂亮的衣服、好玩的小雜貨、小飾品等等,而且這里面還會有很多是長得很像的東西,我喜歡把收集它們,買下來。不可否認,購物真的能讓人心情愉悅。
男神松浦彌太郎在《嶄新的理所當然》里面問過一句話,“‘心情愉悅’和‘心獲得滿足’是一件事嗎?”。
看到這里的時候我問了自己:內心的欲望和需求是同一件事嗎?
我有20多只口紅(每次出去玩就控制不住要買),滿滿一柜子的衣服,2臺電腦(有一個藏在柜子),2個相機,2個滿滿的書架(很多都沒看shame on it),我最近在踐行斷舍離,把很多東西都送人、扔掉。我發現有時候商場里面的打折物品真的沒有必要買多,之前去香港我買了很多藥(感冒藥、跌打藥之類),但是其實沒怎么用到;超市一些Promotion說買二送一的牛奶、零食、豆子,我一下買很多,可是我常常忘記吃,然后快過期才發現,接著就全部扔了,真的超級浪費。
購物帶來的“心情愉悅“是一種快感,但是不是真正能讓我們心里獲得滿足的幸福感。
欲望和需求是兩個東西,我們總覺得不夠,要More and more,還是覺得不夠幸福,是因為我們不小心把快感變成了幸福感,把欲望當成了實際需求。越來越多的欲望堆積在我們心里,會胖,會滿,會不知足,即便擁有很多還是不幸福。
“特別的咖喱飯”
松浦彌太郎《嶄新的理所當然》里說他非常喜歡吃咖喱飯,但是他一年至多只吃3次,生日會吃一次,其余2次會在發生了特別好事的日子,或是因緣際會的巧合日子。這種日子,他會滿心歡喜的享用一番,在生日當天他享用的不過只是一份非常簡單的咖喱飯,但是這份簡單的美味感動得他簡直要落淚。
就像我喜歡旅行一樣,我很期待每一次的旅行,因為很難得,不是每一天都可以去玩,快到的時候我會板著手指數要去旅行日子還有多久,一連興奮好幾天,用心去準備,到旅行的日子的時候我會全心全意去享受,去投入,感受這個“換血”的時刻。
“君子之交淡如水”,喜歡的人、尊重的人不用經常見面,平時交情也很淡,但是偶爾見面的時候會很感動,感情會自然而然很厚實,需要幫忙的時候他們也會很愿意施展援助之手。
“越重要的東西,越不會要的太多”,這樣的話重要的東西才會變得更重要更特別。
小時候我的腸胃不好,不能經常吃冰淇淋,海南很熱,有時候爺爺會帶我去解解饞,但是只能讓我選一種口味的冰淇淋,或者是一瓶冰凍豆奶,每一次到這樣的時候我就會猶豫很久,在商店的冰柜選擇很久,要去問哪一種味道最好,然后千挑萬選最漂亮的那一個,那時候覺得涼涼的冰糕、冰淇淋、豆奶是這么美味,一直冰糕可以讓我的夏天變得涼快又美好。但是現在我的腸胃變好了,也有了足夠的零花錢,沒有父母的限制了。什么都可以買到,什么美味都可以吃,什么體驗都可以獲得,反倒沒有覺得什么是真的很美味。我可愛的教練張燦(樂煉第一帥)大發慈悲帶我去吃牛肉火鍋(耍牛滿),我當時中午正好沒吃飯,大冬天吃到熱騰騰的新鮮牛肉火鍋、美味的沙茶醬,還有新鮮的芥蘭炒牛河,我心里感動的都要落淚!他還告訴我“好吃的東西不能經常吃,經常吃就會覺得沒有那份感動和渴望”但是沒聽他的,一周和朋友去了3次,然后就找不到那份美味了。(sad)
越是重要的東西,越是喜歡的東西,越不要太多。
懂得節制也就是理解何謂知足
欲望太多,物品無法填滿自己的內心,做不到節制的話,問問自己“那該用什么填滿自己的內心?”
最近最需要感謝的人就是Grace了,過完25歲生日就遇到她,參加了她“不一樣的31天”、“個人成長集訓營”,我開始找到以前積極學習的自己。多閱讀、愛上輸出,愿意輸出。現在大家談到學習、閱讀這些事情總是覺得很不好意思,我也一樣,以前覺得在公共場合告訴別人我在讀書、學習,還是蠻不好意思的,畢竟現在大家都覺得小確喪是很流行的事情,然后你在說自己很積極,就是很矯情又很非主流。但是當我盡可能去閱讀、去思考、去體驗新鮮事情,要求自己每天都多認識一個有趣的人的時候,我發現,我找到一種“恰到好處”的狀態,我的內心很豐盈。我不會害怕自己一天沒有學到什么、沒有收獲而遲遲不敢入睡;也不會因為不知道第二天早上要怎么開始而不敢早起。而且因為我的心里有一種“恰到好處”的狀態,我的購買欲、什么都想買買買的感覺反倒在降低。
還有如果我如果可以和同樣25歲的同齡人(1992line)說一些話的話,我首先會建議他們開通一個自己的發聲平臺
這個平臺可以是微博、微信公眾號、簡書、INS可以對外發聲就可以,建立一個對外發聲的平臺,最好可以露臉和具名,讓別人知道,不斷地思考和輸出。不是說讓你追名逐利,而是這個發生的工具,你在輸出的時候,你會更想要了解自己,更想要挖掘自己的潛力和夢想。而且因為你的輸出和對外發聲,你會有機會去邂逅各式各樣的人,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動,發展出新的人際關系,去營造自己的好運體質。
推薦一本書松浦彌太郎君的《嶄新的理所當然》,你們可以跟我借~
最后,如果你們覺得我寫的還不錯的話,可以給我打賞、點贊、或者是轉發喲~(づ ̄3 ̄)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