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期間,在奶奶家吃飯,無論吃什么奶奶都是“多吃點”“怎么吃這么點?”而我是真的吃不下了,奶奶又勸“都吃完,別浪費了”。明明知道是奶奶心疼我,可心疼的背后為啥我還覺得難受呢?
與此類似的我又聽說了其他幾個故事。
隔壁一個奶奶,也是向來節約,什么都舍不得浪費,吃飯的時候明明吃飽了,但卻因為舍不得那點剩飯,吃撐也別浪費。更嚴重的事,家里剩下的幾盒感冒藥,奶奶也偷拿著吃光了,詢問時她也說“都是拿錢買的,別浪費了。”
另外一家的奶奶,身體也不好,大冬天的,非要走上街去撿幾個破爛賣,兒子聽說了也勸說,這幾個破爛值幾個錢?這么冷的天,把您身體凍壞了可怎么辦?治病花的錢不多的都去了嗎?
……
這樣的故事在我身邊不勝枚舉,也絕對不僅僅局限老年人,包括我在內,很多人都有這種“寧可撐死,絕不浪費”的時刻。
我小時候跟同學打架,第一句話就是“打架可以,別打臉,別把我衣服弄臟了,我怕回去挨罵。”打架哪兒顧得了這些,當然是打得我滿身是泥,身上也疼但一點都不害怕,如果身上臟了,我媽肯定要罵我,這下想不開了,就想跳河自殺,后來一想,要是沒死,回去一身濕的,更要挨罵。
所有環節我一直擔心的都是衣服,而不是自己的生命安全。后來想想真是本末倒置。
“寧可撐死,絕不浪費”的現象雖然只是一件小事,我卻一直在思考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做出同樣看似錯誤的選擇。這些選擇背后是否有內在的聯系。
特別是奶奶那輩的農村人,一輩子不知道吃了多少苦,也比誰都清楚糧食是多么來之不易,能省的決不能浪費。即使后人有了錢,也不在乎浪費的那幾個錢,但對于沒有錢帶來的恐懼遠遠大于身體不健康帶來的恐懼,因此有了一出又一出的“寧可餓死”的戲碼。
與此同時,我擔心是否受傷的程度遠不及衣服臟不臟的恐懼,也是因為父母的打罵比被小朋友打在身上的痛苦更恐懼。
在想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突然明白,為什么有些人在牌桌上輸上幾百塊都不眨眼,而點菜的時候也畏畏縮縮選來選去。即使賺了大錢的人買東西也各種講價。因為這件事的本質并不在錢,而是曾經的恐懼深入人心,即使恐懼的事物不再,思想卻根深蒂固,我并不覺得這是一件錯事,畢竟過去成就了你現在的樣子。
我更想看清的是事物的本質,“寧可撐死,絕不浪費”想法的來源絕不是惡的,而我能不能在以后的抉擇中戰勝過去的恐懼,選擇一個更好的結果,這才是我從中體驗到的東西。
例如:你是想年輕的時候不顧身體拼了命的賺錢,老來又舍不得拿錢養病;還是年輕的時候也穩穩當當,老來拿幾個小錢也能瀟灑的過日子?
寧可撐死,絕不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