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寫道:你要找到你的寶藏,你要明白一件事情,看不見的東西,要遠遠比看得見的東西更有價值,只有這樣你才能找著自己的寶藏。
很多時候,我們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得失,卻忽略了長遠的發展大計,等事過境遷后開始后悔不已。
訓練自己的深度思維能力,可以讓我們可以少犯這些錯誤。
1、學會反向去看問題
下面是埃舍爾的畫,一眼看上去是一群白色的鳥從左往右飛,但你仔細再看的話,還是這一幅畫,但是我們看到的是一群黑色的鳥,從右向左飛。
反向看問題才能看到那些別人看不到的價值出來。就如歷史上著名的“朱元璋、陳友諒和張士誠的競爭”。
這三個人的格局類似于三國演義的那種格局,為了下一步發展,朱元璋和另外兩大巨頭必有一戰,只是在先打誰上,朱元璋和謀士們出現了分歧。
謀士們認為應該先打張士誠,因為張士誠勢力比陳友諒小,如果先把小的吃掉,朱元璋的勢力就會壯大,壯大了之后再來對抗更強大的陳友諒。這樣聽起來也很合理,也是大部分人都能看到的價值點。
然而朱元璋主張先打勢力更強的陳友諒,那是因為朱元璋看到了大部分人看不到的隱性價值點。
因為陳友諒是個有謀略的人,他能夠有今天這個實力 ,是靠著他的精心布局經營得來的;而張士誠之所以有今天,主要不是憑借自己的能力,而是憑借自己的資源,因為他是個鹽商,有錢,能夠招兵買馬,而且所在區域非常富庶,所以朱元璋評價“此人器小”。
朱元璋認為,如果先攻打張士誠,根據陳友諒的思維,他一定可以判斷出如果張士誠被朱元璋滅掉,一定會對自己不利,所以就會出手打朱元璋。
而如果先攻打陳友諒,雖然陳友諒的實力比朱元璋強,但是張士誠一定會隔岸觀火,所以,先攻打陳友諒還有勝算的可能,而如果一打張士誠,一點勝算都沒有。
朱元璋跟陳友諒最后在鄱陽湖大戰,大敗陳友諒之后,之后收拾張士誠就容易多了。
2、訓練自己的增量思維,克服存量思維。
存量思維就是典型的窮人思維,只看到現有的利益和得失。
增量思維就是典型的富人思維,指能看到未來的收益和風險。
例如有些人在飯桌上特別不愛買單,因為買單就意味著某種痛感,你的成本很高,好像沒什么收益。所以他們在點菜的時候特別不積極,真正到買單的時候找借口開溜,裝作去上廁所、打電話。這就是典型的存量思維造成的行為方式。
從他的角度上,他成本最小,成本是零,但是他不知道他付出的隱性成本其實是很大的。這其實是在告訴別人:我是一個小氣的人,我是一個不值得合作的人。我在跟你合作的時候,我是不可能有多大的付出的,我首先想到的是我能得到什么,如果一個東西,眼下我得不到什么利益的話,我絕不會付出這個成本。
而買單哥就是一種典型的增量思維,他明白即使這次付款讓自己短時間喪失一點金錢,然而會收獲更多的隱性價值。這就是一種增量思維。
3、增加心智帶寬
帶寬是一個通信學的術語,就是在單位時間中,從這個信道上,傳輸信號的量的大小。一般來說,帶寬越大流量越大。
把帶寬的概念推而廣之,我們的心智也有帶寬,經常說的一個人腦子快,就是指這個人腦子的流量大, 而一個人腦子慢,就是指這個人腦子的流量小。
為何會有流量大或者小呢?就如一條馬路上,不管多少車道,只要占滿了車出現堵塞,也就沒有了流量。人的大腦也是如此,如果腦子里面被各種各樣的觀念所堵塞,那么腦子的流量就會變小。
為了增加心智帶寬,也就意味著要增加大腦的閑置面積,學會去忽略不想關的信息干擾。
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舉過一個例子,他說當一塊木板放在地面上,一個人從木板的這一頭走到那一頭,輕輕松松;但如果是把這塊長長的木板放在兩座樓之間,或者是放在兩個山峰之間,讓這個人去走,他可能會寸步難行。
不是他的腿出了問題,而是他的腦子出了問題。是他的心智帶寬出了問題。從理論上來講,帶寬不會減少,但是,這個時候,他的腦袋里頭有大量的雜念占據帶寬的時候,他的大腦連同他的腿就僵化,就停滯不前了。
“戰略”的“略”就是“忽略”,對那些瑣碎的、雜亂的信息、可能性的一種屏蔽的能力。我們說一個人沒有戰略思維,其實就是說這個人,他的心智空間里被大量的細節,被那些好像很重要,實則根本不重要的念頭所占據,他沒有忽略的能力。
4、降低過度的風險意識
一般在評價一個現實的企業家的時候,我們常常說他是“膽略過人”。這種膽略就是指這個企業家在行動和思維背后的那種勇氣。
“勇氣”其實就是一種對過度的風險意識的過濾能力。
在股市上散戶和莊家的差別在于,散戶是,“要是跌了怎么辦?”;或者是“哎呀要是明天再漲怎么辦?”他的念頭是隨機而起的。
走鋼絲的那些雜技演員,最重要最關鍵的訓練是如何屏蔽那些過度的風險意識,讓這些風險意識不占用他的心智帶寬,讓他有限的帶寬都是用于如何掌握好這個平衡。
讓我們來看下墨西哥鸚鵡是如何被過度的風險控制的。
墨西哥鸚鵡在剛剛出生還沒有長毛的時候,訓練它的人,就讓它站在一根棍子上,然后突然猛地一抽棍子它就摔下來,然后再讓它站在這根棍子上,再一抽,它又摔下來。
它為了避免從這根棍子上摔下來,它會牢牢地抓住這個棍子。牢到你怎么再抽,它都不再會掉下來。它對于不抓緊這個棍子,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恐懼。它認為只有牢牢地抓住這個棍子才會有真正的安全感。
所以當它后來長翅膀,能夠飛了,但因為恐懼的意識、風險意識已經塞滿了它的心智空間,它認為要想獲得安全,就要牢牢地抓住那根棍子。主人根本用不著用一根鐵鏈拴住它的腿,它就一直站在這個棍子上,不會飛走。甚至主人出門,幾天不回來,桌子上放著吃的東西,它是絕對不會飛下來吃這個東西。這個鸚鵡會牢牢地抓著那根棍子,餓死。