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們都喜歡快捷高效的閱讀方法
每天刷N遍朋友圈,點開N個微信公眾號,瀏覽N篇簡書熱門文章。
當我們的注意力被各式各樣的信息所占據(jù),所有的時間也被切割成碎片。
很多人發(fā)現(xiàn),盡管每天讀的文字比以前多得多,但卻越來越靜不下心閱讀了。
想想你有多久沒有認真閱讀一本書了。
當然,我們都是對人生有要求的人,怎能容許自己如此墮落。
于是,最近市面上教閱讀方法的書開始熱了起來。
比如,艾德勒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介紹了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四個層次的閱讀方法。
又如,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其中的一元化筆記讀書法涵蓋了從選書、購書、讀書、記錄到檢索以備重讀這五個步驟,里面關于讀書筆記的方法很實用。
簡書上很多分享閱讀方法的文章都很熱門。很多人都在苦苦尋找一種對自己最高效的閱讀方法,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速讀法最受青睞。
很長一段時間,我也很羨慕那些讀書迅速且高效吸收的大神。回顧自己的閱讀經(jīng)歷,一段時間對歷史感興趣就讀一讀歷史,一段時間對經(jīng)濟感興趣就讀一讀經(jīng)濟,最近對心理學感興趣就開始讀心理學。
興趣太廣,想讀的書太多,工作太忙,時間又太少。
我希望找到一種能夠快速閱讀、效率極高的閱讀方法,當然,最好是不要太費勁才好。
在讀完一些關于閱讀方法的書和經(jīng)驗文章之后,我也在嘗試同時快速閱讀幾本書,心心念念地嘗試各種閱讀方法要訣。
然而,結(jié)果還是收效甚微。
一個月也貌似看了十來本書,但是,留下印象的沒有多少。
最多也就增加了我吹牛時的談資,在別人提到那些書的時候,表示我讀過。
然而這樣的閱讀于我何用?
看著一大架子書,我開始反思。
2、多數(shù)時候你只是看上去在讀書
學生時代,讀書就是為了參加考試,考場是檢驗讀書效果的最終舞臺。
正是這種讀書的目標和檢驗方式,恰恰養(yǎng)成了我們的思維惰性,讓我們不去思考為什么讀書。
應試教育把讀書變成了一種應激反應。因為要考試,所以讀書。
帶著這種思維慣性,即使進入工作階段,還是有很多人不由自主地把讀書和應試聯(lián)系起來。
于是,除了為了考證去讀書,多數(shù)人多數(shù)時候的閱讀是漫無目的。
有的人喜歡跟著排行榜讀書,有的人喜歡看書評讀書,有的人根據(jù)購書app的智能推薦讀書。
當然,你可能會說,多讀書總是好的,可以增長知識,提升能力,這難道有錯嗎?
但是不客氣的說,漫無目的的讀書,很多時候不過在消磨時間,英文kill time說得特別精準。
為什么這么說呢?
每個人的職業(yè)、愛好、生活各不相同,需要掌握的知識、提升的能力各不相同。
僅僅一個模糊的目標,是無法指引你的讀書生涯的。
我毫不懷疑大家的讀書熱情,因為我也是這樣的一個有熱情沒方向的閱讀者。
很長時間以來,我只是模糊地感覺讀書的重要性,懷著滿腔讀書的熱情去尋找各種方法,增強自己的閱讀能力。
總是想著,讀書總比不讀好,因為從小我們就被教導“知識就是力量”。至于,知識是如何轉(zhuǎn)化為力量的,我們很少認真去考慮。
這樣讀書有三個弊端:
其一,讓人產(chǎn)生成長的幻覺。因為一直在讀書,就會感覺自己沒有荒廢時間,始終刻苦努力的狀態(tài)會讓我們感到心安。這和上學時,不管讀不讀得進去,反正一直在讀,對父母和自己有個交代是一樣一樣的。至于是否真的得到成長,由于沒有客觀的檢驗標準,無法準確判斷。
其二,帶來大量的知識碎片。由于沒有明確的目標,加之沒有建立自己獨有的知識體系,通過大量閱讀獲取的信息,難以和現(xiàn)有知識產(chǎn)生有效關聯(lián)。讀了很多書,腦子里卻都是碎片化的知識。這樣一來,時間沒少花,但是真正能轉(zhuǎn)化為自己前進的動力的知識卻很少。充其量不過是“兩腳書櫥”罷了。
其三,你最寶貴的財富被浪費了。這點也是最為可惜的。李笑來有一個觀點我非常贊同,他認為我們最寶貴的財富不是金錢、不是時間,而是注意力。我們每天的注意力是極為有限的,而讀書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如果把大量寶貴的注意力浪費在無目的閱讀上,就像在大海里撈針,也許能有所收獲,但成本過高。
到頭來,你會發(fā)現(xiàn),書沒少讀,自己卻總還是原地踏步。很多人并不會反省讀書的問題,而是抱怨社會不公,自己的努力沒有得到回報。
3、先找準讀書目標,再運用閱讀方法
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愛讀書的,也有很多人喜歡屯書。
但是,單純愛讀書是沒有意義的。
多數(shù)愛讀書的人,始終停留在舒適區(qū),閱讀的都是比較輕松的書。
隨著興趣讀,遇到讀不懂的就放棄,每個領域都難以進入更深的層次。
而任何真正的深度閱讀、深度學習都是很費勁的。
這時候,我們需要一個長遠而穩(wěn)固的目標作為支點。
首先,要確定讀書的總目標。
我認為,讀書的總目標=人生的大目標。
我們?yōu)楹巫x書?肯定都是為了提升自我。但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目標。
在沒有弄清楚人生大目標之前,所有讀書的目標都是盲目的。
無論你定下一年讀多少本書的目標,那都不算真正的目標。
而沒有人生目標指引的讀書,動力難以持久。
看看書房里多少買來放哪就沒讀過的新書,才能真切體會到那句話的真意——
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
找到人生的大目標,讓讀書的總目標與人生的大目標相匹配,就像在漫漫讀書道路上點起了一盞明燈。
循著光亮,我們或許還需要摸索前進,但是大方向不會錯,總會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獨特讀書之路。
至于如何找到人生的大目標,這不是這篇文章所能解決的問題。
其次,將讀書總目標分解為階段性目標,運用恰當?shù)姆椒ㄟM行閱讀。
把讀書的總目標變成一個個可以達到的階段性目標。
再根據(jù)每一個學習階段,制定閱讀書目。這時候,閱讀方法就可以上場了。
你要學會按照階段性的讀書目標選擇圖書,而不是像以前那樣碰到什么讀什么了。
這里我推薦奧野宣之“用購書清單指名購書”方法,即:
列出讀書清單→在書店確認→購買
列清單的信息要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注意搜集,必須是與自己讀書目標相一致的書籍,幫助找到真正想讀的書。特別是對于暢銷書,一定要仔細確認是不是真的符合自己的讀書需求。
在書店確認,仔細讀一讀前言、后記和篇目,則可以避免沖動購買。相信不少人都有在當當、京東大減價的時候,買一堆不需要的書的經(jīng)歷。
買好自己需要的書,就可以按照閱讀方法去實踐了。
個人比較喜歡艾德勒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的“主題閱讀”。當然,這是一種比較高層次的閱讀方法,需要在做到“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之后,才能實現(xiàn)。
“主題閱讀”是達成我們階段性目標的最佳方法,包括五個步驟:
找到相關章節(jié)→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厘清問題→界定議題→分析討論
通過“主題閱讀”,我們才算是真正掌握了某個方面的知識。
在《閱讀整理術》中,外山滋比古提出的“β型閱讀”,與“主題閱讀”有異曲同工之妙。
外山滋比古將閱讀分為兩類:α型閱讀和β型閱讀。
α型閱讀是閱讀既知的事物,即大部分人采用的閱讀方式,屬于低層次的閱讀方式;而β型閱讀為閱讀未知的事物,這種閱讀更利于獲得新知和提升閱讀能力,屬于高段位的閱讀方式。
各種不同的閱讀方法,都有各自的特點和妙處,最后我想再次強調(diào)的是:
無論多么美妙的閱讀方法,一定是建立在明確的讀書目標基礎上才能發(fā)揮其作用,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PS:作為一個經(jīng)常焦慮書讀不完的閱讀控,這篇文章是痛定思痛,工作和生活節(jié)奏越快越要明白自己為什么在讀書!有同感的請舉手,放下的時候順便點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